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此疏忽太遗憾——2004年高考语文丁卷指瑕

作者:甘肃永县第三中学 刘玉辉 郭琴|  时间:2005/3/27 15:12:35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516

 

    无论从哪个方面讲,今年高考语文全国丁卷的面貌是全新的,当受大众的好评。但是,作为极具权威性的高考试卷,在每个题目的命制上,也需体现高考命题的科学、严密来。笔者权当吹毛求疵,谈谈今年高考语文丁卷中存在的一些遗憾之处。
    第一,在题目的命制上,个别表述欠妥。16题前面已说“阅读下面这首词”,后面却是“这首词明写眼前实景,暗寓历史沧桑。词中‘水无情’‘空有姑苏台上月’两句含有深意,试结合全诗加以赏析”。“诗”与“词”乃不同体裁,不能相混,所选乃词非诗。且在三次提到“词”的情况下又说是“诗”,显然是以子之矛攻子之盾。另外,“试结合全诗加以赏析”中“赏析”的说法值得商榷。“赏析”义即“欣赏与分析”。所谓“欣赏”是指对作品的领略与玩赏,强调的应该是对作品整体上或多角度的赏识(赏识:认识到人的才能或作品的价值而加以重视与赞赏——《辞海》注)。例如,02年以前的古诗词客观性鉴赏题分四项从四种不同的角度对诗或词进行较为全面的欣赏与分析,尽管里面有一项或恰当或不恰当,题干“对这首诗(词)的赏析”中用“赏析”,当然恰当。而04年却这样设题:“这首词明写眼前实景,暗寓历史沧桑。词中‘水无情’、‘空有姑苏台上月’两句含有深意,试结合全诗加以赏析。”既然“含有深意”应该用“分析”一词,用“赏析”一词不太合适。因为已经设定了作答的方向,在指向已定的情况下,可以说是有“析”而无“赏”。《答案和评分参考》中所提供的,也仅是对“深意”的分析,而在整体上无所领略,也无所玩赏。还有,23题“为了使新闻播报更加平易自然”中,命题者本来的意图在于表达“近人”之意却误用为“平易”。《现代汉语词典》释“平易”有二义:(性情或态度)谦逊和蔼、(文章)浅近易懂。对新闻播报而言,它不可能指“性情或态度”,只能指“文章”,对应的该是“浅近易懂”义。但,命题者要求在每条新闻之间编辑承上启下的衔接语的主要目的,根据题目整体上的表述来看,一是使各条新闻之间过渡自然,二是由巧妙的过渡语拉近与观众或听众的距离。显然,用“亲切”一词能够表达这个意思。与“自然”相搭配,才能体现命题者本来的设题意图——衔接语气上的和蔼亲切、内容上的巧妙自然。再者,新闻的特殊性本就决定了新闻用语的平实易懂;况且作为过渡性用语,既然是面对同样的受众,“浅近易懂”当然不言而语,何必还用“平易”一词?
    第二,在语料的选用上,个别地方有疏忽。试卷中,17题(1)小题上句为“非淡泊以明志”,要补写的下句后面,括号注明出自诸葛亮的《诫子书》。如果忠于诸葛亮《诫子书》这一原作的话,应为“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澹”可以写作“淡”,但为严谨计,作为名句考查题,无论处于哪一种考虑,都应该忠实于原文。另外,散文阅读材料《痛哭和珍》无论从语言还是感情上,都是绝好的上乘考查语料;只是由于命题者的疏忽,需要调整的个别地方并没有周详考虑。例如,“况且家中尚有未终养的老母,未成年的弱弟,等你培植,等你孝养"这句,如果按照对应原则的话,“培植”对应的是“未终养的老母”,“孝养”对应的是“未成年的弱弟”,这样以来显然逻辑上混乱、语意上不通。如此明显的误笔,命题者在设题之时不应该忽略不管。毕竟,高考不同于其它考试,其命题者的学识之专,关注者的人数之多,足以见其影响力的深远。更何况,文言文尚且需改,现代文又为何不能略加改动呢?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