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丘老师的课改汇报课——读《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有感
作者:李日芳 时间:2010/4/22 23:15:59 来源:流浪客 转发 人气:3148
"封闭,灌输,摧残身心健康!"课改专家说得口沫飞溅,传统教学被批得体无完肤。孔老师憋了一肚子气,他觉得自己上的课不见那么腐朽,也蕴含不少的新课程理念。于是他斗胆要求培训会议的主持人,给他一个平台,像年轻人一样上一节课程改革汇报课。
孔老师上课?上新课程汇报课?不少人惊讶得眼球都快要弹出来了。
课堂实录
千年古杏,绿叶婆娑。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四名学生围坐在孔老师身边。曾皙轻轻地弹着瑟,乐音轻舒。
孔老师(态度随和):不要因为我年纪大一点,你们就不敢说话。平时,你们总是说不被人了解,假如有一天,有人要了解你们,你们会怎么做呢?可以先讨论一下。
子路(迫不及待,轻率地):一个拥有千辆兵车的国家,内忧外患,假如我来治理,只要三年,可使人们英勇善战,而且懂得礼仪。
孔老师(微微一笑):求,你有什么志向?
冉有:让我管理一个小国,三年时间,可使百姓丰衣足食。至于礼乐教化,只有拜托有德行的君子。
孔老师:赤啊,你怎么样?
公西华:我不敢说有什么本领,但愿意学习。在参加祭祀或者诸侯会盟的时候,穿着礼服,戴着礼帽,做个小司仪。
孔老师:点呀,你也说说吧。
曾皙(瑟声渐渐小,突然铿然一声瑟音停止,他犹豫了一下站起来):我的志向与他们三人不一样。
孔老师(投去鼓励的目光):那有什么关系,大胆说说吧。
曾皙:暮春三月,陪同五六位朋友,带着六七个孩子,来到沂河洗澡,在舞雩坛上感受春风吹拂,然后一路唱着歌回来。
孔老师(慨然赞叹):我赞同点的想法。
"叮零零……"下课了,子路、冉有、公西华相继走开了。
曾皙故意落在后头,缠着孔老师质疑问难:请问怎么评价他们三位的观点?
孔老师:只不过说说各自的志向罢了。
曾点:老师为什么笑子路呢?
孔老师(泯然而笑):治国要靠礼让,他说话不谦虚,所以笑他呢。
评议会上
上完课,照例要组织老师进行评议。参加评议会的是通识培训的全体学员、孔丘老师所在学校的全体教师,课改专家也应邀参加并作精要评点。这堂课给听课老师很大的触动,大家都没想到参加课程改革以来,孔老师的教学理念发生了天翻天覆的变化。
张老师感慨万千:"孔老师创设了轻松自由的对话情景。你看古杏树下,瑟音袅袅,教师与学生围坐一处,谁说是在传道授业,分明是在促膝谈心。在这里看不见封建社会师生关系的古板与拘谨,看不见以往课堂的沉寂与郁闷,在笑声中,在音乐中,四门弟子无拘无束地谈理想,论政见,各抒已见,畅所欲言。试想这样和谐自然、民主宽松的教学情景在课改之前谁能见到?"
李老师特不同意见:"孔丘老师课虽然上得好,但是上课时允许学生弹瑟,这不影响了其他同学的注意了吗?我不敢苟同,怀疑这理念是否有点儿超前。再说,孔丘老师这是小班化教育呀,这种对话式的教学方式对我们城镇小学大班额的班级能行得通吗?"
