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点带面:优化课堂教学的策略

作者:段青莲  时间:2010/2/24 10:07:05  来源:dqlwoaini 原创  人气:1249
  新课程标准对高中语文教学作出了鲜明的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的定位。在这大背景下,针对目前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存在的杂慢差费、高耗低效的问题,本文拟从文本处理的点与面的角度,进行“点面”策略的思考,以期达到以点带面优化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目的。
  一、“以点带面”策略的构建
  “语文的外延是生活”。语文涉及的面广,承载的任务多。课堂的有限与生活的无限的矛盾给语文课堂教学增大了操作性难度。要在有限的时空内,产生无限的教学效果,这不得不让语文工作者思考如何以课堂的“点”带动生活的“面”,让语文课堂教学达到省时、省力、高效的要求。
  德国教育学家根舍因的“范例教学”为以点带面策略提供了理论依据,他认为,在现代知识量无限膨胀的背景下,要提倡“角落教学”,应该注意学生的心智特点,选择一种具有共性、能起到以点带面作用的一种个案作为范例,使学生从典型范例中发现所属知识的规律,获得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个可作为范例的个案,正是能“带面”的“点”。
  新课程标准下,课程结构打破了传统格局,分出必修与选修两类,全套教科书共21册,包括若干模块,这些创新是为了适应社会需要的多样化和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但课程结构多样化、层次化、繁复化,教学的负担越来越重。为此,在高中语文课程教学的设计和实施过程中,教师要对教材进行取舍、组装,选择并抓准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点,使它贯穿语文教学的始终,贯穿语文学习的课内外,从而铺开一个全体学生积极参与学习,并主动生成符合学生个体智能优势的知识“面”,由此形成以点带面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有效地改变传统教学中高耗低效的现状。
  二、“以点带面”策略的实施
  1.以“一本”带全面。所谓“一本”,指一套语文课本,所谓“全面”,指语文教学的全方面。即以课本为切入点,带动语文的全面学习。
  教师在吃透大纲、吃透教材、吃透学生的基础上,有目标、有计划、有选择地利用课本,并有目的地对课本进行大胆取舍、组装,让课文学习真正成为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点”。以课本为一点,进行语言积累与应用,阅读鉴赏,写作等多方面的归类,再延伸、拓展到课外,形成以课内带课外,以“一本”带全面的教学模式。
  例如,笔者在对大纲、教材深入研究之后,发现教材体系中有一个值得捕捉的“点”——“儒学”。于是我将课本合理取舍、重新组装、巧妙利用,再延伸、拓展形成全面的知识体系。以“儒学”类课文为点,生成“掌握文言知识”、“培养阅读和鉴赏文学作品”、“传承传统文化”的知识体系。第一步,指导学生学习第五册现代散文《孟子简介》、《孔孟》。第二步,引导学生学习第一册文言文《寡人之于国也》、《 劝学》等;第五册文言文《齐桓晋文之事》、《庄暴见孟子》等。第三步,指导学生阅读第五册的知识散文《感受儒家文化》。第四步,引导学生课外阅读《于丹的〈论语〉心得》等,或观看相关的“百家讲坛”电视节目,并收集作文素材,写下心得感悟。
  2.以一课带单元。教师在明确单元目标之后,围绕目标选择有典型意义的一篇课文,指导学生精读,再选另外一篇课文来训练学生的迁移能力,使学生实现单元研读目标,获得方法,提升能力,再以此方法和能力去解读其他课文。因此,上好“一课”就等于给学生点石成金的指头,学生利用这些能力和方法完成整个单元课文的阅读,由此形成 “以一课带单元”的以点带面的教学模式。
  3.以一点带全篇。所谓的“以一点带全篇”就是抓一篇课文的重点难点,促成对全篇的把握。这里所说的“点”不仅是切入点,也是教学重难点的外在形式。对这个“点”的突破,能完成教学目标,突出重点,解决难点,高效地完成整篇课文的学习。
  比如在学习课文《将进酒》时,我就抓取了“鉴赏诗歌感情”的点,透过文本分析诗人感情的变化,感情的基调以及抒情的技法。这样以点带面,形成知识链,学生就会学有所得。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