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非答《羊城晚报》记者问
作者:不详 时间:2010/5/14 12:15:53 来源:laoxu转发 人气:460
吴非答《羊城晚报》记者问
你觉得现有的应试作文的选题、训练方式等等,能调动学生对写作文的兴趣吗?
不能,因为应试作文的功利性极强。我快退休了,从没听到有学生说“嗨,我今天写了一篇应试作文,我很开心”。只有自由作文才能调动学生的兴趣,不是“要他写”,而是“他要写”,两回事。
考场作文诸多限制要求之下,能出得了美文吗?这种考查方式的目的和得到的效果分别是什么呢?
也有,概率很低。以江苏为例,50万考生,再难的题目,也挡不住才子,总会有些好文章,这是毫无疑问的。50万份考卷,找50篇好作文,不算难,但也不过万分之一。然而这万分之一的好文章,毕竟是在一个小时里写出来的,也会有不足,而且有一定的运气,因为要看阅卷人的识见素养。高考写作的目的就是拉开差距以便淘汰,并非娱乐大众,搞个活动让大家来写写自己喜欢的事情。它设置诸多限制,用一个相对公平的方式,大家比一比,在一小时之内,看能够达到什么样的水平。它不是最好的方式,但在目前的社会条件下,也只能这么做。至于“效果”,从选拔角度看,未必尽如人意;从学习角度看,好像并没有人“热爱高考作文”。麻烦在于目前高考作文阅卷信度并不高,这也是语文高考改革的障碍之一。过去科举考八股文,多名有相当资历的考官共看一篇文章,相对比较公平。现在的文章一般两个人看,而且阅卷人的专业素养参差不齐,一天要评二三百篇,误差是免不了的。以前谈这个作文阅卷问题,各省区都解释如何保证质量,信誓旦旦,其实只要把各地阅卷人数、阅卷天数和每天有效工作时间公开,就能算出每份试卷的评卷时间究竟有多少秒。
学生作文中说假话的原因是什么?
问题是出在作文上,根子在教育思想,在社会习惯势力的影响上。如果不看普及率,我个人觉得中国的基础教育是一百年来最差的,无论是人文教养还是知识能力,目前都处在低水平上,而这个低水平还是用有史以来最好的物质条件创造出的。作文教学要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关注自我心灵世界,他们的作文,应当表现生活的理想和激情,表现自我的存在和尊严。在应试教育下,学生缺乏丰富的生活体验,文学阅读量也低;城市的孩子远离了自然,没有劳动观念,很糟糕,农村孩子离开了土地,也不参加田间劳动;万事不问,分数至上,人情淡漠。根本上说,是应试作文把学生逼到这条路上。在这里我们特别要注意一点:大多数人的意志,不一定是正确。比如现在讲“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在地方主管官员那里在,成了单纯的追求升学率。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不错,但更要办对民族未来负责的教育,办对人的一生负责的教育。教育与现代化同步发展,不可能出现一种情况,就是教育向着现代化发展,社会文化却在倒退,对中学生“管头管脚管嘴巴”,管得太紧,他有什么发展的空间?动不动强调思想意识,他怎么说真话?
前些年新概念作文为许多热爱写作的学生提供保送大学的机会,后来保送名额被叫停了,新概念也就受冷落了。和应试作文教育相比,你觉得新概念那种写作方式怎么样?
新概念作文降温,正说明功利主义的应试教育有多厉害。如果取消“奥数加分”,中小学教育马上也要太平一些的,你信不信?但是好多产业也垮台。在取消“奥数加分”后继续学的,才是真正热爱数学的有用人才。“新概念”作为一种发展个性自由的作文是有作用的。当年新概念出了韩寒、郭敬明,两个人都成了不同人群的偶像,特别是韩寒,十年来进步很大,对问题有独立见解;郭敬明商业上很成功。但这是个案,孤立的,没有太大价值。总的来说,新概念写作对于拓展学生作文的空间,是有好处的,但如果以此作为大规模的高考作文改革模式,是不可能的,也不好操作。
“写|真话,诉真情”这个教学目标达到了吗?还是走偏了?
