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创新思维与语文教学的几点思索
作者:佚名| 时间:2005/4/1 21:30:52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699
一、深刻领会创新精神,知任重道远。
创新能力是指在问题讲解与学习过程中,推动主体经过变化、组事、探索,得出新成果,获取新知识与新能力,受主体特征制约一种特定心理状态。
语文学科容易陷入教育的“惰性”,有其客观方面因素。工具性,由于其工具性必定走向概念化,统一化。主观性,受创作者的影响,读者阅读语文时遵循作者的主观世界的发展。教师集体授课统一思想不利创新能力发展。
语文教育工作者在从事素质教育就是要改变这种“惰性”,使学生不满足于书本或生活中所给予他的知识和经验,也不停留在描述解释那些不是问题的问题,引导学生学会重新思维和探索。
二.打好基础,引导创新。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古人尚且知道,善假于物。创新能力的培养同样也不能离开基础知识,学生只有对基础知识掌握贯通的条件下,才会有所创新。在语文教学上,学生只有掌握了基础知识和阅读欣赏能力,包括正确文艺观,审美情趣,才有可能对其阅读文章做进一步的分析。例如,我在教授《论雷峰塔的倒掉》一文时,在对学生进行鲁迅创作文章的时政性进行透彻分析后,学生就提出很有创造性的问题。杭州新近不是又重修了雷峰塔吗,鲁迅笔下的雷峰塔和新近重修的雷峰塔有何异同呢?我马上抓住这一机会,适时引导学生在理解鲁迅笔下的雷峰塔是封建势力的象征,镇压人民之塔,进一步引导学生思索现在雷峰塔的重建是历史文化遗产的姿态出现,是人民自己的塔,从其身上体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成就。提议学生写《论雷峰塔的重建》。这样使原有的年代久远的文学作品在新时代折射出新时代新问题新气息。
三.注意创新思维的普遍性和层次性相结合。
教育的任务就是开发蕴藏在每一个学生身上的潜在创新能力。但由于学生的思维发展水平、生活经验、知识起点的不同,还需要我们针对不同层次的教育对象,确定不同的创新精神与创新目标和内容。这就要求我们要注意语文创新思维普遍性和层次性相结合。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