“五优化”之“优化问题设计” 教学片断
作者:13中科利华分分校语文组 时间:2009/12/9 0:07:12 来源:janney1025 转发 人气:1040
1、问题设计的意图
为了顺利达成《行道树》一文“整体感知”这个教学目标,提高课堂效率。
2、教学片断
我在教张晓风的《行道树》一文时,紧扣文章标题来设计问题。我的问题是:“本文的标题是‘行道树’,这是怎样的一列行道树呢?”
有的学生回答:“乐于奉献”,这就概括了行道树的形象。
我接着追问:“文章中哪些语句可以看出行道树乐于奉献呢?”
这追问又将学生自然地引进文本,再读文本,深入理解文章。
有的学生回答:“忧愁而又快乐”,这是从文章最后一节的文字中筛选出来的。
我继续追问:“行道树为什么忧愁?又为什么快乐?”这样的追问可以激发学生的思考欲望,提升他们的思维品质。他们进一步深入文本,寻找答案,加深了对文章内涵的理解。
还有的学生回答:“无怨无悔”“不被别人理解”“能承受痛苦”……这些都可以从文本中寻找到依据,引导学生深入课文。
3、教学心得
从上面的设问可以看出,文章的标题往往就是这篇文章的眼睛,从标题入手,紧扣标题设置问题可以纲举目张,观照全文,通透全文。如我们七上的《走一步,再走一步》《第一次真好》《在山的那边》《紫藤萝瀑布》等很多课文,都可以从标题入手设问,拔起萝卜带起泥,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而且轻轻松松就可以深入解读文本。
根据标题设问主要的方式有理解含义、扩写标题和换标题等几种常见的方法。如:“走一步,再走一步”在文章什么意思?“第一次真好”有哪些“第一次”,“好”在哪里?“紫藤萝瀑布”这个标题能不能换成“紫藤萝”?“在山的那边”能不能换成“在山的那边是海”?本文的蝉是一只怎样的蝉?本文的贝壳是怎样的贝壳?……当然设问的角度还有很多,设问的方法也有很多,有待于我们不断地去探索,去发现。
二、有效导入,优化问题设计科利华分校朱媛
1、问题设计的意图
我开了一节名为《叙述与描写有机结合》的作文课,我在“导入”部分借用了之前学过的课文《背影》中的一个段落,然后将其中的描写性文字去掉,改为叙述,让学生与原文进行比较分析,直观感受一篇记叙文或者一段叙述性文字如果缺少必要的描写会怎么样。
2、教学片断
师:在开始新课之前老师先和大家一起来回顾一段文字(投影文字,播放范读)
生:听读
师:听完后,我想许多同学已经知道这段文字的出处了,没错,它正是出自朱自清先生的散文《背影》之中,现在读来仍然令人动容。那这段文字究竟有什么特点?
生:回答(运用了动作、语言等描写,表现了父亲买橘子的艰难)
师:如果我把它改为投影上的这段文字(投影),大家觉得好不好,为什么?
生:不好(过于简单,不生动,只有叙述,没有适当的描写,未能很好表达主题)
师:大家说得很好,所以我们说,在记叙文中,只有将叙述与描写有机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表达主题,才能像朱自清先生一样将父亲的“背影”定格为永恒,感动着你我,今天老师就来和大家探讨一下记叙文中“叙述与描写有机结合”的方法。(投影课题)
3、教学心得
怎样才能使我们的导入更加新颖,更加有效。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如果老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的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给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带来疲劳。”实践证明:积极的思维活动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关键,而富有启发性的导入问题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兴趣,以引起其对新知识新内容的热烈探求。
三、咀嚼细节,优化问题设计科利华分校桑青
1、问题设计的意图
《我的叔叔于勒》中,关于“书信”这个细节反复出现了4次,我在备课和上课这两个环节试图通过和学生共同解读“书信”,研读人物、揣摩主旨等。
2、教学片断
于勒就这样被打发到美洲去了,菲利普夫妇总算过上了平静和平淡的生活。不过很快,他们的生活又掀起了波澜,
①是什么改变了他们的生活呢?(学生很快就在文中找到了答案:于勒的来信)。
②关于“于勒的书信”,出现的时间、书信的内容、意义相同吗?如果不同,你们可以具体说说吗?(学生分别在第8、10、11、12、18小节找到了答案并依据文本加以理解:有关书信的时间:一到那里——两年后——十年之久——终于有一个看中二姐的人上门来了。书信的内容——赔偿欠下的损失;几年内将杳无消息,希望发财后回来团聚。书信给我们家带来的意义:深切感动,一下子成了正直的人,有良心的人;我们家的福音书,有机会就拿出来念,父亲见人就拿出来炫耀;希望与日俱增;二姐看中的人看了信之后不再迟疑下决心求婚。
③两封信,跨越了十个年头,为什么给全家带来的是与日俱增的希望而不是失望呢?都和钱有关,可以让他们过上快乐的日子,拥有身价。菲利普夫妇和于勒是什么关系?亲人。
④可是透过这些“书信”你读到亲情了吗?没有。那你读到的是什么呢?金钱主宰了人的生活和心灵;小人物挣扎在社会的底层等。最后总结:学到这里,虽然我的叔叔于勒还没有真正的出现,可是我们已经透过莫泊桑独具匠心关于“书信”这个细节的设计,读到了资本主义社会中人和人金钱至上的的关系以及如菲利普夫妇那样的小人物生活的辛酸。教学心得
3、教学心得
在教学《故乡》一文时,我留意到闰土的“银项圈”反复出现了4次,而串联起这四次,通过今昔对比,可以读到当时中国普通民众的生活状态、活力如何被扼杀,简而言之就是苦和愚,进而可以读到鲁迅先生对陷入苦难深重的境况的中国社会的悲伤、无奈、痛苦和对理想生活的渴望。我感觉到,“银项圈”这样的细节,虽然易被忽略,可是当它反复出现的时候,一定是意味深长,和人物、主旨息息相关。在备《我的叔叔于勒》时,我留意到“书信”这个细节,在文中也反复出现。于是围绕“书信”这个细节,这个点,由“书信”本身到“书信”的文本意义再到“书信”折射的社会意义,层层铺设地设计了几个问题,和学生有兴趣的理性的体会了“书信”这个细节的价值。优化问题的设计,我的感受是教师先要用心和创意读一读文本,最好选择一个小的突破口(反复出现的细节)——由点及面、由小及大地设计2、3个台阶式的问题,从而和学生个性化地、由表及里地研读好文本。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