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创造性语文教学中进行多媒体教学

作者:诸城市桃林向山东头中学 王宜津 张桂娟|  时间:2005/3/19 16:10:57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1388
 
  电化教育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主要途径之一。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既生动形象又富有强烈的感染力,它不受时间、空间、宏观和微观的限制,能更好的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发学生的创造力。因而在创造性语文教学中,为学生提供了较好的直观音像情境,能使枯燥无味的呆板内容变得有声有色,形象动静逼真,这样既缩短了学生感知的过程,又使抽象的思维训练形象化,得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运用多媒体教学,激发学生的创造兴趣
  我国近代著名的教育家蔡元培先生说过:“我们教书,并不是像注水入瓶一样,注满了就算完事。最重要的是引起学生读书的兴趣。”可见,要开发学生的创造力,激发兴趣是关键。多媒体教学富有以声感、色感、动感等媒介直接作用于学生感官的作用,能引起学生注意力,从而激发学生的创造兴趣。
  利用多媒体教学创设情境,可使学生进入愉快的学习活动中。比如:教学《武松打虎》一文时,其故事内容与电视剧《水浒》中的某情节基本一致。于是,在组织教学时,我先组织学生观看了该剧的有关情节,绚丽多彩的画面,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和惟妙惟肖的人物表演,深深吸引了学生。此时,我不失时机,趁热打铁地提出问题:“武松是家喻户晓的英雄人物。‘打虎’如今已被禁止,但武松打虎的英雄气概至今仍然激励着我们。学习了本文,你能从武松身上学到什么有益于自身成长的东西。”学生们争先恐后地发言,这样,学生很容易进入“角色”,开始了积极的思维活动。
  二、运用多媒体教学,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能力
  想象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思维方式,正如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所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可见,想象能力是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核心,人一旦失去了想象力,则创造力也就随之枯竭了。因此,我们应该采取多种教学手段持之以恒的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实践证明,利用多媒体教学补充教材内容,是培养学生想象力的有效的方法之一。就现行教材而言,在内容上虽有所充实,富有一定的时代感,但由于各地区条件的差异和学生不同的生活特点,仅限于课本上的篇幅是远远不够的。于是,我选播精品散文,或播放名家讲课和辅导的有关光碟,或观看一些有利用价值的电视节目等等,来补充教材内容。这样,既可深化教材,又可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培养学生丰富想象力非一日之功,我们必须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地进行。因此,不能只在一节语文课上进行,要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而且也活跃了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运用多媒体教学,训练学生思维的发散性、奇特性
  发散思维是沿不同方向,不同范围,不因循守旧的一种思维方式。独创性思维是发散思维的新颖,不同寻常的思维结果。现在的学生往往受常规思维的影响,缺乏发散的独创性。这使电化教学显得尤为重要。比如:在教学话题作文时,学生往往将思维仅仅局限于字面的理解上。该如何扩展学生的思路,转换学生的思维角度呢?于是,我播放了动画片《小马过河》,在直观形象的图像中,要学生自己从寓言中领悟松鼠、老黄牛、马妈妈、小马等各自的看待问题的思维方式,以便引导他们知道对事物的认识也应“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应全方位,多角度的观察分析事物。如以《小马过河》这则寓言为话题作文,如写议论文,立意时可先来一番多向思维:
  1、以“小马”为着眼点,可谈其好问以弥补经验的不足(对老牛和松鼠的话不解,就去问自己的妈妈,而非莽撞行事)。
  2、以“小马”为着眼点,可谈其勇于尝试,获得真知的启示(小马尝试过河,知道河水既不像老牛说的那样浅,也不像松鼠说的那样深)。
  3、以“老牛和松鼠”为着眼点,可写说话要看对象,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可一概而论(老牛和松鼠都说的是实话,但这只是相对他们自己而言,他们都未考虑到自己的形体与松鼠形体的巨大差异,犯了说话不看对象的错误)。
  4、以“老马”为着眼点,可以教育子女应启发诱导,不可包办代替的道理(老马对小马幼稚的文体,并未讥讽责骂或包办代替,而是让小马去试一试)。
  通过这样的练习,不但有助于学生打破常规思维,也增强了思维的变通性。
  总之,要上好创造性语文课,要挖掘学生的创造潜力,充分开发学生创造力,电化教学——多媒体教学是一种极具优势的教学手段,我们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结合教材,运用多种途径入手,灵活运用,开创语文教学的未来空间。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