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借对联传授知识陶冶情操

作者:河南省淮滨县教体局教研室 刘淮玉  时间:2010/3/23 10:01:09  来源:huaiheliu 原创  人气:1299
  读对联,欣赏对联,自己也养成了爱编制引用对联的习惯,并试图在语文教学中借助它,传授知识,陶冶情操。经尝试,果然效果很好。
  在讲词的活用的时候,天气炎热难耐,学生情绪低落昏昏欲睡。我正苦于这种难以诱发的尴尬局面无法改变,正巧有一位迟到的学生进教室,衣衫汗透了,我由此受到启发,作了一个上联:
  大旱天汗水汗透了汗衫
  其中汗透了的“汗”便是名词活用了动词,学生虽一时未对出下联,但倦怠情绪立即改观,思维异常活跃,对这种活用留下了深刻印象。不久,一位同学欣喜地告诉我,他对上了下联。原来他有一个小妹天真活泼,说话做事疯疯癫癫的,就以小疯妮称之。小疯妮急等穿风衣,就把未干的风衣拿到电扇下吹。他顿时产生灵感,于是对上了下联:
  小疯妮风扇风干了风衣
  下联对得巧妙有趣,拿到课堂一念,学生词的活用知识得到了进一步巩固。
  在谈到我们这里地理环境风土人情的时候,我将自己制作的一个上联念了出来:
  三河尖尖对三河河连三县县县风俗差不多
  三河尖以连接史河、灌河、淮河三条河而得名,这三条河又流经固始、阜南、霍邱三个县,且三个县的风俗习惯又大致相同。家乡水土,学生熟悉了解,一经制出联来,便精神大振,课堂气氛顿时也热闹起来。很快学生便由八路军转战南北,神通广大,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拥护支持启开了思路,对出了下联:
  八路军军称八路路通八方方方支援都一样
  对联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和熟悉家乡,也更使他们知道了美丽富饶的家乡是老一辈革命家抛头颅洒热血换来的,便受到了感染和熏陶。于是,欣喜愉悦中,学生们自然而然地得到热爱家乡,奉献家乡,建设家乡的思想情操的陶冶。
  讲授对联知识时,为了让学生对对联上下联字数要相等的特点把握牢,便引用了窃国大盗袁世凯死后,四川有人给他写的一副挽联。
  上联是:袁世凯千古;
  下联是:中国人民万岁。
  学生看后提出:“这上联的‘袁世凯’三个字,怎能对得起下联的‘中国人民’四个字呢?”我笑着提醒大家,同学们想想,袁世凯卖国求荣,复辟帝制,开历史倒车,能对得起中国人民吗?同学们听后哑然失笑。我想同学们这种幽默愉悦中,对对联上下联字数要相等的特点也一定把握牢固了。
  另外,学《爱莲说》可出上联:周氏爱莲比君子。让同学对下联:陶公喜菊胜群芳。上《我的叔叔于勒》可借用“穷在街头无人问,富居深山有远亲”等对联。这些对同学们学习课文,获取知识,陶冶情操都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