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诗歌为青春作注
作者:张小兵 时间:2010/9/29 18:19:12 来源:张小兵 原创 人气:2374
第一阶段:借助多层次的冥想课堂,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普通心理学认为:想象是人类特有的对客观世界的一种反映形式,它能突破时间和空间的束缚,达到“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的境域。《高中新课程标准》也将“激发想象力”“引发联想力”放在了十分重要的位置。而想象力是诗歌的重要生命线之一,想象力的缺乏将直接导致诗歌的苍白与无力。因此,在开设诗歌创作课之前,我特别开设了几节以培养想象力为主题的“冥想课”。
我充分利用学校别致美丽的“未名湖”景观,组织了“未名湖畔说‘水’”冥想活动。这是一个阳光和温度都很好的日子,班上二十多名学生参加了这次冥想活动。以下是一段活动记录节选文字:
学生们从学校“未名湖”的水面形状说起,有的说“像一面失修的古镜”,有的说像“饱经沧桑的脸庞”,有的说“像青春少女碧绿的思想”,有的说“像时光留下的伤痕”……甚至有同学注意到喷泉下湖面的波纹由密转疏的特点,联想到“走得最远的人往往最孤独”“众人的追捧让你成了核心”……
学生们想到了假山、垂柳与未名湖的关系,有的说“孤独不是最美的风景”,有的说“和谐才是最美”,有的说“再精致的园林也只是虚假的山水”……
学生们想到了湖底的世界,有的说“静水流深,奇崛之处常平淡”;有的说“水至清则无鱼,含蓄是一种美”……
接着学生们想到了水的品质,有的说“水是一个灵活而善于变通”,有的说“水以滋养万物而富有奉献精神”,有的说“水因为团结而拥有无穷力量”……
最后,学生们由水想到了人生、社会、历史和现状,一个个鲜活生动的人和事便脱口而出,一个个别具特点的时代也顺势而来。
一堂冥想课结束,学生们封闭的思维得以激活,已经初步具有了“对水而望,波波含情;临水而思,点点皆理”的诗意情怀。接着,我又开设了“假山脚下说‘山’”和“芭蕉叶前说‘绿’”两节冥想课。水是阴柔的,山则是阳刚的,二者有着可比性。假山脚下说“山”设计的目的是巩固未名湖畔说“水”中由外到内,由形到神的思维方法,也是为了进一步熟悉认知加工的思维流程。同时,也是为了让学生学会不同侧面地思考问题。而芭蕉叶前说“绿”则是让学生学会聚拢思维,由一点深入开去。
以上皆是对自然生命的想象,而对人或雕像的想象,则另具风味。我们学校不但有美丽的风景,还有几座人物雕像,而鲁迅雕像是最具魅力的一座。两个星期前,我布置学生阅读了鲁迅作品。然后,我们选择了一个阴霾潮湿的下午聚集在鲁迅雕像前,让学生选择合适的方式和角度去欣赏鲁迅雕像,上了一节“鲁迅园前说‘人’”的冥想活动。同学们透过鲁迅的神态、姿势、动作,还有颜色、气味,甚至雕像与周围优美、安谧的环境的关系等,由点及面,由外到内,进行深入思维,打破了机械的作品分析,融入了风云际会的历史巨变,突破时空的束缚,与鲁迅展开了一场生动而深刻的关于“人”的对话。
如果以上的想象是依托于具体形象展开的,那么由文字展开的联想则显得有些抽象。但是,这样的想象又是不可或缺的。为此,我开设了“走进王维的世界”阅读冥想课。王维已逝千年,走进他的世界的主要途径是:阅读他的作品。阅读作品之后的想象,较之睹实物而遥思更为困难。它必须经历一个由语言符号到场景(或思想)还原,再到审美体验的过程。设计这个环节,就是为了打开学生的思维之门,将阅读变成正真意义上的审美活动。还原意境,走进作家心境,生成自我情感、思想体验,这也是读书人最常态的思维方式。下面是冥想课结束后陈丹凤同学的想象记录:
