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视野下的语文课堂教学内容导学设计

作者:陈国庆  时间:2010/2/24 21:58:07  来源:陈广大 转发  人气:1453
  要上好一节高质量的语文课,需要教师的精心设计,其中,精心设计课堂教学内容是必不可少的。
  什么是语文课堂教学内容呢?从教师的角度来说,它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使用的各种材料以及所传递的信息,它包括了教师在教学中对现有教材内容的使用,也包括教师对教材内容的重新加工、整理、组合、重建,当然,这个过程也包括了教师对教材内容作一些必要的修改、补充、取舍。因此,语文教学内容的外延大于语文教材内容的外延。语文教材内容仅仅是教材层面的概念,而语文教学内容是教学层面的概念。当然,我们在进行课堂教学内容的导学设计时,是不可能脱离教材内容的。语文课堂教学内容的导学设计,应该遵循两个原则:一是以学生为主体,把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促进学生的语文能力发展作为教学的目标;二是废止注入式教学法,把单纯的知识传授方式变为师生互动的教学方式,以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为基本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的个性发展,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
  在以往的语文课堂教学中,许多教师往往关注教材的知识内容层面,而对教学内容如何向学生呈现,对自己的教材处理与教学组织的理由这两个方面不予关注或关注不多。怎样处理教材,怎样在学生面前呈现知识,怎样组织一堂课,在这些重要的环节上,许多教师只是依赖并搬抄教学参考书,做一个忠实的传声筒,没有体现出教师在课堂教学内容设计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首先,教师在对教学内容进行导学设计时,要学会合理地使用教材,驾驭教材,把课文读透,读出自己的感悟,读出学生读不出的深厚。这样,才能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导读,才能得心应手地与文本对话,与学生对话。教师必须树立新的教材使用观,不能仅仅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照本宣科。语文教材的多样使文本的多元解读有了可能。只有教师对文本的多元解读,才能包容学生对文本的多元解读,才有了学生对文本的多元解读。《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教学中,合理地使用教科书和其他有关资料,充分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因此,语文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这种创造性使用教材,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导学设计过程中对教材的创造性使用,能够挖掘教材的独特价值,根据教学的需要,以语文教材中某一个教学文本为依据,灵活地和教材中或者教材之外的相关文本组合在一起使用,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认识和教学需要,对教材原有的课文进行重新组合,以求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同时,教师也要考虑到以学生的语文生活经验需要为依据,把教科书与社会生活联系起来,密切语文课堂与社会生活的关系,这有利于“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所以,教师在导学设计过程中,可以对教材文本进行大胆的修正、删减或调换,也可以在设计教学形式时,对教学时间以及课型等进行自主安排。
  二是教学过程中对教材的创造性使用,主要是精心设计学习问题,巧妙设置学习情境,引导学生对教材进行主体创造。语文教师对教材文本的思考越深入,理解越深刻,设计的问题就越有质量。问题的设计必须是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努力体现“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目标。学生在课堂中的学习,总是与一定的情境相联系的,教师应该利用现有生动直观的形象有效地激发学生的联想,唤醒学生以往记忆中有关的知识、经验或表象,从而使他们利用这些知识经验去同化当前学习到的新知识,赋予新知识以某种意义,获得新的体验和感受。
  教学过程中对教材的创造性使用,不只限于教师,还包括学生,也就是说,可以由师生合作完成。因为教学过程不只是教师的“教”的过程,而主要是学生“学”的过程。学生“学”的过程其实就是一种对教材知识自主发现、自动探究、自我运用的认知过程和能力形成过程。语文教材作为一种教育资源,在未被学生使用时只是一种潜在的教育资源,需要人们去开发。只有在学生对教材所蕴涵的知识进行发现、探究、运用并形成能力之后,它才变为活的有用的教育资源。因此,语文教师在对语文教材进行创造性使用时,始终要把学生的因素放在首要的位置。