"李老师说得不无道理,但鄙人以为实践新课程最关键的是要转变教师的理念,这堂课最大的亮点在于摆正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孙老师按捺不住站起来发言,"首先,把学习的时空归还学生。整堂课听不到教师的侃侃而谈,呈现的是学生倾诉、辩论、质疑的学习场面。其次,把张扬个性的权利归还学生。整节课听不到教师对学生的呵斥,甚至看不见教师对学生不同见解的修正。学生在教师善意的微笑中,鼓励的目光里展示自我,放飞灵动的思想。第三,把学习的内容回归课程的生成。教学的艺术不在传授的本领,显然,曾皙所描绘的大同世界景象是孔先生所向往,并为此而苦苦追求,这是他这堂课的主题所在。可贵的是教师不是通过'告知'来完成教学任务,而是通过对前三人学习过程的不断肯定、激励、鼓舞而唤醒曾皙蕴藏于内心的人生志向。于是教学内容自然生成,教师仅用一句'我赞同点的想法'既褒奖了曾点,又引发其他学生的思想的火花……"
其他专家、老师也就这堂课所折射出来的新课程理念,比如教师如何巧妙进行学习评价,如何善于关注学生的质疑问难,如何转变学习方式,如何构建新课程教学模式,如何贯穿以学生为本的新课程思想,等等等等问题发表各自的高见。
最后主持人作总结性发言,他显得有点兴奋,不由手舞足蹈起来:"我与课改同成长,这不光是青年人现象。我很欣慰地看到像孔夫子这样的老教师也与新课程同成长,要知道在他们的血液里头流淌着是顽固的传统教学思想呀。感谢课改,如一阵春风吹开传统教育封闭的大门,给传统教育带来了生机。老教师也焕发出课堂生命的活力。"
掌声经久不息,只有孔丘老师的心里不是滋味。
传统?习惯?规矩?——也说上课的“坐与立”
哈王子说:“站着,还是坐着?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
别的国家的情形不敢说,至少我们中国的老师坐着上课是传统,至少我们的祖师爷孔子他老人家是站着上课的——有中国最早的一则政治理想抱负讨论课课堂实录《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章》为证,此后的几千年间,我们的大儒们如董仲舒、朱熹辈也多热衷于“坐以论道”。
在我国,站着上课始于何时,无考。以小子愚见,大概是西学东渐以后的事:旧的书院制度、私塾制度废止了,新的学堂建立了,实行了班级授课制,学生多了,需要黑板也需要老师的板书了,于是老师便站了起来。不仅如此,为了使老师站得更高,看得更远,更容易得对班级进行“控制”,还修建了讲台。如此而已。
然则,一“坐”一“立”之间,“传统”与“新潮”之间变化或者说改革的原动力是什么?我看两个字就可以很好的概括:需要!
古人上课“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班级规模小,交流沟通起来很方便,又不需要板书,所以他们坐着;今人时兴班级授课制,而且多是大班额班级,课堂需要很好的控制,又需要板书,所以我们站着——站得高方能看得远嘛!
但也不能一概而论,也不是所有的老师、所有的科目的所有的课都需要站着,比如考试课,比如阅读课,比如讨论课,比如……
据说,国外的一些中小学的课堂就很随便,老师、学生站没有站像坐没有坐像,但人家也还是照样培养了不少的“资本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接班人”。我们的素质教育是不是只有站着才可以培养出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呢?这是一个值得讨论的问题。
还据说,外国的专家很惊讶于我们的幼儿园里小朋友的“听话”,这颇让我们的一些同志感到“我们的基础教育优于美国的基础教育”的自豪。我也曾亲历过几次这样的场面。某年某月某日,我在某省的省会城市的一家饭店的礼堂里听了一节“省级公开课”,那些小朋友举手踊跃、发言积极,令我好奇的是他们在齐刷刷举起右手的时候,左手平伸置于胸前如民国初年一些军队所行之军礼。我大惑不解。回家问女儿,反挨了一顿抢白:“这都不知道!那不是扶在桌子上吗?”我说:“可那是礼堂,只有座椅没有桌子呀!”“没有桌子也要这样!这都不懂,还当老师呢!”
——习惯的力量之大,如此。我们老师们的只能站着讲课,坐下来就“讲不上劲儿”,在多大程度上与此相类似?
习惯就是习惯,这也怪不得别人。但如果有人将“习惯”当成是“规矩”就麻烦了!你只能站着讲课,不能坐着课徒,无疑又给“带着手铐脚镣大搞素质教育”的老师们带上了一个不大不小的“禁箍儿”,在老师“素质教育的武库”里拿走了一件还算顺手的武器。
也有一些同志说,“站着”体现专制,是语言的霸权,“坐着”体现人文平等,是民主。这也未免简单了一点儿。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的忠实信徒不光心里美认为,决定一个老师是否民主的根本因素是他是否具有民主的教育观念,是否具有一颗热爱孩子的“心”,而不是他上课的姿势!团团围坐,娓娓道来,可以让学生登堂入室;端立讲台,侃侃而谈,又如何不能使学生如坐春风?
庄子曰:
“坐亦一是非,
立亦一是非,
胸中有是非,
坐立皆是非,
胸中无是非,
何来是与非?”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