微微闭上双眼,轻轻地吟出一句“鸟鸣山更幽,时鸣春涧中”,王维的山水诗便溪水一般漫过心灵的堤坝,浸入沉寂的心田。空旷的山谷飘荡着鸟儿的鸣叫,高大的树木遮蔽了大半个天空,阳光透过空隙散落在崎岖的小路上,撕去疲惫的伪装,倾听着来自天籁的一切声响,自我的形体消散了,出现的是一个随遇而化的“我”。张开谛听的耳朵:“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落花啼鸟纷纷乱,涧户山窗寂寂闲”;展开思想的的翅膀:“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湖上一回首,山青卷白云”——“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一切有形的和无形的焦虑便悄无声息地从心灵的天空飘过,一种莫名的舒服和轻松的感觉豁然出现在心房最柔软的地方。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进行形象思维,我拟了“望、闻、切、问”四字诀。所谓“望”,就是观察事物的外形、色彩、情状等。“闻”,一是充分运用嗅觉,二是调动听觉。“切”,就是触摸观察对象,通过感觉器官切实体会事物情态。“问”,进行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追问。这样,学生就获得了更多、更深刻的思考。过去,我们对学生想象力的培养大都停留在欣赏的层面,长此以往,极易产生审美疲劳,学生的想象力很难得到提升。这几次活动中,学生忽而冥想静思,忽而大声朗诵,忽而极目眺望,忽而低眉细品,风声伴着呢喃细语,流水声伴着诵读声……师生同台,没有主次,没有高下,只有心灵和思想的碰撞。诗情在不经意间便倾泻而出,即使没有作成文字的诗,不已经是一首首诗歌了吗?
第二阶段:结合多角度的意象生成,打开通往诗歌殿堂的捷径。
清代学者陈廷焯说:“人心不能无所感,有感不能无所寄托,寄托不厚,感人不深。”②“寄托”的对象主要是指意象,也就是融入诗人思想感情的“物象”。一般说来,初学写诗抓意象是通往诗歌殿堂的捷径。为此,我多次开设了“诗歌意象生成”课。
例如,我让学生以生活中常见的“树”为写作对象,由模糊到具体,在评点与修改中逐步体会诗歌创作的特点。简要过程如下:
1.“树”是同学们生活中常见的事物,面对树同学们也应该有话要说。请同学们以“树”为题,写几句诗,要求:(1)用词准确的语言刻画树的形象;(2)必须在树中寄托某种情感。
2.刚才,同学们写的树还是宽泛意义上的树,意象还有些模糊,下面我们试着写一写某一种具体的树。要求:(1)必须是自己熟悉的某种具体的树;(2)要传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3.下面我们以记忆中的故乡树为内容写首诗。注意诗歌写作的几个要点:情感、意象、想象、语言等。
再如,考虑到诗歌常为多重意象,我从多重意象的关系入手,指导学生进行诗歌创作。简要过程如下:
1.学生阅读闻一多《忆菊》,常任侠《原野》,梁志宏《我与长城合影》,舒婷《祖国呵,我亲爱的祖国》等诗歌,思考多重意象之间的关系,获取意象生成的创作经验。
学生经过讨论,得出以下关系:种属、并列、修辞、对比等。
2.指导学生围绕以上四种关系进行创作实践。
