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浙江高考作文题目点评:体贴考生,引导教学
作者:浙江省诸暨市天马实验学校(高级教师) 边建松 时间:2010/9/12 19:52:23 来源:aidekaojuan 转发 人气:891
26、阅读下列歌词,根据要求作文。(60分)
不要问我到哪里去,我的心依着你。
不要问我到哪里去,我的情牵着你。
我是你的一片绿叶,我的根在你的土地。
春风中告别了你,今天这方明天那里。
无论我停在哪片云彩,我的眼总是投向你,
如果我在风中歌唱,那歌声也是为着你。
不要问我到哪里去,我的路上充满回忆。
请你祝福我,我也祝福你,
这是绿叶对根的情意!
根据歌词表达的主旨,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与阅读积累,写一篇文章,可以写自己的经历感受和见解,可以讲述自己身边的故事,也可以发表评论。
【注意】1.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2.除诗歌外,文体不限。3.少于800字。4.不得抄袭。
[命题点评]
体贴考生,引导教学
和其他省份高考作文试题比较,浙江高考作文的命制是最关怀考生、体贴考生的。在命制类型上不做大的变化,在命制形式上不玩大的花样,不在审题上为难学生,而将重点放在如何激发考生的思维、如何释放考生的写作潜能,真正将写作落实在“写”上。09年高考作文命制类型为新材料作文,和前几年相比略有变化(04年到07年为话题作文,08年为标题作文),但近年新材料作文在呼声渐高,浙江出现新材料作文也属于意料之中。
新材料作文写作,考生最容易犯的毛病是偏题。考生对命题材料的不理解、无法理解而造成偏题,是历年产生低分作文的病根。根据历年的作文命制经验,浙江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命制形式,注重命制形式的规范性,不从形式上为难考生,历来以“材料+提示+要求”形式展开,09年作文也是如此。“材料+提示+要求”稳定的命制形式,实际上是降低了审题难度。因为材料和提示都具有启发考生思路的功效,只要考生对材料做整体理解,然后在整体理解材料的基础上,抓住重点词语进行分析,一般都能够将立意呈现出来;这样考生就可以将重点放在内容的表达上。
就09年作文而言,考生当然首先必须对歌词材料进行整体理解,理解什么是“绿叶对根的情意”?如果没有上下语境,考生就有可能对“绿叶”“根”“情意”等词语不知所云。但材料中有这样一些句子“我是你的一片绿叶,我的根在你的土地”,“无论我停在哪片云彩,我的眼总是投向你”。这些句子使考生比较容易理解“绿叶和根”的关系,理解“情意”的轻重。毫无疑问,“绿叶”就是“我”,“根”就是“你”,是和“我”相对应的一种无法割离的对象,可以是人,比如父母、老师或者其他有恩于己的人,也可以是祖国。所以,本题立意应该重视抒发心灵的真善美,重视对施恩与回报的思考,这样的立意比较简单,是对学生思想情感的一次提升。这样的立意不具难度,但能够测验出考生的表达水平。
分析整体的基础上,我们再抓住一些关键词语,如歌词里有“告别”“回忆”这样鼓动性很强的词语,便于激发考生的思路。提示部分出现了三个“自己”——自己的故事、自己的感受、自己的见解,其实也是激发考生打开思路的。如果考生选择写议论散文,那么就必须在思辨上下功夫;如果是记叙散文或者抒情散文,考生必须重视选材的虚实和大小。激发学生表达,这对高中作文教学是一次很好的引导。
一直有老师对浙江省作文的审题简单化有异议,这些老师立论的基础大致是:高考作文应该体现出符合高中生年龄阶段的思考水平,高考作文题目如果小学生也可以写就失去了选拔的功能,所以高考作文应该加强审题难度。比如08年的《触摸都市》和《感受乡村》,根本不存在审题难度。这里涉及一个问题,那就是写作中的思考;我以为,审题其实是“写之前”的一种思考,我们的作文考查应该将重点放在“写之中”;许多老师的猜题押宝其实是利用了“写之前”的教学空白。所以,我以为浙江省的做法体现了高考命题小组对作文教学的期待:降低审题难度,不让考生在审题(“写之前”)这一步就卡死;突出作文教学“写”的功能,让考生人人能写;但优秀生不仅能够写好,而且写得出色,将“思”的内涵结合到“写之中”而不是“写之前”。这里的“写之中”的思考和表达,包括了选材、结构以及表达的最优化。重视“写之中”的表达和思考,有利避免了猜题押宝的局面,这样做正是体现了浙江高考作文的特色。这样的引导是非常有前瞻性的。
我以为,高中作文教学应该从人文和工具两方面落实,一方面培养学生人文精神,一方面培养学生的表达技能。但现在高中作文教学存在两个弊端,一是立意求深刻化,一是表达求辞藻化。立意求深刻化往往容易造成脱离考生实际,是一种伪人文;表达求辞藻化往往容易造成内容空洞苍白,是一种伪工具。我想,09年浙江高考作文对2010年学生的启发是:在平时作文中,我们要重视自身思想情感的培养和发掘,要善于写出己所见己所感己所思,要将重点放在“我经历、我感受、我思考”真善美的表达上,要在如何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上下功夫。比如有同学动不动就写古人如何如何的所谓“文化散文”,因为没有“我经历、我感受、我思考”的表达,以后的市场会越来越狭窄。又比如有同学动不动开头三个排比,结尾引用名人名言的所谓“美文”,因为很难体现出真情实感而造成阅卷老师的审美疲乏。总之,一句话:我们必须重视“写之中”的思考和表达。
