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侵略者永远钉在历史的耻辱桩上——评析《日本签字投降》
作者:佚名 时间:2010/6/3 12:22:44 来源:wxl_380 转发 人气:1544
该作品是一篇精彩的新闻名作。它的成功在于用精彩的写作功力完美地表达了精彩的主题。所谓精彩的写作功力是指什么呢?首先,作品能非常自然地将厚重的历史感揉进逼真的现场感之中,使本来单调、乏味、僵板、简单的签字过程盎然鲜活起来。其次,作者具有非常敏锐的观察力,能将观察到的精彩细节再现于历史事实的陈述,满足人们“了解”的需求,给人们以深刻的印象。
对于这样一个亘古未有百年不遇的签字事件,全世界人民无不关注。为让全世界人民都能最大程度地了解签字仪式的过程、氛围、及相关的风云人物,报道必须写出逼真的“现场感”。这是本文宏大的历史主题所决定的,也是记者的本职使命所决定的。霍墨十分清楚这一点,所以他调动了许多手段,将几乎无声的僵板而简短的一个签字过程,陈述得十分细腻、丰满。
从写作思路上看,作者从眼睛所看到的写到人们心里可能想到的:比如看到的是日本外相重光葵“拖着木质假腿走到铺着粗尼台布的桌子旁”,想到的是“日军战俘营中的暴行”;比如看到的是美国“两位中将在场”,而“使人们不由得想起”的,是“1942年上半年”,美国那“几乎处于无可挽回的失败的边缘”。历史的厚重感就在这自然的联想中体现出来了。
作者还能进一步由外到里的、由粗到细地、通过现象来追思历史。比如看到的是温赖特中将和珀西瓦尔中将在麦克阿瑟“两旁肃立”,“憔悴不堪”,追思到的是温赖特“长时间的战俘生活”以及珀西瓦尔将军曾经“放弃新加坡”“向日军投降”的史实片断。
然而,无论历史感多么厚重,对于“日本签字投降”这样一个历史事件来说,使人如身临其境的现场感仍然是第一位的,所以,作者的笔力仍然是重点放在了现场报道上。在这方面,作者是通过生动的细节描写来完成的。比如对中心人物日本外相重光葵的描述。作者首先抓住重光葵的整体特点——“步履蹒跚”;进而告诉我们他所以步履蹒跚是因为有“木质假腿”;当他要走到桌子旁去签字时,那条假腿是艰难地“拖”拉着的,并且他是拄着拐杖的,“把全身重量都压在手杖上”的。说到这个程度作者认为还不够完整,显然他是已经认识到自己此时所报道的事件意义重大,他必须留下一个历史罪人是怎样签字投降的完整记录,故而将他是怎样“好不容易才坐下来”,是怎样“把手杖靠在桌子边”,以至后来签字时,“这手杖倒在地板上”等细节都一一记录在案。给人们的感觉是,记者一直在盯注着中心人物的一举一动,似乎来不及将眼皮眨一眨。
对几个主要人物的介绍,作者在坚持客观平实的叙述风格时,也采用了由大到小、由粗到细的整体思路。例如说重光葵是“步履蹒跚”;温赖特中将“憔悴不堪”、日本代表团的“衣着整洁”却“表情悲哀”等都是粗写。而关于手杖、关于台布、关于麦克阿瑟的“一个手势”、关于重光葵的盛装打扮、登舰脱帽、、、、、、都是细写。正是这样特点突出的细节描写的综合,才能十分自然地烘托出签字现场的总体气氛,为很好地体现主题作出有力的铺垫。
应该能够看出,此文很好地遵循了新闻客观性、真实性的原则,通篇都是客观叙述,没有一处直接发表评论;但作者并非没有观点,而是运用了各种手法,很灵巧地“寓观点于事实”中。明确地表现出对战争贩子毫不同情的态度,使报道字里行间时时充满辛辣讽刺的意味。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