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精神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摘要: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在于促进青少年文化健康发展。当今社会多元文化大交汇,文化信息对青少年
的复杂影响是以往任何时候都无法比拟的。这就要求教师能正确引导,发挥学生作为主体的主动性,使学
生人格受到尊重和保护。在“新课标”的要求下,语文教师改变原来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对他们进行人文教
育。
主题词:人文精神 民主 关怀 潜能
人文精神是现代人才不可或缺的基本素质,是个体发展的精神动力。初中阶段是一个人“立志、培智
,陶情”的关键时期,是形成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重要阶段。在日益发展的科学技术面前不断警示
教师,要加强人文教育,在课堂上要渗透人文精神。
“新课标”要求教师,必须改变以往陈旧落后的“一对一”的教学方式。打破从文本到文本,从教
师到教师封闭式小循环的教学框架,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合作能力。这就要求教师要发挥学生学
习主动性,师生之间建立一种平等的对话关系。
怎样在语文教学中体现人文精神呢?
一、改变思想,适应形式
学习的过程是自我生长的过程,这种生长是他人无法取代的。是有内向外的生长,而不是有外向内的
灌输,所以教师要改变原来的教学模式,教师不在是只知道传授知识,而忽略学生的人文教育,也不是
“妈妈骗宝宝吃饭式”的方式来强化学生学习的动机。教师应认识到:语文教育在于培养人,而不仅是人
力;在于促进人的进步,培养人的智慧,发扬人性,提升人的精神。正如爱因斯坦所说,最重要的是要借
着教育获得对于人文价值的了解和感情。使语文教学走过知识型,能力型的语文教学阶段,到现在的素养型的教学追求。
二、尊重学生,营造民主氛围
中学生处于人生的敏感期,不管是生理,还是心理都在发生巨大的变化。这就要求教师在自由,平等
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美国学者巴特克曾这样写道:“学生文化可以看作文化海洋中的一座岛屿,文化海洋拍打这座岛屿的海岸,雕琢着他的周边……”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能真正走进学生的精神世界,与他们
一起分享成功与快乐,烦恼和悲伤……
在课堂上,对学生努力思考的结果,一定要给予尊重。例如:在《小橘灯》一文中,让学生思考小橘灯的象征含义。有的学生说是代表光明,有的说是小姑娘美好心灵……虽然他们概括并不全面,但教师并没有一口否定,而是鼓励每个学生把想到的都说出来。课堂气氛活跃了,教师也交给学生学习方法,并让学生体会到了小姑娘家境的贫寒,让学生珍惜现代美好生活,他们也品尝了成功的愉悦,建立一种民主的课堂气氛,给学生一片自由栖居的天空。
三、唤醒做人的良知,体现人文关怀
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每个孩子身上都有某种善良的东西,只要有火生就能燃烧,教师要时时处处为学生提供一块纯真、善良、友爱的沃土。不是凭教条灌输,而是坚持正面教育。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辨别是非善恶,从而使学生的善根自由自在的生长。
在现实教育中,如果一个学生在生活学习中遇到教师的冷酷表情,蛮不讲理,那么会使学生向善的心灵变得粗暴,会使学生变得冷酷和残忍,所以教师要以自己高尚的人格呼唤学生内心的良知。
例如:我班有一位学生星期天在家突然死了,星期一到校整个班级都在有滋有味谈论这件事,没有一点难过的样子。作为语文教师,我就利用作文课,对学生进行思想引导,让他们写一篇《我感触最深的一件事》,对他们进行人文教育。让学生在学校就守住心灵的美丽。从而奠定做人的根基。
四、唤醒学生的潜能,进行研究性学习
在课堂上,教师要把“教堂”变为“学堂”,让学生自由发言,可以不举手。鼓励学生发扬个性,努力挖掘学生的闪光点。营造一种激励机制,调动学生的独创性。
教师要想极大发挥学生的潜能,必须了解学生,真心地去关心他们,他们的一举一动教师都能了如指掌。在我班有一段时间,有一个学生表现为焦虑,心烦气躁,抑郁等负情绪,不安心定神于学习任务之中,时有受挫之感。这与她平时开朗、活泼性格大相径庭。她用行动向教师求援。教师通过课后开导,课上引导,她又恢复原来的积极性。每个学生的积极性发挥了,学习的动力无形之中就产生了,也就能主动学习,自觉解决学习中的问题,既而进行研究性学习。
因此,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的思想教育已经不适应时代的要求了,语文教学要从知识的传授、强记硬背的歧路上悬崖勒马,努力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在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把“新课标”要求落到实处。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