一、结构模式要“简”。
高考作文先要整体构思。开头结尾,过渡照应,主体展开,材料选取等,在动笔前要通盘考虑。只有自己想清楚了,才能写清楚;自己写清楚了,阅卷老师才能看清楚;阅卷老师看清楚了,给分才能给清楚。笔者认为,考场作文的结构应该简明,因为教师阅卷时,每篇作文平均阅读的时间仅为一分钟。因此,一篇应试的议论文最好只包括三大部分,五到八段文字:第一部分,简要提引原材料,在这个基础之上引出自己的感悟,作为中心观点,这个观点要明明白白,旗帜鲜明;第二部分,分三至五段,前两段(或三段)从古今中外不同角度各取一个例子,紧扣观点进行正面论证;后一段(或两段)可从反面选取事例与前文进行对比论证;第三部分,对全文论述的观点进行总结升华,给人以完整感。这样结构文章既简明又严谨且不呆板,还能让阅卷老师一目了然。
二、列提纲要“快”。
高考既考能力又考速度。考场上列作文提纲,可先写出简单的结构模式,然后把可能能用上的词句和例子,如名言警句、古诗词、古今中外的事例(尤其是带有时代气息的当今事例),简省写出,只要自己看得懂就行。写于卷面之前,可边浏览边修改,择优录用。这样既能节省时间,又能一气呵成,避免文面多处涂改。
三、内容要“新”。
1、题目要新颖别致。“题好文一半”,许多阅卷老师就是根据学生命的题目来判定他的审题能力和写作水平的。因此,能拟一个独具特色的题目,就能以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吸引住老师的视线,分数自然偏高。2、开头要新颖独特,结尾要深刻感人。从题目实际出发,选取自己最拿手的文体,精心打造开头和结尾,确保获得高分。3、素材的选取要新鲜贴切。材料新颖又切合题意,那就能显示自己敏捷的思维能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让阅卷老师耳目一新,作文分数自然就能上一个档次。我们要力避大众化和过于平淡的素材,要善于从现实生活、历史典故、文学名著中去搜寻别人没有用过的材料,而且要注意材料的贴切性、典型性、新颖性、多样性。
四、立意要“深”。
1、要扣命意。高分作文必定是扣题行文的。扣题能力其实就是审题能力,如果扣题不紧,得的分数会很低。2、立意要有深度,要“掘地三尺”。“千古文章意为高”,不少考生的应试作文往往是蜻蜓点水,浅尝辄止,立意没有深度。立意,我们可以从历史和文化的沃野中去找寻理论的“掘地三尺”的深度。通过纵向和横向的比较,理想和现实的观照,偶然和必然的分析尝试辩证地寻找理性的答案。阅卷老师一般对深具慧眼、富有哲理的作文情有独钟,给分较高。3、立意不能浅俗,思想不要幼稚,态度不要“嬉皮士”。每年的高考作文都有一些境界低下、思想庸俗之作。我们要明白,高考体现国家意志,而国家意志则重在弘扬真、善、美。有些同学喜欢唱反调,不管写什么都用调侃嘲讽的口气来写,显得很不严肃。高考作文立意要境界高雅、胸襟阔大,力避市侩气息、低俗趣味。
五、感情要“真”。
文章不是无病呻吟的“涂鸭”,而是酸甜苦辣感情的寄托。诚挚朴实的情感,读来是一种享受,品来是一种惬意。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常能打动阅卷者。要让阅卷老师感动,自己首先要投入,要动真感情。真情实感的文章往往能得高分。
六、语言要“美”。
流畅优美的语言给人赏心悦目的感觉,这种语言能力要靠平常的努力锻炼。无错字、病句,词句洗练流利,语脉首尾贯通,文意开合自如,是做到语言美的第一关。词语生动、句式灵活、文句有意蕴是语言美的真正体现。作文的语言美,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练就:一是恰当引用古今中外名人名言、诗词名句、谚语、典故等;二是综合使用多种修辞手法,比如排比、比喻、反问、设问、对偶、夸张等;三是综合使用各种句式,如多用短句,变式句,倒装句,双重否定句等。四是丰富自己的生活和文化积累。因为“腹有诗书文自华”。五是锤词炼句,以铺陈、抑扬、排比、反问等手法增强文章气势。总而言之,润饰好了语言,能寓繁于简,寓抽象于具体;能使文句更形象生动,更含蓄幽默,更有意蕴;能使文意更鲜明突出,更富有哲理,更耐人寻味。
七、文面要“洁”。
文面如人面,它是敲开阅卷老师心扉的第一块砖。高考阅卷时间紧,天气又热,评卷老师每天面对电脑屏幕,心态很微妙。字迹清楚、端正,字体美观大方,无明显涂痕的试卷,能立即获得评卷老师的好感,这样一来印象分就高了。试想:一份字迹潦草、卷面不整洁的试卷出现在工作强度极大又十分疲累甚至有点焦躁的你的面前,你岂愿卒读?太潦草的作文,往往只看了首尾,可能三类作文偏下的分数就出来了。当然,我们所写之字不一定是练过书法的(练过当然更好),而只是要求所写之字大小一样,一笔一画认真书写,不潦草,不涂改(实在需要修改时也应用笔轻轻划去,切不可重重涂写,乱打叉),要让阅卷老师知道你所写的字是什么字,以求一个整体效果。
这里所谈的高考作文七“要”,多少有一些“急功近利”、“离经叛道”的味道,但它确实是获取应试作文高分的有效策略。希望高三学子予以重视,针对自己的实际状况,采取相应的措施,使作文复习备考更具针对性,也更富有成效。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