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神话英雄的背影——关于如何看孙悟空的“战斗”

作者:江苏海安隆政中学 胡国林|  时间:2005/3/21 23:03:56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2760
  论文提要:长期以来,我们对"孙悟空"的认识,一直是把他当作一个能坚持不懈,不畏艰难,善辨真伪,义保唐僧西天取经的英雄皈依者的形象。事实上,我们在肯定其战斗精神的同时,也应该看到这一小说形象的本性的一方面,也就是说,应该本着更加全面地分析这一形象的原则,对其进行更为真实的分析。从而实现让形象更加鲜活,生动的意义。同时,也为实现深刻挖掘古典小说更为更为广泛的现实意义这一读书主旨。因而,对"孙悟空"一系列战斗行为作完整的品读是很有必要的,笔者从人本思想角度探索"孙悟空"形象的精神品格,思考小说形象的创造意义和现实的价值意义。
  关键词:人本思想战斗叛逆下意识
  
  如果要从我国古典文学作品中找出具有叛逆精神的作品人物形象的话,那么"孙悟空"则必不可少,而且不用怀疑,他还是一个典型。然而,这一小说形象性格中的不畏强暴,不服传统束缚等反抗精神的光焰,渐渐地被"取经"过程中善辨真伪,善于战斗,忠义两全等光环所掩盖。如果说这些所谓的"光环"能让读者更加清晰地完成对"孙悟空""正面"精神世界的品读的话,那么,或许这同时也埋没了"孙悟空"的真性情,更甚者,会冲淡了作者创造的一些真正意图,这恰恰偏离了作品的原本阅读道路。
  "孙悟空"是一位高明的战斗者形象,这一点毋庸置疑,而且这一点似乎也给这一形象定了格。可是我们还需要从人本思想出发,从这些表面的战斗行为中揭示小说形象的真实本性,把一个活生生的反抗者形象还给作品。因为"孙悟空"它毕竟是有顽劣本性的一只猴。其实,我们完全可以从作品中读到这种精神。
  一、探根究源,看"孙悟空"自由战斗者的本性"孙悟空"这一形象之所以受到大多数读者的喜爱,上至老翁,下到幼童,归根结底,我想,就是因为他的来去随心,百变多巧,是个自由的化身,我们可以引用他所用兵器中的两个字来形容"如意"!
  正是因为他这一性格,才使得他当初向东海龙王借兵器时相中了"金箍棒",他认为这合该是他的,在等他的。所以一得意便一路打出了龙宫,便也打出个"齐天大圣",便似老虎得了翅膀,这上天入地任"我"行了。那么,孙悟空为何能"如意"?
  他自己说,他是无父无母,天地孕育而成的石猴一个!这话他对众猴说过,对菩萨老祖说过,也对玉帝、如来以及阎王、龙王说过。一方面,这是他的自己宣传;另一方面,是告诉对方,"我"天生不受管教,天生就该这付天不怕地不怕的脾气。天生这付谁都敢斗的性格。正是因为这样,所以他"大闹天宫"的时候谁都无法治他。因为谁都不知道他的根源,所以就找不到他的弱点,最后如来"骗"了他一遭,把他压在了五指山下!
  严格意义上讲,"孙悟空"大闹天宫是完成了一次质的飞跃。
  他如果不是有那些本事,不是拥有了对众猴、众妖的领导统治权,他不会去天庭争一席之地,也就是说,他在有了一定的"资本"之后,便也会想着去露一露、显一显!事实上,他到底要不要做官,做什么样的官,对他来说是没有什么讲究的!这就好象人类在有了生存资本的剩余之后,便想着去取得一些社会地位,地位高低是次要的,主要是别人会正眼看他,这就够了!
  孙悟空就是这样,他有了能耐、居处等"资本"后,便要去显示自己的本性:无拘无束、不平则鸣!作品前七回就证明了这一点:他斗混世魔王,傲来国觅兵器练众猴,戏斗东海龙王,幽冥界改生死簿,得知弼马温的官有多大后便一路打出南天门,后也力斗巨灵神,哪吒三太子,做了齐天大圣后也不会安稳,闲,他便要找事,便又搅乱了"蟠桃会",闯进老君兜率宫吃金丹,大战众天神,一直闹到玉帝不得不去向"如来佛祖"求救,他还是照战斗不误--这里面哪一件事不是他主动挑起!他便活脱脱是个战斗之神。无战斗时他挑起战斗,有战斗时便战斗不止,这样一个战斗的叛逆者形象,又怎么会耐着性子去随唐僧去取那什么"真经"呢?怎么会为成"佛"而伴人左右呢?就是五指山压着,他还要"挣"着出来呢!由此可见其本性的桀骜不驯。然而,正是这样一个"自由战斗者"却跟着罗嗦、愚钝的唐僧走完了十万八千里,去灵山取真经。这是为什么?是真心忏悔,是守信然诺,还是另有他情?
  二、揭示根本,看"孙悟空"战斗行为的私心。
