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要加强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
新教学大纲规定,语文教学要联系生活实际,扎实、活泼、有序、全面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不言而喻,这个能力应该包括文字表达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两个方面。就这两个方面比较而言,笔者认为:口头表达能力比文字表达能力更重要、更直接、更实用。因为在现实生活中一个人办事效率的高低,待人接物的恰当与否,往往与其口头表达能力的高低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因此,语文教学在继承传统教学法的基础上,应该结合自身的实际,联系社会现实,拓展自己的市场视野,着力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以适应当今社会的需要。
要提高学生口头表达能力,教师必须在语文课堂上有计划、有步骤、有目标的对学生进行口头表达训练。这样做不仅可以提高学生说话水平,培养阅读兴趣,扩展视野,拓展知识领域,而且可以强化记忆理解,增强自信心,加速知识向能力方面的转化。古人云:“一人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雄师”。古往今来,的确如此。君不闻春秋时使楚的晏婴,三国时舌战群儒的诸葛亮,新中国叱咤风云的周恩来……他们都以非凡的口才超人的智慧取得了事业的成功,赢得了世人的注目。可见,口头表达能力的高低,对一个人的成长、成材、成功至关重要。21世纪更为年轻一代提供了驰骋的天地,能说会道将给他们插上腾飞的双翼。因此,培养学生敏捷的口头表达能力,是新时期语文教学应突出的重点之一。
为了使学生口头训练落到实处,可采用多种形式:如单项训练,分类推进;或内外结合,全面铺开等。我的具体做法有:
一、每节语文课前花三五分钟时间,指名一两个学生用普通话讲一则寓言,一个小故事;或者让几名学生轮流到讲台前就国内外重要形势、重大事件进行“新闻发布”,要求做到声音响亮,口齿清晰,内容简明扼要。之后,老师对其表达、表情、仪态等进行简要的小结。使学生寓收获于参与之中。
二、要求每人都要向全班同学口头推荐一篇好文章、一本好杂志或一本好书,并向大家做必要的介绍。如故事梗概、思想意义、作家生平,阅读感受等。内容在一百字左右,即所谓的“百字荐书”。这样一个学期下来,每个学生都可得到数次训练,收益是显而易见的。
三、每个学生每学期至少向同学们介绍三至五个成语。包括成语的出处,意义,与之有关的人物,容易读错的音、容易写错的字。也可以变换形式,让七至八名学生进行成语接龙,哪位同学接不上,第二天要向同学们介绍应接的成语。这项活动风趣幽默,学生积极性很高,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词汇量。
四、结合课堂内容,复述课文,如《春》、《济南的冬天》、《木兰诗》、《为学》等。复述时,要求学生不能机械地口头重复课文内容与情节,更不能用背诵或翻译代替复述。教师要精心指导学生如何把着力点放到复述过程拓展想象上,善于启发学生将原文内容,从不同感官的角度分解成所能感受到的视觉、听觉、嗅觉和触觉等方面的信息,通过信息的转化,用优美的语言去构成一幅幅立体画面。这样就能使课文深邃的意境,像涓涓清流,以其纯净、幽美渗入学生心田,达到复述课文的形象化,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了表达技巧。
五、采用辩论的形式,结合学生实际拟定专题。诸如《中学生能否穿名牌服装》、《讲文明,树新风,我该怎么办》、《你赞成节假日补课吗?》等,由课代表和班干部轮流主持,学生分正方、反方,表明看法,阐述观点,论辩中摆事实,讲道理,找重点,抓关键,进行分析综合、归纳、概括。最后在老师的引导下,统一思想、统一认识。这种练习费时少,收益大,既运用了语文知识又锻炼了口才,学生兴趣盎然,乐此不疲。以说促进了听、读、写能力的提高。
总之,采用以上方法,持之以恒,提高了学生口头表达能力,为在语文课中全面推行素质教育奠定了基础。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