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理科综合

作者:佚名  时间:2010/4/18 15:03:13  来源:xnxjb 转发  人气:1099
  (1)以氯为例,了解卤族元素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2)从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理解卤族元素(单质、化合物)的相似性和递变性。
  (3)掌握氯气的化学性质,了解几种重要的含卤素化合物的性质和用途。
  3.其他常见的非金属元素(如:H、O、S、N、P、C、Si)
  (1)了解这些元素的单质及某些氧化物、氢化物的性质。
  (2)以Na2O2为例,了解过氧化物的性质。
  (3)掌握硫酸、硝酸的化学性质。
  (4)以硫酸为例,了解化工生产中化学反应原理的确定。初步了解原料与能源的合理利用、“三废处理”与环境保护以及生产过程中的综合经济效益问题。
  (5)了解常见盐类的性质和用途。
  (6)初步了解常见化肥的基本性质。
  (7)了解硫、氮、碳的氧化物对大气的污染及其防治。
  (8)初步了解氟氯烃、含磷洗涤剂及粉尘对环境及人类健康的影响。
  (9)初步了解生活用水的净化及污水处理的基本原理。
  4.其他常见的金属(如:Fe、Al)
  (1)了解金属的通性及金属冶炼的一般原理。初步了解金属的回收和资源保护。
  (2)掌握Fe和Al的化学性质。
  (3)了解常见金属的活动顺序。
  (4)以Fe(Ⅱ)、Fe(Ⅲ)的相互转化为例,理解变价金属元素的氧化还原性。
  (5)了解铝的重要化合物。
  (6)初步了解合金的概念。
  5.了解在生活和生产中常见的无机化合物的性质和用途。
  6.以上各部分知识的综合应用。
  有机化学基础
  1.了解有机化合物数目众多和异构现象普遍存在的本质原因。
  2.理解基团、官能团、同分异构体、同系物等概念。能够识别结构式(结构简式)中各种原子的连接次序和方式、基团和官能团。能够辩认同系物和列举异构体。了解烷烃的命名原则。
  3.以一些典型的烃类化合物为例,了解有机化合物的基本碳架结构。掌握各类烃(烷烃、烯烃、炔烃、芳香炔)中各种碳碳键、碳氢键的性质和主要化学反应。
  4.以一些典型的烃类衍生物(乙醇、溴乙烷、苯酚、甲醛、乙醛、乙酸、乙酸乙酯、脂肪酸、甘油脂、多羟基醛酮、氨基酸等)为例,了解官能团在化合物中的作用。掌握各主要官能团的性质和主要化学反应。
  5.了解石油化工、农副产品化工、资源综合利用及污染和环保的概念。
  6.了解在生活和生产中常见有机物的性质和用途。
  7.以葡萄糖为例,了解糖类的基本组成和结构,主要性质和用途。
  8.了解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和结构,主要性质和用途。
  9.初步了解重要合成材料的主要品种的主要性质和用途。理解由单体通过聚合反应生产高分子化合物的简单原理。
  10.通过上述各类化合物的化学反应,掌握有机反应的主要类型。
  11.综合应用各类化合物的不同性质,进行区别、鉴定、分离、提纯或推导未知物的结构简式。组合多个化合物的化学反应,合成具有指定结构简式的产物。
  化学实验
  1.了解化学实验常用仪器的主要用途和使用方法。
  2.能绘制和识别典型的实验仪器装置图。
  3.掌握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了解实验室一般事故的预防和处理方法。
  4.掌握常见气体的实验室制法(包括所用试剂、仪器、反应原理和收集方法)。
  5.综合运用化学知识对常见的物质(包括气体物质、无机离子)进行分离、提纯和鉴别。
  6.根据实验现象,观察、记录、分析或处理数据,得出正确结论。
  7.根据实验试题要求,设计和评价实验方案。
  8.以上各部分知识与技能的综合应用。
  化学计算
  1.掌握有关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分子质量及确定分子式的计算。
  2.掌握有关物质的量的计算。
  3.掌握有关气体摩尔体积的计算。
  4.掌握有关溶液浓度(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和物质的量浓度)的计算。
  5.掌握利用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
  6.掌握有关溶液pH与氢离子浓度、氢氧根离子浓度的简单计算。
  7.掌握有关燃烧热的简单计算。
  8.以上各类化学计算的综合应用。
  三、物理
  (一)能力要求
  高考把对能力的考核放在首要位置。要通过考核知识及其运用来鉴别考生能力的高低,但不应把某些知识与某种能力简单地对应起来。