  "无一个相知的来看我一看,我已知悔了,但愿大慈悲指条正路,情愿修行"。这是孙悟空被五指山压了几百年后说的一句话。不仅如此,他还一再叮促"观世音菩萨"要尽快找到取经人,甘愿保护取经人以脱五指山重压之厄!似乎"孙悟空"已怕了,服了,或者反省了!事实上,他是"怕了",不仅怕"五指山",还怕"紧箍咒"。然而这怕更加充分地表现出孙悟空的本性一面,更加衬托他什么都不在乎,什么都不怕,不会被驯服的本质。。。。。。围绕取经这一中心的整部《西游记》,其实就是"孙悟空"不从常理、叛逆、自由战斗、显露能耐的过程,如果硬要把"取经""保唐僧"这样的通俗理解加在孙悟空的身上,那也可以说是孙悟空得了个更为广阔的战斗天地,我们从下面两方面来得到证据:1、回花果山。 作品中"斗六毛贼"、"打白骨精"两回里面,孙悟空认为自己明明是铲除恶魔,但唐僧就要固执自己的凡夫俗念。于是孙悟空本性毕露,走!忍耐是有限度的嘛!他不是好欺好骗的,他眼睛里揉不进沙子,他更要战斗。所以,在"黄袍怪"一章中,他便摆起了架子,回去便不愿来。其实这一行为只是告诉唐僧,"我"才不愿取这劳什子真经呢!所以唐僧赶他走时,他只要一个条件,给"我"把这"箍"拿掉。但此时,"猪八戒"用对了办法:激他!
  2、卖弄本领。 这一点是作品画大手笔表现的!从收服"龙马"、"八戒"到"沙僧",后来斗败"黄袍怪、金银大王、车迟国三怪、九头怪、赛太岁、蜈蚣精、白鼠精、玉兔精、犀牛怪"等等,以及请帮手降伏的"熊罴怪、黄风怪、红孩儿、独角兕大王、蝎子精、六耳猕猴、狮驼山三妖、比丘国白鹿"等等,救得唐僧性命,其实,我们更应该看到"孙悟空"很大程度上为面子而战,是要显本事。从何看出?
  每次战斗他都要自报家门,多少年前大闹天宫的某某,所以,凡叫他"弼马温"的妖魔都没好结果。战斗的第一回合,力取;然而总有不敌的,他便使出他巧取的本事。变虫,变小妖,或偷得别人看家兵器,或听得妖怪的底细,或钻进别人肚子里,非折腾个够,向他求饶,他便满意了;若依然不能取胜,那便请神仙了,这会让他很没面子。所以他能偷就偷,能骗就骗,即搬动那些神仙了,也得自己炫耀逞强一番,把别人的作用、功劳放到最低限度,总的一句话,他可不能输在妖精手上!
  所以说取经过程,与其说"孙悟空"是帮助唐僧渡难,不如说是"孙悟空"好斗、卖弄显能耐的过程。因为还有一个"私心"就是他绝不容忍妖怪在他手上抢走唐僧,吃掉唐僧,他不是"猪八戒",唐僧一旦被捉,或传来被吃的消息,就会嚷着要分行礼,"猪八戒"并不在乎妖怪们有没有让他没面子,他是很现实的,只要吃、睡好,最好是回他"高老庄"老丈人家,"猪八戒"是圆滑逢源的、机巧的,时时刻刻都会把自己照顾好。而"孙悟空"是要尊严的,他可咽不下别人给他的"气"!
  可以看到,在"取经"这一环节上,"孙悟空"保唐僧是表面的,其"好斗","善斗"才是最主要!每当他发起战斗,惩恶除妖,他便不顾一切!他没把"取经"看作是"事业",他眼中就是"游戏",就是一次次"战斗"。
  当年,他是被五指山压够了,压烦了,可并没有就次服了皈依了,就像他一旦脱了重压之厄,他便会弄个天崩地裂的声响,以说明我"齐天大圣"又回来了!对唐僧受不了就走,对妖魔,他一直会像蚊子那样非叮上一口,叮上血来不行!
  "孙悟空"最后被度为"斗战胜佛",可以说一方面是对其战斗性格的认可,另一方面也告诉我们,他的这种叛逆也可以成佛。所以说,佛,其实只是一种心理,而并不一定就要皈依,那么,我们就大可不必歌颂他的"受戒"!
  另外,作者在作品主旨上,所精心点染的求得"放心",大概也该是这样一种体现吧!塑造这样一个典型的小说形象,可以说,作者是独具慧眼的,正是用"孙悟空"的这种下意识战斗行为充实他所有的精神,这才使得行为下具有了不平凡的意义。我想,我们应该更清楚地看到用"战斗"这种方式,所连接起来的孙悟空坚韧品格的另一端,也就是他的真实反抗"叛逆性"。
  在我们用"天道"的思想去阅读理解"孙悟空"这一小说形象时,我们会发现我们所面对是依旧是个旧时代的社会产物。其实,小说形象的"人道"精神非常耀眼。我们的阅读不正是要挖出事件、人物的真正内涵吗?所以,对"孙悟空"的研究,不仅是研究一个形象或者一种思想的意义,更应该是一种精神的研究。希望"孙悟空"这一反叛形象能走得更远些!
  (以上观点及论述有借鉴前人的著作理论,在此表示深深的谢意。)
  
  
  参考文献:
  1、《孙悟空为什么用"金箍棒"》毛瓜天津晚报63、6
  2、〈孙悟空的血统〉蔡国梁学林漫录二集(中华书局)81
  3、〈应该怎样看待孙悟空〉周中明文史哲82、6
  4、〈孙悟空形象的演化――再评"化身论"〉刘毓忱文化遗产84、3
  5、〈孙悟空形象反抗的性质和目的〉殷光熹光明日报66、4
  6〈猪八戒与孙悟空〉――谈小说中"灵"与"肉"的对偶形象杨红柱芳草82、4
  

文章评论

共有 1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

  • 须眉 于06-13 16:10发表评论: 第1楼
  • 有点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