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诗眼的表现美
作者:不详 时间:2010/1/16 22:48:47 来源:青峰弦月转发 人气:2084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从整首词来看,意思是昨天晚上雨疏风猛。当春之时,风雨袭来,心绪如潮,不得入睡,只有借酒消愁。酒吃得多了,觉也睡得很香很浓了。结果一觉醒来,天已大亮,还感觉酒性未消。于是,急问收拾房屋,启户卷帘的侍女:海棠花怎么样了?侍女看了一看,笑着回道:“还不错,一夜风雨,海棠一点儿没变!”诗人听了,嗔叹道;“你可知道,你可知道?那海棠花丛已是红的见少,绿的见多了吗?”
前面几句都是为后面“应是绿肥红瘦”这一词眼铺垫的。对此,我们从以下几方面来看。
从表意上看,词眼“应是绿肥红瘦”中,“红”指的是花,“绿”指的是叶。这个句子的意思就是花儿被风错落了,叶子却长的更好了。但是,诗人李清照却用了“绿肥红瘦”来表现。在句中,不但运用了比拟的修辞手法,而且颜色词的搭配,相互映衬,增强了形象的鲜明性,突出了“绿肥红瘦”的审美形象,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此时在词人心里,花就是人,当然花瘦人也瘦,暗示着“惜春怜花”的忧思,由此而联想到自己此时的处境,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自然流露出感伤的情绪——青春将逝的烦闷与苦恼。
从表现形式看,“应是绿肥红瘦”是一句答话,与前一句“试问卷帘人”,(外面的海棠花怎样?)卷帘人道:“海棠依旧!”诗人说:“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的回答,明显地是根据一定的生活经验来回答的。风雨过后的花儿,肯定会被风雨吹落的。在诗句中,一个“应”字,不但表现出肯定的态度,而且表明了词人所表现的不仅仅是实景,还暗含着一种虚景,当然也就是此时此刻词人的心境,但词人却表现得含蓄蕴藉,借物抒情,托物言志。不像在《一剪梅》中说的:“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也不像在《声声慢》中说:“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可是,诗人为什么要采用设问呢?我认为,词人在反复中采用了设问句这种修辞手法,而且还是设问中的“明知故问”的形式。根据设问修辞手法的作用及其意义,这里不但表明了诗人主观上要引起读者对词眼“应是绿肥红瘦”的注意,引发读者思考其中所蕴含的特殊的比喻意义,而且也很明显的强调了诗人内心的苦闷与哀愁,并与前面的“浓睡不消残酒”照应,从而表现出“借酒消愁愁更愁”的情怀。其实,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也是一首闺怨诗。
总之,诗词中诗眼是诗词表情达意的关键,是使诗词富有生命和审美价值的表现。在阅读与欣赏中,抓住诗词的诗眼的表现美,是有助于理解诗词的意蕴,感受诗词的审美特征的。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