  目前,高考物理科要考核的能力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理解能力理解物理概念、物理规律的确切含义,理解物理规律的适用条件,以及它们在简单情况下的应用;能够清楚地认识概念和规律的表达形式(包括文字表述和数学表达);能够鉴别关于概念和规律的似是而非的说法;理解相关知识的区别和联系。
  2.推理能力能够根据已知的知识和物理事实、条件,对物理问题进行逻辑推理和论证,得出正确的结论或作出正确的判断,并能把推理过程正确地表达出来。
  3.分析综合能力能够独立地对所遇到的问题进行具体分析,弄清其中的物理状态、物理过程和物理情境,找出其中起重要作用的因素及有关条件;能够把一个较复杂问题分解为若干较简单的问题,找出它们之间的联系;能够理论联系实际,运用物理知识综合解决所遇到的问题。
  4.应用数学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能够根据具体问题列出物理量之间的关系式,进行推导和求解,并根据结果得出物理结论,必要时能运用几何图形,函数图像进行表达、分析。
  5.实验能力能独立完成“知识内容表”中所列的实验,能明确实验目的,能理解实验原理和方法,能控制实验条件,会使用仪器,会观察、分析实验现象,会记录、处理实验数据,并得出结论。能灵活地运用已学过的物理理论、实验方法和实验仪器去处理问题。
  (二)考试范围和要求
  物理要考查的知识按学科的内容分为力学、热学、电磁学、光学及原子和原子核物理五部分。详细内容及具体说明列在本大纲的“知识内容表”中。
  对各部分知识内容要求掌握的程度,在“知识内容表”中用罗马数字Ⅰ、Ⅱ标出。Ⅰ、Ⅱ的含义如下:
  Ⅰ.对所列知识要知道其内容及含义,并能在有关问题中识别和直接使用它们。
  Ⅱ.对所列知识要理解其确切含义及与其他知识的联系,能够进行叙述和解释,并能在实际问题的分析、综合、推理和判断等过程中运用。
  知识内容表
  一、质点的运动    
  内容 要求 说明
  1. 机械运动,参考系,质点
  2. 位移和路程
  3. 匀速直线运动、速度、速率、位移公式 s=vt.s — t 图 .v — t 图
  4. 变速直线运动、平均速度
  5. 瞬时速度 ( 简称速度 )
  6. 匀变速直线运动、加速度 . 公式 v=v 0 +at , s=v 0 t+at 2 /2 , v 2 — v 0 2 =2as.v — t 图
  7. 运动的合成和分解
  8. 曲线运动中质点的速度的方向沿轨道的切线方向 , 且必具有加速度
  9. 平抛运动
  10. 匀速率圆周运动 , 线速度和角速度,周期,圆周运动的向心加速度 a=v 2 /r Ⅰ
  Ⅱ
  Ⅱ
  Ⅱ
  Ⅰ
  Ⅱ
  Ⅰ
  Ⅰ
  Ⅱ
  Ⅱ
  不要求会推导向心加速度的公式 a=v2 /r
  二、力    
  内  容 要求 说明
  11. 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 , 是物体发生形变和物体运动状态变化的原因 . 力是矢量 . 力的合成和分解
  12. 万有引力定律 . 重力 . 重心
  13. 形变和弹力 . 胡克定律
  14. 静摩擦 . 最大静摩擦力
  15. 滑动磨擦 . 滑动摩擦定律 Ⅱ
  Ⅱ
  Ⅱ
  Ⅰ
  Ⅱ 1. 在地球表面附近,可以认为重力近似等于万有引力
  2. 不要求知道静摩擦因数
  三、牛顿定律    
  内  容 要求 说明
  16. 牛顿第一定律 . 惯性
  17. 牛顿第二定律 . 质量 . 圆周运动中的向心力
  18. 牛顿第三定律
  19. 牛顿力学的适用范围
  20. 牛顿定律的应用
  21. 万有引力定律应用 . 人造地球卫星的运动 ( 限于圆轨道 )
  22. 宇宙速度
  23. 超重和失重
  24. 共点力作用下的物体的平衡 Ⅱ
  Ⅱ
  Ⅱ
  Ⅰ
  Ⅱ
  Ⅱ
  Ⅰ
  Ⅰ
  Ⅱ 
  四、动量、机械能    
  内容 要求 说明
  25. 动量 . 冲量 . 动量定理
  26. 动量守恒定律
  27. 功 . 功率
  28. 动能 . 做功与动能改变的关系 ( 动能定理 )
  29. 重力势能 . 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改变的关系
  30. 弹性势能
  31. 机械能守恒定律
  32. 动量知识和机械能知识的应用 ( 包括碰撞、反冲、火箭 )
  33. 航天技术的发展和宇宙航行 Ⅱ
  Ⅱ
  Ⅱ
  Ⅱ
  Ⅱ
  Ⅰ
  Ⅱ
  Ⅱ
  Ⅰ 动量定理和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只限于一维的情况
  五、振动和波    
  内  容 要求 说明
  34. 弹簧振子,简谐振动,简谐振动的振幅、周期和频率,简谐运动的位移—时间图像 .
