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博弈”的是什么
作者:陈建新 时间:2010/3/24 11:06:22 来源:laofeng2005转发 人气:655
高考很像一次博弈,高考作文也是如此。博弈的双方,一方代表国家行使选录权的教育管理部门,希望通过高考出题和改卷,测量出考生的真实写作水平。另一方则是考生和他们所在的中学,要在为期三年的时间里,通过读、背、写等多种教学手段,尽量提高写作水平和应考能力,以应付这次关系极为重大的考试。
在这样的博弈中,本来双方的目标是一致的:一方用真实的写作水平迎接高考,一方用科学的方式检验考生的真实写作水平。但是,实际执行过程中总是出现某种“变异”。比如,考生都希望接近甚至拿到考题,高效备考,轻松得分。而教育部门为了测量出考生的真实写作水平,就必须挖空心思避开猜题押题,保证所出题目是考生或中学语文教师无法预测的,做到最大限度的公平公正。所以,变换题目乃至出题方式,成了出题者最下功夫的地方之一。这样的思路一般能够得到老师和考生的理解,这是大家必须共同维护的考试公平原则。但是,按这样的思路出的作文题,很有可能会显得反常甚至怪异,特别是在恢复高考30年、几乎所有的高考作文题型都被采用过后。在考生这面,扎扎实实地勤学苦练,努力提高写作水平,在考场上写出好作文,这本来是最正常不过的事情。然而,并非所有考生都这样做。特别是当一场考试能够决定一位考生的一生时,当一个班级的高考成绩能够影响语文教师的声望、地位、工资待遇、职称评定时,当一个学校的高考成绩能够影响该校在本地区的排名,影响校长们的升迁晋级时,一些考试的“盘外招”就会被人使用。于是,原本很简单的博弈就变得复杂化了。简而言之,出题者不仅要考查考生的写作水平,还要检查这种反映在一篇高考作文上的写作水平的真实性。其实,任何一种考试都包含了这样两个目标,只是在考试题目过于怪异,媒体炒作过于浮躁,过多地分散了公众的注意力时,人们往往把最本质的东西忽略了。
任何采用不正常的手段提供的应试作文,都不应该获得高分;很多自我感觉良好,实际得分不高的考生,很可能是在这个地方马失前蹄。
二、话题作文变异出“套话作文”,又被它引上了末路
1998年前后,学术界曾经发生了一场关于高考语文的争论,其中的一个重点是高考作文。许多参与讨论的人认为,高考作文的命题越来越走向僵化,正在走入类似封建时代科举考试那样的死胡同,他们建议改革高考作文的命题方式。在这样的舆论呼唤下,话题作文被推到前台。
话题作文的形式据说来自美国,它的特点可以概括成这样几个方面:第一,淡化审题要求;第二,放宽文体限制;第三,倡导自由表述;第四,强调综合素质;第五,鼓励创新思维。推出这种作文题型的初衷,是为了改变日益僵化的高考作文模式,激活中学语文教学,更好地选拔人才。从理论上看,这种作文形式无疑有其合理性。但是,过于强调考生的自由度,就会出现另外的弊端。
首先是抄袭作文激增。我虽然没有统计过话题作文形式推出前后抄袭作文百分比的差异,但是我和我的同事们都明显感觉到这个变化。由于对考生限制的大幅度降低,数量不少的考生因为作文能力的低下,无法用自己的实际写作水平获得较高的分数,所以,采用默写现成的作文成了他们的首选。
其次是套话作文的流行。如果说抄袭只是作文能力低下考生的行为,那么,套话作文则成为更大多数考生的“应试绝招”。我们曾把这种套话作文称为“文化作文”,因为这种作文动辄以文化尤其是古代文化为题材,无论你出的题目是否与文化有关,它都能把话题转入历史文化名人上去,比如我在《作文新天地》上曾经点评过的几篇杭州地区七县市某次联考作文就是如此。那次联考作文题是这样的:
“错位,《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离开原来的或应有的位置。生活中充满了各种各样的‘错位’现象:学生迷恋网络,商家欺骗消费者,是一种‘错位’,子女当一天家长,让闯红灯的人当一回交警,也是一种‘错位’。在生活中,你有类似的经历和见闻吗?你有怎样的认识和思考呢?请以‘错位’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很显然,出题者有意引导学生把眼光投向现实生活,希望学生对身边的事情进行思考。遗憾的是,我点评的三篇作文,居然不约而同地从历史或文艺作品中发掘写作的题材,没有一篇按照出题者的提示写身边之事,而且在写法上都是典型的所谓“文化作文”。