提倡什么,就说明缺什么。我们中国人的口头语中常有“我对你说句实话”,“不瞒你说”等等,用于表现知己,亲密,不见外,在这种文化熏染下,说假话也就没有什么羞耻感。写|真话诉真情,这个目标不仅在80年代难做到,现在要学生“我手写我心”,仍然要看教育者有没有这个勇气。我觉得这个教学目标之所以至今难以实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育者自身的专业素养,包括我在内的很多老师,我们在评价一篇作文时,更多依靠的还是自身的思想情感和专业素养,教师对假话深恶痛绝,学生是不会坚持说假话的。提倡写|真话、诉真情,关键是要提倡做真人,如果这个人是个假人,他写出来的东西怎么能打动人呢?还有一点我想指出,就是“诉真情、说真话”的艺术很重要,因为这是作文,不是说大白话。如何引导学生真实地表达自我,很大取决于老师的教学素养。
如果有学生在考场作文中,他的观点与主流价值观有一定距离,或者有意无意地挑战意识形态,可以容忍吗?
我觉得只要不突破道德底线,可以容忍。我也曾多年担任高考作文阅卷复查工作,也曾为这方面的某些情况和一些老师产生分歧。我们是不是应当把学生的观点表达放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考察?是不是也该把一次作文评分当作对教师自身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考验?考的是运用母语写作的能力,不是政治表态。学生在平时作文和的随笔中,涉及敏感问题,比如有学生抨击贪污腐败、社会不公、野蛮拆迁,对国庆阅兵、奥运会耗资巨大质疑,你是不是要禁止他写?我不主张禁止。他们是学生。我主张应当培养并保护学生对问题独立思考的公民意识,尊重学生的表达权利;独立思考对他的成长,对社会的发展是有价值的。但我会跟学生面谈,提醒他考试作文时要慎重,因为改你试卷的肯定不是我。或许这样做客观上就成了教学生作假,培养双重人格,但我们还能有什么更好的办法呢?因为体制文化就是这样。我希望大家尽可能地容忍这样的学生,因为教育是为了文明进步,现在也不该是以言治罪的旧时代。换个角度看,这是考场作文,作者是不是也拥有“不公开”的权利?高考阅卷点是不是也有不公开学生作文的义务?我多年来作文讲评时总会问学生“我可以读你的作文吗”,有人视为笑话,但我这样做,学生有可能在作文时少说假话,因为他有安全感。我建议对你所说的这类作文用这样一种评分原则,就是:“不上报(我们是专业教师,不应把难题推给上级主管部门),不见报,不印发,不宣传,依据评分标准,正常评分”。因为这样的学生往往都是很有思想的(我在多年的高考阅卷工作中偶尔见过语言粗鄙低俗,缺乏文明教养之作,如果是“挑战意识形态”的,也至多是些极左狂热之作),如果在十八岁的高中生面前张起文网,不像个文明国家该做的事,再说所谓的“主流价值观”也未必全正确,这一点我们只要回看几十年前的事就比较清楚了。
语文作文作为中考、高考分数最高的单个题目,除了技术要求以外,还要被牵涉到意识形态、道德修养、政治教化,对十七八岁的孩子来说,是不是分量太重了?今天还适用吗?
的确是过重。但是一时难改,积重难返,改造的动作过大,下面也会乱套。你可以关注近几年的高考命题,跟法国作文题比,跟新加坡的比,水平很低的。法国曾有作文题“我是谁”,如果让我们的学生写,他很难有哲学思考,甚至看不出其中的哲学含义。但我们也要注意到,现在高中生议论能力比较差,一些学校议论文写作被弱化。十七八岁的青年,思维应当很活跃,意气风发,表达观点的欲望应该很强。青年人有见解,议论能力强,这个社会的文明水平才会比较高。18岁的学生只会胡乱编写俗不可耐的故事,民族进步有什么希望?18岁学生的议论能力,可以反映他的思维能力。他的写作水平跟谁学的?跟老师学的,跟社会学的。那么现在教师和教育界的思想水平怎么样?你说到“分量”,“意识形态、道德修养、政治教化”,“语文”到哪里在去了?“文学”还要不要?母语教育中,有意识形态这些东西,没问题,哪个国家都是这样的,关键是“过犹不及”。每年看那么多学生作文,我觉得心寒呐,十七八岁的学生,在作文中说假话,甚至搞政治投机,很可怕。我觉得考试命题人和整个社会的文化体制对这个问题应当有所反思。
只有这样要求,才能培养人格健全的孩子吗?
