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初探
法国著名雕塑大师罗丹有句名言:"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语文教材本身具有许多的审美因素,它赋予读者极为丰富的想象,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可以说是得天独厚的。
教师如果有培养学生审美情感的明确目的,他就会自觉地将审美教育贯穿于语文教育的全过程中,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提高他们的感知美、赏析美、创造美的能力,让美占据学生的心灵。
一、感知美
语文教材所选用的文章,都是文质兼美的典范文章。语文教学有很多机会可以培养学生感知美的能力,使他们受到美的熏陶。如语文课上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对形象分析的讲读,学生理解后的朗读,都能让他们获得美的体验,美的洗涤。
在学习《有的人》这首诗歌时,我先声情并茂的范读,接着再指导学生通过字的轻重音、节奏缓急的处理,分角色(两种人)朗读,让学生初步体会作者对两种人截然不同的态度--对鲁迅及像鲁迅一样的人热情歌颂以及与对人民作对的一切反动派的无情鞭挞。
当然,仅仅是初步感受美是不够的,还要通过教师形象的讲解,让学生更深层次地赏析美。
二、赏析美
赏析的意思是鉴赏、分析。赏析美是对美的事物细致入微地品味、欣赏和评价。由初步感知美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这样才能真正体味出文章的美来。
如学习《海燕》一文时,我是这样做的:1、先引导学生表情朗读课文,让他们初步感受海燕在暴风雨来临之前搏击长空的大无畏精神以及面对困难的乐观主义精神。2、接着我又提问:本文的目的是写海燕,为何还要写海鸥、海鸭、企鹅,这里运用了什么手法?我先引导学生划出描写海燕的句子,再划出描写三种海鸟情态和动作的词语。这样,学生一下子就明白了这里运用了对比手法,用这三种海鸟衬托海燕的高大形象。通过美与丑的比较,赏析了美的事物。
因此赏析美是美育教育中极其重要的环节,是对美的探求,对美的升华。
三、创造美
语文学习的最终目的是学以致用,学生不仅要从学习中发现美、赏析美,还要学会创造美,这是追求美的最高境界,当然这是很不容易的。
在学习《大自然警钟长鸣》一文时,这是一篇自读课文,但我以为这篇文章和当今正在提倡的保护环境的主题有密切的关系,是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良好机会,所以我认真备课,课后我又带学生到山上去实地观察。我们的学校处在龙泉山脚下,本地经济发展缓慢,一些人想通过毁山伐林,种经济作物来发家致富。我们去时,那些农民正在伐木,并有火烧,山上到处弥漫着浓烟,光秃秃地露出黄色的泥土。我结合刚学过的课文,引导学生认识环境恶化的原因以及后果。学生很激动,踊跃发言,我给学生布置了一篇作文:要求学生联系实际写一篇读后感。许多同学都写出了较好的文章。其中一位平时较差的同学也写出了这样的句子:当我看到那昔日浓荫密布、苍翠欲滴的山林被人类无情地毁去时,我心情是多么沉重啊!我要大声疾呼:大自然已敲响了警钟,给我们留下一息生存的空间吧!……我长大后要做这山的保护神,让那空气清新、鸟语花香的美景重现。
美是到处都有的,教师应引导学生去发现。当然,教师本身应具备较高的素质,对学生充满了热爱,这样才能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增强学生的审美能力。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