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化教育手段虽好,但不可滥用
作者:余江县画桥中学 李建生 时间:2010/5/5 16:38:09 来源:ajian7610原创 人气:325
一、重视先进手段,忽视先进理念
语文学科以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为最终目标,这种语文能力的养成是以学生的积极主动参与为基础的。而在实际语文教学中,我们却经常发现以媒体信息的展示来代替学生积极主动思考的情况,这完全是违背语文教学规律的。另外我们也看到为追求辅助教学的表面热闹,有的课件采用了大量无关的图形、图像、音频等信息,背离了教学大纲的要求。课文被搁置一边,一堂课下来,只见活动的热闹,不见文本的有效阐发、挖掘和共鸣。而且,课堂上教师的随机点拨欠缺,不能有效引导学生的思维方向,结果,这样的课堂只是让人感觉“热闹得空洞”。所谓计算机辅助教学不过是用计算机代替教师的传统板书罢了,反而让教学失去应有的灵活性,缺少了与学生感情的交流。
二、重视课件“电灌”,忽视教学启发
教学过程中,教师是课堂的主导者、是外因;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是内因。同时教材所提供的知识是学生主动建构的对象,而不是教师向学生灌输的内容;媒体是创设学习情境、学生主动学习、协作、探索、完成知识意义建权的认知工具,而不是教师向学生灌输知识所使用的手段、方法。因此在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之前,教师应作必要的讲解和启发,使学生知道看什么,怎么看,听什么,怎么听,在教师的精心指导下,引导学生思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主动地积极地从中获得知识,充分体现出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突出多媒体的辅助功能。否则,语文课变成了“放映课”,这就容易加大课堂内容,多媒体成了代替教师向学生灌输知识的机器,变“人灌”为“机灌”,甚至“人机共灌”。
三、重视教学速度,忽视课堂效果
运用多媒体教学,在直观化、形象化方面绝非传统教学手段所能比。它所营造的由形象、色彩、声音等构成的综合氛围,使学生“身临其境”、倍感真切,从而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然而,大量教学实践表明,音像手段运用于语文课堂,如果控制不当就会成为干扰因素。例如,教学有关名山大川、花木鸟兽的课文,教师不惜花费大量时间精力来制作课件。这些课件虽然让人耳目一新,一时带给学生强烈的视听冲击,引起多感官的兴奋刺激,似乎“有声有色”,热热闹闹,却往往成了中看不中用的“作秀课”。既占用了过多的教学时间,也淡化了教学目标,喧宾夺主。在使用时,受课时限制,只能加快单位时间传输的信息量。如果学生在这种快速的教学中思维跟不上教师的讲解,或信息呈现的速度无法完整地做笔记,则会影响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复习和巩固。把大量精力放在教学的形式上,注重外表,忽略实质,违背了教学规律,是不可取的。所以运用多媒体教学一定要做到内容适量,速度适中,注重课堂实效,使学生有理解和记忆所学知识的余地。
四、重视视听、形象,忽视朗读、想象
多媒体课件集声音、图象、文字等多种信息于一体,极大程度地满足了学生的视听等感官需求,极大激发了学生对多媒体课的兴趣,于是很多教师便在这一方面大做文章,在课件中集中了大量声音图象信息,并在课堂上充分运用。但这样一来,学生的思维反而受到了限制,不利于学生想象力的发挥。借助影视画面,最多只能帮助学生加深对课文“写什么”的理解,而对于“怎么写”则少有触及。尤其是对更基本、更重要的“用什么写”,即作者借以表情达意的语言材料的探究和把握更是不足。所以,教师务必及时凭借画面的内容,引导学生进行对比性的语言文字的“回放”和“还原”—回归文本,探究作者是运用哪些语言材料和艺术手法,来塑造人物或描绘景物的。此外,有了多媒体,教师课堂上的范读是几乎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声情并茂的课文录音。这对于指导学生朗读课文究竟是利还是弊呢?课堂上学生读书的时间也越来越少,读书声也越来越稀,以前的那种书声琅琅的语文课堂在现在的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冲击下似已呈日薄西山之势。为什么学生看得津津有味,听得如痴如醉,甚至于眉飞色舞,喜形于色,但过后却犹如过眼云烟,对课文内容一知半解?借助任何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最后还都必须落实到课文的语言文字上去。语文教学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通过教学活动的进行,促使学生的听说读写各方面能力都能有全面的发展,否则,就不是完整的语文教学。
当然,这只是多媒体辅助教学探索路上的一些小的斑点,但瑕不掩瑜,计算机多媒体作为一种新兴的现代教学工具和手段,其优点是不言而喻的,其功用也是不可抹杀的。因此对于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我们应该更努力地寻求它和传统教学手段的最佳结合点,扬长避短,真正发挥其优点,这样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