  有些教师经常因为预设的教案和教学目标未能实现而感到苦恼,这其实是没有必要的。在课堂教学中,师生的活动是一种动态生成的过程,它不可能完全按照预期的教学步骤进行。在新课程中,有人提出了“课堂教学生成性”的理念,即充分重视师生课堂活动的多样性和教学环境的复杂性,把每节课都看作是不可重复的题师生合作探究的综合生成过程。因此,教师在课堂导学过程中,应真正以学生为本,充分考虑到课堂上可能出现的情况和可以采取的对策,从而使整个教学设计留有更大的包容度和自由度,能生成新的教学内容。
  其次,教师在对教学内容进行导学设计时,要确立每节课的教学主线。有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为了实现教学目标而面面俱到地讲解,生怕讲少了,讲漏了,就对不住学生,就好像没有尽到一个教师的责任一样。这其实是没有必要的。一节课四十分钟,教师考虑的是在语文课堂上要展现的重点是什么。有些问题,学生通过自主阅读思考能够理解和解决的,教师就不应该把它当成一个问题来发问。有些学习内容,学生如果目前暂时不明白,但经过一段时间的积累与消化后能够逐渐把握其要旨的,教师可以点到即止,无须讲深讲透,不妨留一点空白给学生。学生在语文课上习得的是一种书面文学语言系统,语文教材里一篇篇经典作品的学习,就是让学生在特定的课堂氛围里去阅读、体会和感受。学生自己不通过语文课的学习也能了解的事物和思想感情,是不需要语文课上教师努力地讲解的。语文课教学内容的重点应着眼于学生如果不通过教师的指点,不通过语文课的学习就无法了解无法感受的事物和思想感情。我们可以把新课标下的这种教学内容导学设计模式概括为“教师搭台,学生唱戏”。
  以《我读一本小书的同时又读一本大书》为例,在教学内容的导读设计上,教学的主线是:“通过阅读文章,让学生了解童年的上学、逃学生活对沈从文产生的影响”。围绕这条主线,可以设计如下几个问题:1、在第五段中,作者记叙了逃学时偷偷游泳的事情,于是,沈从文的一生便和水结下了不解之缘,请同学们从文本中找出水对沈从文有着怎样的影响?2、沈从文在逃学和上学过程中主要有哪些所见所闻所为?他生动细致地描写了这些所见所闻所为有什么作用?3、从文章中的描写来看,小时候的沈从文是一个常常逃学的孩子,由此来说,他是一个调皮而又不愿意读书的坏学生,你同意这个观点吗?请说明理由。以上设计的三条思考题,既循序渐进,符合学生的阅读习惯,又突出了重点,引导学生对沈从文的这篇自传中的大量细节描写进行深入的探讨和体味,从而领会作者小时候是如何把课本知识跟自然和社会生活结合起来学习的情境,同时,创设开放题型,让学生展开讨论,各抒己见,从沈从文小时候的读书经历中,认识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亲和关系。
  再次,教学内容的导学设计应该为对话教学创设空间。所谓对话教学,就是指教师与学生,教师与文本,学生与文本,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对话,是情感的交流和思想的碰撞。新课程标准提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学应“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和习惯”,“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明确了教学过程中的师生关系是平等的对话关系,即教学再也不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写学生记,教师问学生答的过程,而是师生互学互动的过程,二者是合作平等的关系。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从学生的角度来说,学生要发挥主体作用,扮演“学习的主人”的角色,以表现自主学习的意识,逐步养成自觉学习的习惯。教师与学生角色的转变,有利于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我校的校长要求教师在课堂上讲课的时间,一节课不能超过二十分钟,目的就在于控制教师的一言堂,为师生平等对话,保证学生的自主学习创设条件。
  教学过程是由许多环节组成的,既不能用一种教学方法去完成多方面的教学任务,也不能在教学过程中自始至终都使用一种教学方法。要实现某一方面的教学任务,就要选择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法。教学进行到某一环节就要使用适应该环节的教学方法。从平等对话教学设计的角度来看,以下三个教学环节是必不可少的:1、学生自读课文。任何成功的语文课都不可缺少这个环节,它最具本质意义的就是学生能够完整地自读课文。如果离开了对文本的完整感知,任何讲解、提问和讨论都是没有意义的。2、学生质疑。课堂上,教师不能总是提出问题让学生去答,这其实是教师牵着学生的鼻子往早已设计好的路子上走。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比教师问学生更为重要。或者说,教师课前了解学生有什么问题和困惑,这是成功实施对话教学的前提。3、师生讨论。讨论的基本内容应当是课文写了什么,怎样写和为什么这样写。讨论的方式可以是教师问学生答,可以是学生问教师答,也可以是学生问学生答。讨论的结果可以是统一意见的,也可以是有分歧的对立的,只要言之成理,就允许保留意见,不必强求统一答案或者标准答案。因为讨论的目的是开拓学生的思维,历练学生的语文能力,在对话者之间,只要进行的是真正的平等的对话,便总会存在一种相互转变的开放性。
  语文课堂教学内容的导学设计,不仅是一种教学方式的预约,而且是一种教学理念的创新与演化,需要教师认真研究,深刻领悟新课程标准的精髓,方能在课程改革大潮中得心应手,实现课堂教学的目标。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