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江苏评卷规则,提升高考作文成绩
作者:不详 时间:2010/5/30 19:00:21 来源:YJH改编 人气:1758
江苏高考作文评卷规则从全国来看是非常独特的,因此我们就应该格外关注并严格遵守。追求高考作文的多元、丰富和创新是对的,但这不意味着可以不遵守考试作文评卷的特殊规则。片面强调考试作文的多元、丰富和创新,就等于削弱考试及其评价系统的程序公正性。
一、关注标杆样文,感性把握规则
往年江苏高考作文评分细则都设置了“基准分”(或叫基本分、切入分)。2008年高考作文评分细则规定,文章在基本切题的前提下,达到“三基本”(中心基本明确、结构基本完整、语言基本通顺)要求的,可在53—55之间赋分(满分70分)。评分对行文构思没特色,语言贫乏的要控制在基准分以下;而对那些有生活体验的,有真情实感的,有真知灼见的好文章在赋分上要适当上浮。
而从2009年开始,江苏摒弃了基准分。由于基准分往往就是高考作文最终的平均分,习惯势力、阅卷倦怠以及保险分心理使得基准分数段上下赋分趋中密集,严重影响到作文的公平公正性。取消基准分可以迫使阅卷老师评卷时放慢速度,认真阅卷,作文的评阅过程得以优化,往年那种“扫描”作文给印象分、保险分的现象得到了有效的遏制。取消基准分要求阅卷老师实事求是地反映学生作文的水平,高则高,低即低,不打保险分,绝不迁就。
为了让阅卷老师便于操作,江苏作文阅卷专家组将赋分等级细化,标杆样文更为丰富,使得低分与高分的标杆细化,有章可循,中等分数段样卷标杆丰富,利于对照比较操作,为全面评改提供了“法律”文本。2009年江苏高考标杆样文有18篇之多,覆盖70—21分,随试卷分值比例提供同分多类型样本。
作为平时训练,我们应该充分利用高考标杆样文(互联网上有),形象具体感性地把握评卷规则,明确自己作文所处的层次,并确立自己的奋斗目标。评分标杆样文更多地考虑了大部分学生的写作实际水平,对我们更具指导意义,值得我们研究学习。
二、关注命题意图,写就切题文章
准确把握高考作文的命题意图,是写作行为的起始点,又是目标点。作文的命题意图最终反映出来的就是作者关于某一对象的价值判断,集中体现在“三主要”上,包括主要对象、主要关系和主要意向。“主要对象”即材料或命题的核心对象(词语),“主要关系”即对象之间的相互关系,“主要意向”即材料或命题的主要内容及其情感倾向。
江苏高考作文阅卷组组长何永康教授认为,高考作文是选拔人才的一种“竞争”,必须遵守一条最重要,也是最起码的“竞赛规则”,那就是审题准确,作文要切题。
2009年江苏高考作文题“品味时尚”,对“时尚”的概念掌握得准确与否是切题的关键,而能否对“品味时尚”有所阐述是得分高低的关键。不少学生对“时尚”的内涵把握不准,偏题作文较多,一旦不符合题意,最多只能得到41分。为数不少的学生把“时尚”误解为“爱国主义”“社会现象”等;还有的学生受提示语的影响,把观点写成了“只有经典才是时尚”,这就不切题了,因为“经典可能是曾经的时尚,但未必只有经典才是时尚”。
作为考场作文,立意还要显豁。所谓显豁,就是明白晓畅地呈现文章的倾向、观点和意旨。何永康教授说:“高考作文,要多一点‘二锅头’,少一点‘碧螺春’!”就是说,高考作文不像平时作文那样,必须要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该扣题就扣题,该点题就点题,让阅卷老师“无障碍”地一下子看穿,拍案叫好;而不要开篇就“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把思想、情感、主旨搞得云遮雾罩,玩“深沉”,玩“捉迷藏”,玩“隐形的翅膀”,这些都是高考作文的大忌。
三、关注提示语言,避免选材撞车
从2004年江苏自主命题开始,高考作文题都是“提示语+题目(或话题)”的形式。命题由三部分组成,一是提示语,二是作文题目(话题),三是具体的写作要求,体现了充分的开放性与必要的限制性有机结合的原则。
读懂了提示语,可以帮助我们准确理解作文题目(话题)。如2007年江苏高考作文题“怀想天空”,怀想的主体是“我”,怀想的对象是“天空”。从提示语中我们已知“天空”可以是实指的,可以是虚指的,也可以是泛指,具有象征意义。“怀想”的“天空”应该是阔大的、明净的、高远的、包容的、深邃的、自由的、高尚的、诗意的、真实具体的、难以忘怀的。我们只要抓住“天空”的某种特征,通过“怀想”这一心理活动和心理过程,或抒写拂之不去的感情牵挂,或叙议难以忘怀的人事情理。
江苏高考作文阅卷组专家认为,命题(包括话题)作文的提示性语言是作文的前提和引子,是命题者所提供和写作前的指导,是引发思考的由头。写作过程中可以引用材料,也可以对材料只字不提。
何永康教授更是特别提醒,不要受作文命题“提示语”的心理暗示,集体无意识地扑向同一个写作目标。这种“提示语”有“强烈的心理暗示”作用,艰辛地考完语知和阅读之后心理疲劳已十分明显的我们,很容易引向同一个去处,造成选材“撞车”。他曾劝我们可以不看“提示语”,只关注文题。要清醒地、自主地审视作文命题的“提示语”,不要受它的“心理暗示”——造成几万人、十几万人“一窝蜂”,复制、克隆“提示语”的内容和关键词,不要把“提示语”视为不可动摇的“金科玉律”而不敢提出正当的、合理的质疑。
