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作文中选材的创新

作者:吴群勇|  时间:2005/3/21 19:26:49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2618

  这次我参加了中考的阅卷工作,批阅的是作文。本次作文题是以《感动》为话题,写一篇文体不限的文章。应该说这次的作文题,对于每个考生来说都有东西好写的。每个人体的感受是不同,写出来的作文也应是千姿百态、各放奇采的。可是非常遗憾三天时间批阅近700份卷子,看来看去觉得好像就是几篇作文一样,作文是大同小异少有创新的作文。如果从材料上来个分类的话大致是这种情况:十篇作文5篇是写“非典”的,3篇是写雨中送伞、深夜父母背我上医院的、帮助孤寡老人的,1篇是写朋友情、父母爱的,只有1篇是具有独创性的。从以上作文材料的归类来看,出现两种情况一是“撞车”,二是材料陈旧落入俗套,而创新的作文只占百分之十还不到。这种情况不能不引起我们在指导学生作文时的思考。总观我们平时的作文指导时往往把主要精力用于研究作文的具体写法,在审题立意、谋篇布局、谴词造句上下功夫,过多地考虑"炊"的问题,而较少地考虑"米"的问题。其实我们在写作时一定要注意到:选材的创新!下面就从选材的创新上谈谈我的一些看法与做法。
  一、丰富的生活体验、较宽的知识面、丰富的素材积累是学生进行选材创新的基础。学生如果心中空无一物又如何进行“选”材呢,那只好拼凑了。所以指导学生通过各种途径去获取材料是教师作文指导的一个重要任务。我想材料的获取不外两种方法,一是直接从生活中来,这要我们老师从初一时开始利用第一册第三、五单元的教学――观察生活中人与事、景与物,认真而踏实地培养学生的观察的方法与习惯。而我们身边的老师大多是初一时把培养学生的观察活动搞得红红火火,初二以后就销声匿迹了,学生也是时过境迁把“观察”还给了老师。所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除了告诉他们方法外更需要让学生形成观察生活体验生活的习惯、形成一种持久力。二是间接地通过阅读书籍和看各媒体来获取材料。可以说现在的学生他们的生活是单调的,就是学校、家里,社会生活、经验奇缺,所以就让学生去观察生活是很难获取丰富的素材的。这一部分是靠学生的兴趣,不过教师在教学中的指导对学生获取材料的作用也不能小视。教师博览群书、丰富的阅历、广博的知识,拓展性的教学无不起到开启学生的智慧的大门。
  二、强化创新思维训练,是作文教学培养学生选材创新的关键。
  1.冲破定势,训练学生思维的发散性。学生作文为什么会出现众多的雷同现象?这与学生作文时的思维定势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我们在指导学生习作时,要引导学生冲破思维定势的束缚,把作文训练与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有机结合起来。所谓发散性思维,是指以某一事物为触发点,多角度、全方位引出问题,展开思路,提炼创意的一种思维方式。
  (1)同一题目多角度选材。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师在作文指导时,要注意引导学生围绕同一题目多种角度选择材料。例如,写《我的妈妈》,教师可以启发学生从妈妈的性格、脾气、品德、才能、爱好、在家庭和社会中的作用等方面进行选材。学生一旦学会了发散思维,就会从“山重水复”走向“柳暗花明”,觉得有写不完的材料。
  (2)同一中心多种选材。有些作文题由于限制了文章的中心,学生在习作时更容易出现雷同。这更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摆脱思维定势的束缚,写出各具特色的习作来。例如:《在学雷锋活动中》这个作文题,一般来说,中心应该歌颂助人为乐的精神。如果不启发学生的发散思维,很有可能出现前面所讲的“五子登科”的情况。教师在指导学生写这一类习作时,可启发学生思考:①可采用对比的手法,选取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不同材料来表现中心;②打破只写一个健全人的思维定势,可以写一个身残志坚的活雷锋;③可采用一群人的材料来表现中心;④可通过写一个人的变化来反映这个中心。
  (3)同一材料多种立意。为了克服学生习作思维的单一,不善于变通的弊病,教师在指导学生写同一材料的习作时,要引导学生挖掘同一材料的多义性。如,有一位老师在指导学生与《“滥竽充数”读后感》时,为了突破“滥竽充数”的思维定势,启发学生另辟蹊径:①南郭先生很有自知之明,他比那种占着位置不做事的人强;②造成南郭先生得以“充数”的多年的根本原用是“大锅饭制度”,说明要发展必须改革;③南郭先生在乐队里“充数”多年,没有一个人举报,这与乐师们普遍存在的明哲保身的思想有关。
  2.启发相关联想,训练思维的变通性。 相关联想是人们根据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由某一事物联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它是创新思维的重要形式。通过相关联想,能不断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从而训练学生思维的变通性。例如:在指导学生写“雨”这一自然景观时,可启发学生开展正相关联想和反相关联想。
  3.充分展示个性,训练思维的独特性。创新思维必定是个性思维。在作文教学中要培养学生个性化思维,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换角度”思考,运用“批判的眼光”思考,让学生获得与众不同的思维方法。
  我们要把选材创新的过程当作培养自己创新意识的过程,这不仅有利于写好文章,更重要的是还把自己培养成具有创新精神的现代人。最后用圣陶老先生的话共勉:"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让我们在选材创新的基础上,用自由之笔,写自得之见,抒自然之情,开创我们的心智,使文章闪烁着创新精神的火花!                                ( 2004-6-21)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