当然不是,结果是中国的孩子说大话空话假话举世无双,这一点也可以从作文中比较出来。现行的应试教育模式实在是戕害学生人格。你看看现在学校成了什么样子,应试教育里面各个科目都不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而是过多地强调“竞争”。罗素和杜威都反对把竞争引入教育,可是现在中学甚至小学都讲“学习竞争”,幼儿园也有“奥数班”,简直荒谬绝伦。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中,“竞争”是非常有害的事,这里恰恰倒是需要“和谐发展”,爱因斯坦上个世纪30年代也谈到这个问题。我当教师半辈子,从来没有给学生排过名次,我也不记得我的学生中谁是第一名,我只记得那些真正热爱学习的,始终对问题保持兴趣的学生。人格健全,智慧才有价值。中国传统文化中,很重视把权力和财富留给下一代,而教育的真正价值是让人拥有思考的智慧和创造的激情。
爱写作的人会写日记,而且现在网络那么发达,谁爱怎么写怎么写,这样催生出来的所谓双重人格,你怎么看?
这个无所谓双重人格,现在网络发达,确实谁愿意怎么写怎么写。《语文课程标准》中有一句话很重要,就是要求学生“以负责的态度陈述自己的看法”。但是这一点跟社会的传统做法有矛盾,比如前面说到,作文能不能自由的发表自己的观点?作文说了假话,却符合老师的要求了,社会也让他“过关”了,这怎么是“负责的态度”呢?这里是有矛盾的。所以我觉得仍旧取决于教育者的判断。一个人接受教育的时间很长,他在某一个时间段可能有一点偏向,“少年狂”、“青春病”,很正常的,只要没有道德上的问题,就要包容。我有经验,这些学生基本上都是正派人,对社会对人间都热爱的人,有教养的人。现在无论写什么,在考试和课堂上我们都强调这个问题,对自己要负责。
你能不能谈谈小学、中学的作文教育以及基础教育的语文教科书,对于一代人话语体系构建所产生的影响?
总体上看,目前的中小学语文教科书水平是1949年以来比较好的,这应当视为改革开放的成绩。王湛同志最近有个讲话,也肯定了这一点。我想,不能认为中小学生的“假话作文”是教科书作用的结果。语文教科书所教的是规范语言,通过学习让学生形成一定的语言规范,但是影响一代人话语体系的往往不是语文教科书,而是社会语言。可悲的是社会话语体系和教科书距离比较大。我们是不是也要承认,影响中国社会多年的“假话大话空话套话”也是一种有影响力的“体系”?比如,学生作为被教育者,他所听过的各种报告以及主动接受的各种媒体信息,有多少是“好的语文”?有多少是可以作为写作借鉴的语文样本?我曾有一种冲动,想建议主流报纸在头版编整版的时下中小学生的经典的“话语体系”作文,连登一个星期,看看社会是不是能忍受;也互相照镜子,让读者思考一下,想想那些僵死的、缺乏智慧和激情的话语究竟是从哪儿来的。
学术界发生许多抄袭风波,学术界发出很多声音,要规范学术,有的上升到了学术精神、良心的层面。你觉得有必要把这些相关的做学术论文的精神传达给中学生吗?如果应该,实际操作中现实吗?
我们学校从1997年起有一项语文活动课程,就是“高三社科论文写作”。高三学生毕业前必须完成一篇2500字的社科类小论文,一共搞了11年,前两年刚被停掉,我想以后是有可能恢复的。当年每次开始这项活动时,都对学生作学术规范和诚信教育,当然每年也发现有学生抄袭或“拼接”,这中间有些甚至是家长授意的……毋庸讳言,围绕这项写作活动一直有不同声音存在,我们也体会到在品格养成方面,不是每个学生都能合格的,但我们一定要告诉每个学生:这是你一生中的第一次,你自己看着办吧。(据电话录音整理)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