为了避免选材“撞车”,近几年何永康教授在考前总是要通过媒体叮嘱我们要“关照现实”:寻找独特的视角,选取富含情感因子的材料,从日常生活中开掘出有认识价值的、有深刻内涵的题材,通过写自己、写他人来写“时代”。
四、关注文体意识,凸显文章亮点
作文评分细则规定高考作文要“符合文体要求”。因此,我们一旦选择了某种文体,就要用选定文体来写,就必须按这种文体的要求规范地进行写作。
2009年江苏高考作文评分细则中特别增加了“文体写作特别提示”。这里以记叙文为例:
(1)记叙自己尝试时尚的经历或过程,进而引发自己对“时尚”的体会或感悟,且构思精巧,语言富有意蕴;或者以时尚故事情节为“由头”,引出自己对时尚或追求时尚的体验或感悟,且构思新颖,语言生动形象,可按一类卷赋分,特别优秀的可至满分。
(2)文章以时尚故事为由头,生发出来的主要是关于时尚和时尚背后的母爱、父爱、生活艰辛不易等体验或感悟,且情节合理,叙议得当,可视为二类卷赋分。
(3)文章主题叙述的是一个与时尚相关的故事,引发的感悟只是提示语中的相关词、句的重复,语言平淡,表达上无明显特色,可视为三类卷赋分。
(4)所写故事情节明显“贴标签”,而引发的体验或感悟,又是时尚之外的话题,且语言稚嫩,可视具体情况在及格线上下赋分。
近两年来,何永康教授又“恳请”我们多写生动鲜活的记叙文,而且要尽量写自己,不要回到古代、复述经典。大多数高中生有独特的少年视角、敏感的情思,只要自自然然地落实到试卷上,就会有股动人心弦的力量,就可能在高考作文中脱颖而出。只要把高中生日常生活中的酸甜苦辣、喜怒哀乐原汁原味地写出来,就有可能打动阅卷老师,争取高分。
五、关注语言风格,回归审美多元
高考作文多年来普遍存在“辞藻华丽”的倾向。自1999年高考作文“文体不限”之后,一种被称作“秋雨体”的文化散文在高考中大行其道。只是我们与所效仿的余秋雨相比,少了几十年的生活积淀。浮靡、铺排、华丽、堆砌,极力竞逐奢华,不管情理、文理通不通,要的就是以“辞藻华丽”把阅卷老师“震住”。
实际上,2007年颁布的《语文考试大纲》已经有了变化,以“用词贴切”取代“语言生动”,以“有表现力”取代“有意蕴”。这表明高考作文从指导思想上开始扭转一味追求辞藻华丽的不良文风。
何永康教授认为,如今阅卷老师的审美取向越来越趋于多元,无论是质朴平实之作还是文采飞扬之文,放到阅卷点来都不会被埋没。我们可根据自己的写作特长、思维特点、知识储备或作文立意来展现自己独特的语言魅力。
六、关注特殊赋分,避免作文硬伤
作文在高考中占分比重如此之大,我们写作时要尽力避免与写作能力关系不大的“硬伤”。要避免“硬伤”,就必须特别关注特殊赋分。
(1)仿佛有几个层次,其实只是事例的罗列与情节的铺排,相当于一大段,原则上不超过52分。
(2)游戏高考,游戏人生,语言粗俗,格调低下的问题卷,赋分最高不得超过40分;凡思想感情庸俗低下,即使是完篇切题文章,赋分最高也不超过25分;如果内容恶俗不堪,赋分最高不超过13分。
(3)完篇而字数不足,正常赋分之后,每少50字扣1分,扣满3分为止;明显未完篇的,视篇幅和内容的实际情况而定,但最高分不能超过46分(参考赋分:不满100字,0—5分;200字左右,6—10分;300字左右,11—20分;400字左右,21—30分;500字左右,31—40分;600字左右,41—46分);未完篇的文章不再扣字数不足分。
(4)写作限写文体的,上限为5分。
(5)不写题目或另写其他题目的,扣2分。
(6)每错(别)一字扣1分,扣满5分为止;书写明显较差的,扣1分。
另外,关于抄袭、模仿、套用、套话作文的特殊赋分:
(7)抄袭。凡经网上搜索证实被认定为抄袭的,其中三分之二以上与原作相同,最高不超过20分,内容基本相同的不超过10分。
(8)模仿。如果立意、语言等方面出色,这类作文可以打二类分,但不得超过58分。
(9)套用(又叫改写)。故事是别人的,但用自己的语言重新加以叙述,个别地方根据题目要求,有一定的改编。可以在42分以上,但不能超过49分。
(10)“套话作文”有这样几个特点,一是题材总是选用现成的历史文化(文学)名人的生平;二是文章结构表现为“穿靴戴帽三段论”,即用三段左右的历史文化名人的事迹为作为主体,再加上一个开头和一个结尾;三是作文的主旨总是局限在一个浅显的平面上而不作深入开拓。
一般情况下,“套话作文”最高不超过48分。如果符合题意,语言比较流畅,思路清晰,可打在44-48分;表达能力较差的,可打在42分以下。
我们应该精心研究作文规律,提高写作兴趣,改变“抄”“仿”“套”等不良习惯,关注生活,激活写作的生命状态。
高考作文阅卷代表国家意志,其特点是公平公正但不公开,体现科学、稳定、公正。规则一旦制定,就要所有阅卷老师一把尺子量到底,任何人没有修改修订标准或随意更改的权力。关注江苏高考评卷规则,提高作文成绩,努力吧,同学们!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