我给“文化作文”概括出这样几个特点,第一,题材总是选用历史文化名人;第二,文章结构表现为“穿靴戴帽三段论”,即用三段历史文化名人的事迹为文章主体,再加上一个开头和一个结尾;第三,作文的主题总是局限在一个浅显的平面而不做深入开拓。根据我们几年来阅卷的不完全统计,出现在这类“文化作文”中的历史文化名人,以屈原、陶渊明、苏轼为最多,可称为“文化作文三巨头”。其他常见的还有庄子、项羽、司马迁、嵇康、王维、李白、杜甫、柳宗元、李商隐、陆游、李清照、曹雪芹。不管你出的题涉及爱国主义还是环境保护,关怀底层大众还是建设精神文明,他们都可以用上述这些材料敷衍。这种刻意模仿出来的作文不仅文化底蕴要打折扣;在现实生活中还会造成严重的后果,其一,从考试的角度看,这种作文有明显的宿构嫌疑,作文中的人物传记性材料,完全可以事先准备,头尾在考场上再根据话题添加。阅卷教师很难辨别哪些是事先准备的,哪些是现场写的,从而真正检验出考生的真实水平,如果打了高分,显然就是对其他考生的不公平。其二,从教育的宗旨来看,高考指挥棒引导下的学生只会写这种八股味很浓的文章,真正的写作能力并没有提高多少,这恰恰违反了中学语文改革的初衷,也是高考出题人阅卷人最不想看到的。
令我们忧虑的是,话题作文形式以及近年来各地真假难辨的满分作文已经严重地影响了高中学生的写作风气。也许并非所有考生都热衷于写“文化作文”,但是,高考中同样呈现“劣币驱逐良币”的规律,采用这类“文化作文”的形式而获取高分的现实,驱使着很多考生包括写作天分较高的考生都纷纷转向模仿写作“文化作文”。
鉴于上述高考作文的现状,我们在多种场合呼吁改变目前的作文出题方式,停止话题作文模式。应该理性地认识到,任何考试都有其局限性,高考作文当然也不能例外。高考作文是一次戴着镣铐的舞蹈,除去这镣铐,就不再是高考。只有用好这镣铐,才能让考生在高考中展示自己的真实写作能力。而这,也会给后面的中学语文教学以正面的引导,让后来者真正努力提高观察生活、思考生活和表达生活的能力。
三、“套话作文”是一种缺乏作者的情感与思想的作文,
无法考察作者的整体文化素质
反对写“套话作文”、“文化作文”,并非就是反对中学生写文化题材的作文。好文章的关键,是有没有作者的情感和思想。如果是作者通过自己独立的观察和感受得来的题材,即使只是身边的琐事,也能被作者点石成金,写成好文章。归有光的《寒花葬志》、《项脊轩志》,朱自清的《背影》,丰子恺的《华瞻的日记》等,都是很好的例子。所以,作文不仅仅是语言表达的问题,也不仅仅是议论和叙述的问题。一篇作文,反映了作者对社会生活的观察、感受、思考以及因此产生的情感和思想,它是作者的整体文化素质的表现。作为一名中学生,他首先要追求的就是这样的文化素质。古人强调要“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其实就是把社会实践和读书结合起来,提高一个人的文化素养。作文当然也需要讲究技法,讲究文章的规律,但这一切都是为了更好地表达作者的情感和思想,如果没有情感和思想,文章的技巧再好,语言再华丽,也是空的。套话作文就是这样一种缺乏作者的情感与思想的作文。
去年看到过一则新闻,说榆林市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座谈会上,一名财政局副局长一上来就讲套话,还一问三不知。市长李金柱直斥:“我不需要你讲大道理,要务实!一问三不知,老百姓白养活了你!”看来,说套话在哪里都不受欢迎,在中高考的考场上也不会受欢迎。同学们可以想一想:您自己喜欢这样的糊弄人的作文吗?您班上的老师喜欢吗?您自己和自己的老师不喜欢,那些阅卷老师——他们就是从学校选出来的——又怎么可能喜欢?
