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的站起与倒下——读《柏林之围》有感

作者:李潇贇  时间:2010/3/30 22:33:13  来源:流浪客 转发  人气:2164
  《柏林之围》是都德的一篇佳作。它以感人的故事,新颖的构思,表现了普法战争中法兰西民族的悲剧。而这种悲剧性是建立在作者强烈的对比下的。不仅如此,贯穿全文的对比,在刻画人物形象上也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作者对上校的外貌描写显示他是个健壮硬朗的老军人。可这位上校在维桑堡惨败的战报上读到拿破仑的名字时,就像遭到雷击似地倒下。
  医生认为,八十岁得了半身不遂是根本无法治好的。可是在举国欢庆那被误传的雷舍芬战役的胜利时,上校的双眼炯炯有神,甚至还面带微笑,结结巴巴地说了两遍“打……胜……了!”
  当上校认定法国军队将通过他的阳台所对的凯旋门胜利归来的时候,他以坚强的意志撑起了中风的身体,穿戴齐全地站在阳台上,欢迎胜利的队伍。
  在这些鲜明的对比中作者向读者生动形象的展示了主人公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而主人公以这种情感支撑自己的一切,甚至生命。在这种强烈的情感无所寄托时,或许就在暗示这位老人的最终悲剧。
  在最困难的时候,老人一边回忆着从俄罗斯撤退的情况,一边对自己的孙女说“你能体会吗?小家伙,我们那时只能吃上马肉!”而他可怜的孙女在承受民族灾难、父亲被俘、祖父重病的三重痛苦外,还要强颜欢笑地编造父亲的来信。作者刻画了她善良、勇敢、坚强的形象,让读者在敬佩之余,还对她的遭遇无比同情。
  儒弗上校幻想中的胜利与可怕的现实之间的对比既凄厉又尖锐。随着医生,孙女,还有自己共同编造的胜利,上校的身体一天天好了起来。老人在病榻上求胜心切,孙女与医生每天向他编造捷报。拿破仑时期军事征战的光荣与辉煌,让老人确信无疑的沉浸在幻想中,最终三人创造了“柏林之围”的神话。讽刺的是,在“柏林之围”开始的同时,城门外的巴黎之围也开始了。“‘柏林之围’的胜利只是时间问题”,事实是巴黎之围愈来愈突现了。残酷地呈现了幻想与现实的天壤之别。
  幻想就像易碎的琉璃,在现实的撞击下,终究是要毁灭的。儒弗上校精神焕发地挺立在阳台上,喜悦而庄严地迎接法军时,进城来的却是普鲁士的军队!瞬时,伴随凄凉的寂静与凄厉的叫喊,高大的军人全身笔直的倒下去——与世长辞。
  巴黎之围的影像清晰的取代了柏林之围的幻想,即而转化成惨烈的悲剧。民族的悲剧与个人的悲剧在这样的对比下合二为一,造就了这样凄惨的结局。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