  35. 单摆,在小振幅条件下单摆做简谐振动 . 单摆周期公式
  36. 振动中的能量转化
  37. 自由振动和受迫振动,受迫振动的振动频率 . 共振及其常见的应用
  38. 振动在介质中的传播——波 . 横波和纵波 . 横波的图象 . 波长、频率和波速的关系
  39. 波的叠加 . 波的干涉 . 衍射现象
  40. 声波 . 超声波及其应用
  41. 多普勒效应 Ⅱ
  Ⅱ
  Ⅰ
  Ⅰ
  Ⅱ
  Ⅰ
  Ⅰ
  Ⅰ 
  六、分子热运动、热和功、气体    
  内容 要求 说明
  42. 物质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 . 阿伏加德罗常数 . 分子的热运动 . 布朗运动 . 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
  43. 分子热运动的动能 . 温度是物体分子的热运动平均动能的标志 . 物体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势能 . 物体的内能
  44. 做功和热传递是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式 . 热量 . 能量守恒定律
  45. 热力学第一定律
  46. 热力学第二定律
  47. 永动机不可能
  48. 绝对零度不可达到
  49. 能源的开发和利用 . 能源的利用与环境保护
  50. 气体的状态和状态参量 . 热力学温度
  51. 气体的体积、温度、压强之间的关系
  52. 气体分子运动的特点
  53. 气体压强的微观意义 Ⅰ
  Ⅰ
  Ⅰ
  Ⅰ
  Ⅰ
  Ⅰ
  Ⅰ
  Ⅰ
  Ⅰ
  Ⅰ
  Ⅰ
  Ⅰ 
  七、电场    
  内容 要求 说明
  54. 两种电荷 . 电荷守恒
  55. 真空中的库仑定律 . 电荷量
  56. 电场 . 电场强度 . 电场线 . 点电荷的场强 . 匀强电场 . 电场强度的叠加
  57. 电势能 . 电势差 . 电势 . 等势面
  58. 强电场中电势差跟电场强度的关系
  59. 静电屏蔽
  60. 带电粒子在匀强电场中的运动
  61. 示波管 . 示波器及其应用
  62. 电容器的电容
  63. 平行板电容器的电容,常用的电容器 Ⅰ
  Ⅱ
  Ⅱ
  Ⅱ
  Ⅱ
  Ⅰ
  Ⅱ
  Ⅰ
  Ⅱ
  Ⅰ 带电粒子在匀强电场中运动的计算,只限于带电粒子进入电场时速度平行或垂直于场强的情况
  八、恒定电流    
  内容 要求 说明
  64. 电流 . 欧姆定律 . 电阻和电阻定律
  65. 电阻率与温度的关系
  66. 半导体及其应用 . 超导及其应用
  67. 电阻的串联、并联 . 串联电路的分压作用 . 并联电路的分流作用
  68. 电功和电功率 . 串联、并联电路的功率分配
  69. 电源的电动势和内电阻 . 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 . 路端电压
  70. 电流、电压和电阻的测量:电流表、电压表和多用电表的使用 . 伏安法测电阻 Ⅱ
  Ⅰ
  Ⅰ
  Ⅱ
  Ⅱ
  Ⅱ
  Ⅱ
  九、磁场    
  内容 要求 说明
  71. 电流的磁场
  72. 磁感应强度 . 磁感线 . 地磁场 .
  73. 磁性材料 . 分子电流假说
  74. 磁场对通电直导线的作用 . 安培力 . 左手定则 .
  75. 磁电式电表原理
  76. 磁场对运动电荷的作用,洛伦兹力 . 带电粒子在匀强磁场中的运动
  77. 质谱仪,回旋加速器 Ⅰ
  Ⅱ
  Ⅰ
  Ⅱ
  Ⅰ
  Ⅱ
  Ⅰ 1. 安培力的计算限于直导线跟 B 平行或垂直的两种情况
  2. 洛伦兹力的计算限于 v 跟 B 平行或垂直的两种情况
  十、电磁感应    
  内容 要求 说明
  78. 电磁感应现象 . 磁通量 . 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 . 楞次定律
  79. 导体切割磁感线时的感应电动势 . 右手定则
  80. 自感现象
  81. 日光灯 Ⅱ
  Ⅱ
  Ⅰ
  Ⅰ 1. 导体切割磁感线时感应电动势的计算,只限于 L 垂直于 B 、 v 的情况
  2. 在电磁感应现象里,不要求判断内电路中各点电势的高低
  十一、交流电流    
  内容 要求 说明
  82. 交流发电机及其产生正弦交流电的原理 . 正弦式电流的图象和三角函数表达式 . 最大值与有效值,周期与频率
  83. 电阻、电感和电容对交变电流的作用
  84. 变压器的原理,电压比和电流比
  85. 电能的输送 Ⅱ
  Ⅰ
  Ⅱ
  Ⅰ 只要求讨论单相理想变压器
  十二、电磁场和电磁波    
  内容 要求 说明
  86. 电磁场 . 电磁波 . 电磁波的周期、频率、波长和波速
  87. 无线电波的发射和接收
  88. 电视 . 雷达 Ⅰ
  Ⅰ
  Ⅰ 
  十三、光的反射和折射    
  内容 要求 说明
  89. 光的直线传播 . 本影和半影
  90. 光的反射,反射定律 . 平面镜成像作图法
  91. 光的折射,折射定律,折射率 . 全反射和临界角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