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悦读”成为一种习惯
作者:苏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袁卫星 时间:2010/4/29 2:47:47 来源:wxzxljr 转发 人气:1182
作为高中语文教研员,我曾经在一次大市高中语文教研活动中提出,我们的高中语文教育应当致力于以下朴素目标的实现,那就是:让学生读得再精一点,让学生背得再多一点,让学生写得再勤一点。
让学生读得再精一点。这里的“精”,一方面是指阅读内容要“精”,另一方面是指阅读方法要“精”。
阅读内容要“精”。我曾经多次引用这样一段话来回答“语文是什么”的问题。我说,语文“是炫目的先秦繁星,是皎洁的汉宫秋月;是珠落玉盘的琵琶,是高山流水的琴瑟;是“推”“敲”不定的月下门,是但求一字的数茎须;是庄子的逍遥云游,是孔子的颠沛流离;是魏王的老骥之志,是诸葛的锦囊妙计;是君子好逑的《诗经》,是魂兮归来的《楚辞》;是执过羊鞭的《兵法》,是受过宫刑的《史记》;是李太白的杯中酒,是曹雪芹的梦中泪;是千古绝唱的诗词曲赋,是功垂青史的《四库全书》”……语文浩瀚无穷,怎样取沧海一粟给我们的学生?语文博大精深,如何穷一叶之秋予我们的孩子?我想起明代小说《玉娇梨》中才子苏友白的一番话:“有才无色,算不得佳人;有色无才,算不得佳人;即有才有色,而与我苏友白无一段脉脉相关之情,亦算不得我苏友白的佳人。”我们的语文教育,就是要给学生予有才有色的“佳人”。
阅读方法要“精”。我们的学生并不是没有阅读。抛却电子阅读之类的新生事物不论,传统的书本阅读从来也没有离过他们的手。但目的不明,不求甚解,“只是眼睛在书页上跑过,只知道故事的极简略的梗概” (叶圣陶:《阅读是写作的基础》),这是当前中学生阅读的一大毛病。俗话说:“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同一件作品,往往有一些人为作品中生离死别的场面而流泪;但是另外一些人觉得这些场面只是全部情节中的片段,并没有什么了不起,反而对作品中某个人物的某句语言,某个动作,某种表情,甚至是一个细节化的眼神赞赏不已、激动不已、感叹不已。很显然,我们呼吁后一种性质的阅读:带着明确的目的,带着自己的问题,带着审美的眼光……“才”“色”皆备之“佳人”,引之于学生,若不费尽心思造他们一段“脉脉相关之情”,亦算不得学生的“佳人”。
于是,我从2009年9月份开学第一周开始,坚持每周编写一期《苏州市高中语文悦读》,通过我们的“苏州市高中语文教师QQ群”,下发到各学校,下发给每位教师。
二、“悦读”内容
每一期“悦读”,我都编四个栏目:“一周新闻回顾”(或“一周人物回顾”)、“一周话题综述”、“一周美文荐读”、“一周教师充电”。这四个栏目,前三个主要是给学生看的,后一个主要是给教师看的。
先说“一周美文荐读”。这是核心。我选文的出发点是:一、具有时代性和典范性;二、围绕“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展开,大致体现“观察生活”、“感受生活”、“思考生活”这样一个梯度;三、每周以一篇为主,体裁以散文和小说为主,篇幅以千字文为主。
在呈文的形式上,我采用三种形式:
一、示读,也就是示范性阅读,给出批注式阅读的示例。例如,刘亮程的《对一朵花微笑》,我在编入“悦读”时,同时给出批注如下:“题目袒露了文章的诗意情怀。”“作者对土地真诚的情感使得土地在作者笔下充满了童话般的瑰丽色彩。”“这里对花朵作了拟人化的描写。”“这两段由上文的回忆过渡到下文的感怀,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前一个‘出来’是指无法体验大自然的情感,不能相融为一。后一个‘出来’是指人为自己的事劳碌而又不受其所囿,关注更为广大的空间。”……等等。