四、多写身边发生的事情;还可以把感动过自己的材料用不同的写法表达出来,以弥补材料的相对不足
当前,在“文化作文”泛滥的前提下,我们提倡中学生多观察现实生活,多写身边发生的事情。有人说,中学生的生活是两点成一线,早晨从家去学校,晚上从学校回家,有多少现实生活材料可写?其实,我们所说的身边之事,并非一定是中学生亲身经历的,也并非惊天动地泣鬼神的大事。比如,报纸上常常刊登我们所居住的地区的新闻,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会发生一些值得书写的事情。当然,如果能够把亲身经历的事情写出来,也许效果更好。去年江苏一考生把自己帮父亲收麦子的事情写进了高考作文中,感动了很多人,就是一个好例子。在平常的练习中,我们还可以把感动过自己的材料用不同的写法表达出来,以弥补材料的相对不足,效果也很不错。我的儿子在读小学的时候,有一次和几个同学跟着我们夫妻去郊外踏青。在一条田间小路傍,他们发现了一个坑,坑底有一只不知何时跳进去的青蛙。几位小伙伴发起了一场“抢救运动”,最终把小青蛙救了出来。这件事给我儿子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回去后,在我们的启发下,他完成了一篇使用第一人称的日记。到高三时,他居然还记得这件事,而且在一次模拟语文考试时,又用这个材料写了一篇作文。当然,和小学时的日记相比,高三的作文视角换了,人称也改了,但是由于投入了感情,作文获得了语文老师的好评。这篇作文在我们家最近的搬家中,居然很巧合地被我发现了,现在抄录部分如下:
那是某一年的初春时节。阳光明媚,暖风拂面,我被厚重衣服包裹了一冬的心复苏了,于是便到离家不远的田野上散步。正在田埂上走着,忽然,一对人影进入了我的视线。细看时,原来是一个十二三岁的小男孩,和他的妈妈一起,围看着地上的什么东西。我快步走上前去,原来他们在看田埂傍一个深坑。说明白一些,这个坑就是一只埋在土里的水缸,缸中积了些水。奇怪的是,水中竟有一只橡皮大小的青蛙,估计这是引起小男孩注意的原因。
“妈妈,小青蛙怎么会到里面去的?”
“大概是不小心掉进去的吧。”
“它就住在里面了吗?”
“不会的,这里面是下雨天积的水,太阳一晒就干了。”
“那它不是死在里面了吗?”
我一看,果然,水缸里大半是泥土,水只有薄薄的一层,更兼缸壁很滑,青蛙想跳出来是不大可能的。
“妈妈,我们把它救出来!”小男孩说。只见他伸出手去想捞小青蛙,无奈缸口太大,水面离缸口又比较深,小男孩触及不到它,却险些滑了下去,幸亏被他妈妈拉住。
“算了,我们走吧。如果再下一场大雨,水满上来的话,它自己就跳出来了。”妈妈劝着说。
“那要是不下雨呢?”小男孩并不肯就此罢手。他东张西望地看了一会儿,突然想到了什么似的,向田边草丛中跑去。只见他从草堆里捡出一根分叉的树枝,又从口袋里掏出一块洁白的手帕,小心翼翼地,他把手帕四角分别系在树枝分叉的两根分枝上。这下我也看明白了,他把树枝做成了一个类似捞鱼用的网兜。
“妈妈,用这个!”
男孩的妈妈似乎也被儿子的做法挑得童心大盛,于是,她在“岸上”拉着男孩的左手,男孩则站在“岸口”尽力向小青蛙探出右手,用“网兜”去兜。开始,小青蛙不怎么合作,左躲右闪想避开。小男孩试了几次后,青蛙仿佛明白了什么,突然主动地跳上了那块手帕。小男孩小心地将“网兜”提上“岸”来,终于,小青蛙重获自由了。
“下次小心点哦!”小男孩把青蛙放归田里,嘴里还念叨着。
随后,他们母子二人拎着那个“网兜”高兴地走了。
而我,却站着,怔住了。
这篇作文的题目是《感动》,触动作者情弦的,是小男孩的天真无邪,是他对小动物的爱心。很显然,这里有虚构的成分,但作文的主要材料来自于他亲身经历过的生活。文章从当初的第一人称变成了第三人称,对事件的感知也发生了变化,一个材料完成了两种表达方式的训练,这对社会生活经历相对不丰富的中学生来说,是很有意义的。更重要的是,他没有说那些被人嚼了几百遍的套话,而是在使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生活的不断深化的感受,这样的写作能力,不仅能在考场上获得高分,也将有益于他今后的工作与学习。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