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乡遇故知——对王维《杂诗》(其二)的两种解读

作者:王永强  时间:2010/3/5 19:52:42  来源:hzyz2006j转发  人气:4039
  有人说,爱情是文学的永恒主题,其实,游子思乡又何尝不是呢?在我国古代诗歌史上,表现“游子思乡”这一主题的作品数不胜数,王维《杂诗》(其二)就是其中很纤巧、很精致的一首。诗人不事修辞,用白描手法记录了在他乡遇见从家乡来的故知,向他打听老家情况的四句话:“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这短短的二十字,我们至少可以作如下两种解读。
  一、抓拍说
  我们不妨作如是想象:诗人离开家乡可能已经很久了,也可能离开的日子并不长,但不管离开时间的长短,思念故乡的心情却同样急切。尤其是在这寒梅欲开、新春将至的时节,思乡之情就更为浓烈了。就在诗人日夜思念故乡的时候,在这异地他乡,突然遇见一位来自故乡、熟知故乡的故人。诗人想向他打听的关于老家的事情肯定很多很多:父母是否康健,妻儿是否安好……初唐诗人王绩曾写过一首《在京思故园见乡人问》:
  旅泊多年岁,老去不知回。
  忽逢门前客,道发故乡来。
  敛眉俱握手,破涕共衔杯。
  殷勤访朋旧,屈曲问童孩。
  衰宗多弟侄,若个赏池台。
  旧园今在否,新树也应栽。
  柳行疏密布,茅斋宽窄裁。
  经移何处竹,别种几株梅。
  渠当无绝水,石计总生苔。
  院果谁先熟,林花那后开。
  羁心只欲问,为报不须猜。
  行当驱下泽,去剪故园莱。
  就不厌其烦地从朋旧童孩、宗族弟侄、旧园新树、柳行疏密、茅斋宽窄等,一直问到院果林花,可他还觉得没问够,“羁心只欲问”。可是,在同样的情景下,诗人王维却未能像王绩那样心中仿佛早有腹稿,事无巨细,依次问到。面对这位“应知故乡事”的故人,心中无数关切争先恐后、互不相让地涌向嘴边,诗人一时竟语塞,不知道问什么好——既没有问父母是否康健,也没问妻儿是否安好,更没有问别的什么。急切间,诗人终于脱口而出,可问的竟是自家窗前的腊梅:“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你动身来这儿的那天,我家窗前的那株腊梅开花了没有?
  敏感的诗人在头脑中迅速按下黑白相机的快门,成功地抓拍、定格了这个镜头。夜深人静的时候,诗人挥毫命笔,借助白描手法,用短短二十个字把这一在头脑中定格了的镜头,转化为纤巧精致的五言绝句。这寥寥二十字,把诗人“他乡遇故知”时的欣喜之情、询问故乡情况时的急切之态,表现得栩栩如生、跃然纸上,从而很好地表达了诗人浓烈的思乡之情。
  有人说,诗人不问别的,专问“寒梅”(梅乃“岁寒三友”之一,象征着人格的高洁),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美好情操的追求。作此理解,虽不无道理,但未免求之过深,至少冲淡了诗人所要表达的“他乡遇故知”时的急切欣喜之情,从而影响了对这首诗的主旨的理解。
  二、剪辑说
  我们也不妨作如是想象:诗人远离故乡,思乡心切。一日,偶遇一位来自故乡的故人,便迫不及待地向他打听老家的情况。诗人要问的事情太多太多了,从父母问到妻儿,从亲朋问到好友,从乡党问到邻里,一直问到家中饲养的牛羊犬豕,房前屋后栽的花果树木,正如初唐诗人王绩在《在京思故园见乡人问》诗中写的那样,不厌其烦,问个没够。
  “他乡遇故知”,在古人眼里可是人生四大幸事之一,诗人生怕落下这一难得的人生体验中哪怕最小的一个细节,所以,一开始他就打开了头脑中的摄影机,用黑白胶片全程拍摄下了诗人询问、故人回答的整个过程。在夜深人静的时候,诗人在头脑中打开白天拍摄的成卷黑白胶片,无数次地回放着这个过程,努力寻找最能表现这一过程的一段胶片。终于,诗人从成卷的胶片中“嚓”的一声剪下了其中很小的一段,并用最简洁的语言把它冲洗出来:“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诗人没有剪下记录问父母、问妻儿的那几段胶片,而是剪下了记录问寒梅的这一段胶片,正显示了诗人“妙手偶得”的功夫。因为连老家窗前的那株寒梅是否开花,诗人都问到了,诗人仔细询问父母妻儿、亲朋好友等情况,就自不待言了。这样剪辑,诗人向故人打听老家情况之多、询问之细,读者自可想见,不必赘言。诗人很好地运用侧面衬托的手法,表达了浓烈的思乡之情。
  上述两种解读各有道理,但从文学欣赏的角度,笔者更愿意作第一种解读,因为这样解读,更能引发乃至促使读者去想见诗人当时欣喜、急切的情态。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