二、引读,也就是引导性阅读,给出阅读过程的问题引导。例如,余光中的《假如我有九条命》一文,我在编入“悦读”时,同时设计问题如下:“作者想用这九条命来做些什么?”“细读文章,找到作者下列情感的对应处,并作适当的圈划:1.摆脱现实生活中的尘事俗物;2.尽到自己的孝心、感受亲情和友情的温馨;3.修身养性,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读书、教书、写作、旅游等;4.从容超脱、不受约束地面对生活。” “第一条命和第九条命在内容上有着一定的联系,那为什么不放在一起写,而是一个放开头,一个放结尾?作者这样写有什么用意?”……等等。
三、自读,也就是自主性阅读,给出自主阅读的必要“工具”和“链接”。例如,毕淑敏的《风不能把阳光打败》一文,我在在编入“悦读”时,给出的“链接”是:作者像、书影、王蒙《〈毕淑敏作品精选〉序》节选、任继梅《女性的真挚细腻,学者的睿智深刻——浅谈毕淑敏的散文》节选、毕淑敏《优点零》节选……等等。
再说“一周新闻回顾”(或“一周人物回顾”)。我始终认为,阅读和写作是密不可分的。如果说,“一周美文阅读”可以给学生予文章谋篇、布局、遣词、造句等方面的影响的话,那么,用什么来给学生予文章内容与素材的累积?光一句“写生活”(一些学生的生活就是两点一线)够吗?请看其中一期的“一周新闻(人物)回顾”中的部分材料:
陈伟、于富琴:身份?素质!“有身份”的陈伟、于富琴夫妇,恐怕万万没想到,两记耳光,竟会让自己引以为傲的身份化为乌有。新疆建设兵团某团医院党支部书记于富琴和身为副团长的丈夫陈伟,在莫高窟旅游时,因伸手触摸壁画被女讲解员制止,怒气勃发,猛扇对方两记耳光并大骂不止,陈伟甚至扬言:我是有身份的人,你们不要浪费警力。夫妇二人的盛气凌人,最终换来了新疆建设兵团给予二人的免职决定。如此结局,还真不如早早表现出跟自己身份相符的素质。
侯耀华:代言不是演戏。代言10个虚假广告,相声演员侯耀华本周再陷“广告门”。11月1日,中国广告协会公开点名,侯耀华代言了包括保健食品、药品、医疗器械等10个产品的虚假广告,涵盖所有违法形式,成为名副其实“虚假广告王”。中广协法律服务中心主任李方午表示,广告代言不是演戏,广告与影视作品有本质的不同,广告中的代言人已转变成了“推销员”身份,应当对自己的言行举止负责,“应懂法、自尊、谨慎”。在刚出炉的公众形象满意度调查榜上,去年高居“曲艺榜”榜首的侯耀华今年落选。
郑书明:最富有的水泥工。17年如一日,湖北56岁的水泥工郑书明,用微薄的工资支撑起300多名贫困学生的求学之路。一间十来平米的小房间,是郑书明的住所,也是孩子们的第二个家。17年来,这里进出的学生从未间断。自己吃冷饭咸菜,给孩子们准备蔬菜和肉,工资负担不起,他就去帮人修磅秤。长期的生活困顿,妻子也离他而去,但郑书明却为孩子们撑出一片未来的天空。而当他逐渐老去,这个“爱心旅馆”的存在与否,或许也将是对社会精神财富的一次衡量。
陈玉蓉:捐肝妈妈。“多走一步路、少吃一口饭,离救儿子的那天就会近一点。”因为儿子患有先天性肝脏疾病亟须肝移植,55岁的陈玉蓉决定捐肝救子,但重度脂肪肝却成为拦在她面前的巨大障碍。7个月风雨无阻的每天10公里暴走,她数次两眼发黑坐地不起,体重减轻8公斤,重度脂肪肝奇迹般消失,她将死神远远甩在身后。本周,陈玉蓉的肝脏终于成功移植到儿子体内,十月怀胎,七月暴走,这也是一位朴实母亲为儿子生命进行的第二次分娩。
