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师要做教材教参的创新者
作者:山东诸城山东头中学 王宜津| 时间:2005/3/19 16:13:36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644
语文教学中,教材、教参是教师们手头最重要的必不可少的资料,备课时的主“心骨”,上课时的依傍。长期以来,它成了教师们的依赖,但教师担负着开发学生的智力,塑造学生的灵魂及维系教育生态的重任,教学中应当按照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教学目标,创造性地运用教材和教参。
创造性地运用教材、教参,包括变更教材体系,调整教材顺序,摒弃和添加某些内容,甚至自编教材。一句话,教材为我所用,创造性地运用教材,于漪老师在教《春》时,她没有囿于教材、教参,而尝试着将一组描写四季景物的散文——《春》、《海滨仲夏夜》、《香山红叶》和《济南的冬天》放在一起讲授。四篇课文虽然分别写出了不同时空的四季之景,但却有明显的共同之处,那就是我们祖国的壮丽山河,处处美得令人陶醉。这一组合,让学生感受到了春的喜悦,海滨仲夏夜的欢娱,香山红叶的热烈,济南冬天的温晴,这壮丽的祖国河山给人以美的熏陶,唤起了学生对自然美的热爱,更唤起了他们为壮丽多姿多彩的祖国河山而油然而生的自豪感。在大自然的怀抱里学生们得到了一次心灵的净化,得到了审美的体验,学生更深入地理解了课文。于漪老师独具匠心教学,把《春》的人文底蕴和美感挖掘得淋漓尽致,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这正是于漪老师敢于打破教材传统,调整教材顺序,获得的巨大成功。
教材是载体,是材料,教学时可以选择,更应当创新。创新的最终着眼点是激活学生的思维,培养其创新能力。毕竟教材并非尽善尽美,许多内容及教材要求完全可以根据实际进行再创造。冰心的作品《小桔灯》中有个人物叫王春林,文中只是说王春林是个木匠,“去年山下医学院里,有几个学生,被当作共产党抓走了,以后王春林也失踪了,据说他常替那些学生送信。”至于王春林的其他情况什么也没有提供。“学生阅读课文时,很自然地提出:王春林是什么人?他哪里去了?教师因势利导,请同学们发表见解,学生们有的认为:王春林是共产党、地下工作者,反动派抓走学生以后,有秘密地绑架并杀害了王春林。有的认为:他是个拥护革命的进步群众,是党依靠的群众骨干。学生被抓走以后,组织上考虑到他的安全,让他转移了。还有的认为:王春林是党的地下组织的负责人,医学院学生运动的领导者。当医学院的组织破坏以后,组织考虑到他的安全。把他调到革命根据地工作了。如果囿于教材教参,教师必定会按照单纯求同的教学指导思想,引导全班学生统一认识,最后肯定上述三种见解中的一种。其实,这三种不同的见解,都合情合理,而且都符合文章的中心思想。教师应根据创造性思维的指导思想,对学生的三种见解都予以肯定。
教学中的创新,哪怕是一点变革,都会在学生中引起更大范围的变革。学生能不能创新,在很大程度取决于教师是否为他们提供创新的机会。
教师要做一个教材的批判者。传统教材乃至新教材,由于种种原因,存在着很多思维定势。比如:对《三国演义》中的马谡说成一个反面人物:他夸夸其谈、言过其实、刚愎自用、荒唐可笑。有位教师在讲授《失街亭》时,感到用这种思维定势评价马谡,把学生的思维给框住了。他给学生作了新的提示:同学们是不是可以考虑一下,马谡固然有很多缺点和毛病,但他有没有值得肯定的地方?这位教师别开生面地提问,一下子把同学们的思路打开了。学生们从另外一个角度分析,倒觉得马谡有很多可取的地方。比如他失了街亭后勇于承担责任,主动负荆请罪。他还是一个慷慨赴死的大丈夫。街亭失守后,他有机会投奔敌方,保全自己的一条性命,说不定还可以混个一官半职,但是他没有,他立下了军令状,绝不违约,主动去见诸葛亮,请求死。这种气概是值得肯定的。他对国家的忠诚之心,也令人敬仰。他临死的时候把自己的儿子托付给诸葛亮,请求抚养成人后,继续报效国家。这样,教师打破了传统的思维定势的约束,把捆绑学生的思维的一些绳索解开,让他们放开手脚,大胆创新,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教学创新。
培养和造就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是21世纪新时期赋予教育工作者的一个重要课题。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站在教改的至高点上,做教材教参的创新者。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