(1)种属关系。再读闻一多先生《忆菊》,品味其多重意象种属关系排列方式,请以“感受自然”为题,写一首诗。
(2)并列关系。再读梁志宏《我与长城合影》,品味其多重意象并列关系排列方式,选择自己熟悉的一种或一类植物写一首诗。
(3)修辞关系。再读舒婷《祖国呵,我亲爱的祖国》,理解其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组合多重意象的方式,以“雨”为题写一首诗。
(4)对比关系。再读闻一多《忆菊》中将菊花与蔷薇、紫罗兰对比的片段,学习诗人运用对比手法组合多重意象的创作方法,以“路”为题写一首诗。
意象的生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以上是具体可感的。而对每一个独特的个体来说,意象是独特富有个性的,甚至只是一个个抽象的概念,又岂能千篇一律?因此,在课堂中,我十分强调让学生写属于自己的意象。
第三阶段:有了感觉,就写下来。
郭沫若说:“我想诗人的心境譬如一湾清澄的海水,没有风的时候,便静止着如像一张明镜,宇宙万汇的印象都涵映在里面;一有风的时候,便要翻波涌浪起来,宇宙万类的印象都活动在里面。这风便是所谓直觉,灵感,这起了的波浪便是高涨着的情调。”③的确,“感觉”“直觉”“灵感”是诗情到来的前兆。因此,我鼓励学生们写自己的生活,写快乐、悲伤,清晰、模糊,直率、羞涩的情感,只要有了感觉,就用文字记录下来。
例如:叶的随想。
(1)落叶:秋叶/踉踉跄跄/飘落在河边/一阵风/穿过枯叶/一起跳入河中/启航了/一叶孤舟/准备好/带走了/新的希望(徐来)
(2)红枫叶:秋天为你盖上/红盖头/偷偷掀起一角/羞红的脸颊/躲在霜下/呦/枫叶/秋天的新娘(李晶)
(3)茶叶:残忍地/告别枝叶的眷恋/生命只剩绿色/因恐惧而蜷缩/炼狱般地洗礼/一次又一次/破碎地绽放/却终于/回归我叶的姿态(王骁)
例如:家的依恋。
(1)坐末班车回家:即使是末班车也无妨/还可以/看夜幕缀着/简朴的乡音的花纹/像故乡的一件/晚装/靠近车窗/深嗅故乡轻吐的风/呼吸着它的呼吸/撒娇一样/把额头埋进它的手掌/瞧窗外/微笑了一弯柔软的月亮/可不是天空的印章/那是/我故乡的心脏(方玥)
(2)模糊而又清晰的故乡:当有一天/你不在我身旁/西瓜色的摇橹声/青瓦上光着的脚板/空气中你飘逸的神采/我都记得/哪怕/屋顶已不再/漏下细碎的呢喃/当有一天/你不在我身旁/石阶上多棱的安静/路灯黄昏的摇荡/和你嘴边/一圈一圈晕开的雾气/我都记得/哪怕/黑夜已不再/裹住我们的身影/你的侧脸/就像柔软的舌头/留下我心头/小小的吻痕(庄晓月)
例如:青涩的爱恋。
(1)忧郁的等待:你说过/你会来/就在那枫叶红了的时候/从春叶抽芽/我就盯着那树/盼着有一天/枝头/红彤彤地燃烧/我相信/你会来/挟着温馨的风/披着柔软的阳光/枝头的火苗/嘶嘶/融化冰冷的心/你证明/你会来/呆滞的年轮/一圈又一圈/我张开双臂/拥抱格外清新的空气/把昨日的忧郁/散在/绵绵的烟雨(吴同)
(2)懵懂的碰撞:在海边/我不小心捡到/一片叶子/大海说,是她的恋人/于是我怀揣着她的恋人/一片郁郁寡欢的叶子/仓惶地逃到/世界另一端/大海哭了,涨三万丈/淹没了我的心眼/从此,我不知道为什么而欣喜/为什么而悲伤/唯有那片叶子/成了一叶扁舟/载满海水漂泊/原来,我一头撞进的是/大海的心里(王振宇)
例如:生活的插曲。