在这些“回顾”的后面,我加了“点评”:“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身份,身份证就证明了这一点,但是在生活中,身份这个词却分外的复杂,有时抬人,有时毁人。号称‘有身份’的人,两记耳光打了别人,更扇了自己;几则广告害了别人,也害了自身;于是他们的某种身份就被拿下了。而看似‘没身份’的人,却温暖和帮助着自己的孩子、别人的孩子,更温暖着我们的心;于是,再普通的人,才成了我们心中有身份的人。”
而“一周话题综述”,则着眼于把素材、思想和技法三者结合在一起,以“上周热点话题”为核心,拓宽学生视野,开启学生思路,引导学生表达。如有一期,我编的是《“钓鱼执法”,上钩的是谁?》,先给出“钓鱼执法”事件的新闻报道,然后从各个角度分析此事件。“好心没好报戕害道德”是一个角度,给出“法律界网友”、“新华网评论”、“文新传媒”的观点;“背后利益链值得追问”是一个角度,给出《广州日报》、“华龙网友”、“搜狐网友”观点;“执法为钱还是为民乃善恶分水岭”是一个角度,给出“东方网友”、《华商报》、《扬子晚报》观点。最后,我选用了一篇《人民日报》署名吴焰的完整评论《钓鱼式执法,危害猛于虎》,作为一个时评性文章的范例给学生阅读。“一周话题综述”已涉及的话题有“代课教师:什么样的告别?”“奥巴马爆冷获诺贝尔和平奖引全球争议”“中国的白领因网络偷菜成当代最寂寞的人”“3名大学生救人牺牲的悲剧给谁敲响警钟”“钱学森最后一次谈话:中国大学缺乏创新精神”等。
最后是“一周教师充电”。这部分主要是编给我们的语文老师看的,每周一篇文章,目的是指导教师阅读,滋养教师底气,帮助并促进我们的高中语文教师形成三个层面的阅读:语文学科层面、教育学心理学层面、哲学社会科学大文化层面。我们不仅编“一周教师充电”,而且成立了“苏州市高中语文教师读书群”,举办“苏州市高中语文教师读书沙龙”活动。“一周教师充电”已编文章目录如下:《教师是知识分子吗?》(徐平利)《怎样的论文最有含金量》(陈庄)《相信童话——童话是播种幸福的种子》(梅子涵)《传统经典和青少年文化素质》(鲍鹏山)《读书的三个层次与三种境界》(李海林)《人的同质化竞争与特质化发展》(邓湘子)《和中学生谈写作》(周国平)。
三、“悦读”使用
我一般在周六晚上编完《苏州市高中语文悦读》,并通过“苏州市高中语文教师QQ群”共享文件夹和电子邮件的形式,发送给每一位高中语文教师。教师会在新一周开始之际根据自己学校和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变化使用。
比如,有的学校高三语文备课组把它作为课外阅读补充材料直接翻印下发给学生;有的则作为作文材料提供给学生做素材积累、作文审题、话题拓展等;也有老师在“一周美文荐读”的基础上,设计练习进行训练。
又如,有学校的高一高二老师把“一周新闻回顾”(或“一周人物回顾”)的内容单独印发给学生,让学生根据其中的某一则材料依次进行“课前三分钟演讲”;有的则在“一周话题综述”基础上,开展每周“微型辩论会”;也有老师让学生把材料分类剪贴,整理在“话题作文”本上(我和老师们强调过,所有的话题,离不开“人”这个话题;而“人”这个话题,又可分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话题作文训练,要自上而下,从大到小)。
再如,有的学校的老师发动学生,根据我的样式分组、轮流编写自己的“**学校**班语文悦读”……
总之,“悦读”开始成为一种习惯。于我而言,每周六的编写是一种习惯;于老师学生而言,每星期的阅读是一种习惯。我衷心希望,我们的高中语文,植根生活的土壤,插上文学的翅膀,一如碧螺春,去粗取精,守住宁静;又如银针白毫,点点滴滴,勾勒全部风华……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