(1)关怀的渴望:老师,请呼唤我的名字/无需迷茫,不要犹豫/它本应深刻在你的记忆里/而你却无意识的将它忘记/老师,请呼唤我的名字/学号不是我的真姓/更不是我的替代品/为何这简短且悦耳的旋律/你会将它忘记/老师,请呼唤我的名字/你却无情的将它扭曲/博得满堂的笑雨/难道,它就真的毫无意义/我苦苦地等待/终于等到了/你拿着座位表作弊/啊!我亲爱的老师/请您/呼唤我的名字(崔子鸣)
(2)童年的记忆:风吹过细嫩的杨柳/在我的心中/荡起涟漪/儿时的回忆/褶皱般/从溪水中缓缓流过/鱼儿露出了欣喜的笑脸/童年的歌声飞过溪流/穿过群山/回荡在心坎里/溪水让淘气的小脚/搅得不再平静/岸边传来脚镯的重奏/一线溪水/留下了整个的我(李娟)
例如:瞬间的灵光。
(1)路灯的光辉:黑子亲吻着眼眸/寂静抚慰着双手/你赶集似的/从墙缝内钻出/你飘舞着肩膀/交织着看不见的丝绸/你纤细的腰身/扯着笔尖在绸缎上剪裁疯狂/你是诗人/你是考古学家/你的淳朴/是智慧的载体/是我/静谧的鼻息(沙德庆)
(2)光明的诞生:一束曦光/化作一把宝剑/将黑暗/一剑穿心/黑暗挣扎着/沉睡的大地/惊醒了/他拾起利剑/奋力一刺/征服了黑暗/光明/便忽然诞生(濮阳伟)
例如:艺术的思考。
(1)读《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思想的潮水席卷了我/把我推进旋涡/矛盾的、理智的、尖刻的、敏锐的、痛苦的、深切的/把我一层一层地裹住/我被带到了战场上/看见反真理把真理咬得粉碎/颠倒的武器摧毁了一切/我看见了理性中的荒谬/真理中的谎言/道德中的无耻/我看见一个对红尘爱得深沉的人站了出来/满怀痛苦地否认这个尘世/又被世人推回孤寂与失望中/我看见一条深渊上的绳索/绳索上站满了人/大多数在后顾、发抖、站立不动/虽然大家都渴望着越过去/这时/查拉图斯特拉站了出来/对人群高喊/人是一种应该被超越的东西/
我被这一声惊醒/然后开始体会到思想的痛苦与挣扎(芮雪)
(2)聆听音乐的感受:淡淡的前奏/重重叠叠/仿佛园林里纤巧的回廊/小廊回合/打开新的幽深/复沓叠唱间/是踏着满地如雪落花的仙子/悠悠然走了出来/朦朦胧胧/是心中的那个模样/但看不真切/看得见身边的流水/看得见风中的芭蕉/看得见远方的竹海/看得见眼前洒落的花瓣/落红万点/仿佛触着指尖、发梢滑下/江南特有的烟雨氤氲/伴着满天飞花/有一种让人心动的魔力/那是音乐的精魂(芮雪)
我经常和学生学习默弓先生的一段话:“感受的深入,也就是说,在诗人的主体精神上,从单纯走向复杂,从单面走向立体,从肤浅走向深入。这就要求对现实人生的直面和深入,要求深入体验的深度和广度。”⑤告诉学生,“你们的生活是大地”,只要你动情、思想了,便有诗歌的存在。在我的激励和鼓舞下,班级创办了刊物,定期收入班级诗歌,不少学生还在全国各地的报刊杂志上发表了自己的诗作。我们还自发组织了多次自创诗歌朗诵交流会,同学们自配音乐,朗诵自己的诗,全班同学相互评点,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创作热情和潜能,青春诗歌也层出不穷。
田春林老师曾忧伤地说:“在他们(高中生)的话题作文里根本不会出现青涩的‘同桌的你’、伤感的‘冬季校园’,更不会出现‘一个文科生的下午’这么‘寡淡’的标题。”④田老师所说的“寡淡”,其实是丰富而充实的甜蜜与辛酸,是广阔无垠的青春原野。如果田老师读到我们班级学生的诗歌,可能会消减因为“民谣的散场”而带来的伤感。因为民谣毕竟是别人的创作,说到底还是在借别人之言说事、抒怀,自己的诗行,哪怕是稚嫩或拙劣的,都是青春的歌唱。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