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承转合”说不是古诗阅读中的万应灵丹和紧箍咒

作者:佚名  时间:2010/10/8 12:13:13  来源:chenxingde 转发  人气:1487
  近日来看到一些人评论诗词尤其律诗绝句时,动不动就套用“起承转合”的说法,不是说 某人某诗何处没有“承转”啦,就是说“结句”不够有力啦,等等,而且几乎每评必用,每用都是这么几句话。在这些人那里,“起承转合”不仅是自己创作诗词的 清规戒律,也成了评论别人诗词作品的紧箍咒了!
  其实,这种从元朝开始总结而盛行于明清八股科举考试时期、深受八股文影响的关于诗 词章法的理论,只是概括了唐宋时期一部分诗词的特点,大量的甚至更多的唐宋优秀诗词并非都是如此。它们的作者依然像先秦风、骚以及汉以来的乐府作者那样, “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依然是“行于所当行,止于所当止,”根本就没有想到起句应该怎么“突兀”,中间应该怎 么“承转”,“结句”又应该怎么“有力”,但他们的作品千百年来依然是公认的名篇。
  不信,让我们先来翻阅《唐诗三百首》里的五言和七言绝句,看看是不是都遵循“起承转合”的章法,是否一二三四句都是按照“起承转合”排列的:
  1、王维《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按:起句后的第二句已经不是“承”而是“转”了,而第三句不是“转”反而是承接 一、二两句,而最后一句又是承接第三句。所以这首七绝四句的顺序是“起、转、承、承合”。——因为最后一句既承接第三句又是结句,所以给它另外取名为“承 合”,下同)
  2、王维《杂诗》: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起、承、承、承合)
  3、祖咏《终南望积雪》: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起、承、承、承合)
  4、孟浩然:《宿建德江》: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起、承、承、承合)
  5、杜甫《八阵图》: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第一二句并列,都是起句,第三句承,第三句合)
  6、权德舆《玉台体》:昨夜裙带解,今朝蟢子飞。铅华不可弃,莫是藁砧归?(首句“起”,第二句不是“承”而是“转”,三四句“承合”)
  7、贾岛《寻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起、承、承、承合)
  8、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起、承、承、承合)
  9、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起、承、承、承合)
  10、李白《下江陵》: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起、承、承、承合)
  11、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回乐烽前沙似雪, 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 一夜征人尽望乡。(一二句皆是起句,第三句转,末句“合”)
  12、刘禹锡《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一二句皆是起句,第三句“承”,末句“承合”)
  以上1——12句中值得注意的是:除了第1、第6和第11句外,绝大多数,亦即其余的九句都没有今天某些评论家视为命根子的“转接”!
  更奇特的是有些千古名篇除了起句外(因为第一句自然就是“起句”),竟然全篇难以确定哪一句是承,是转,哪一句是总结全篇的“合”。例如:
  13、韩偓《已凉》:碧阑干外绣帘垂,猩色屏风画折枝。八尺龙须方锦褥,已凉天气未寒时。(按:这一首前三句很明显只是并列关系,最后一句也只是交待时令,你说它们是承?是转?还是合?)
  14、杜秋娘《金缕衣》: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这四句如果用“起承转合”来套,同样闹不清楚哪一句是起?哪一句是承?是转?还是合?)
  15、柳宗元《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按:这首很有名,但按照“起承转合法”的章法来分析,既看不到承转,也看不到哪一句是真正点明主题思想的“合”或“结句”。)
  16、杜牧《秋夕》: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按:杜牧这首七绝同样非常著名,著名到至今没有哪位点评家敢于否认它是经典之作。但它与柳宗元的《江雪》一样,四句是并列的,你怎么用“起承转合”来套呢?
  刚才这13至16的四首中,杜秋娘只是歌妓,文化水平不高;韩偓虽说曾经是神童(“十岁裁诗走马成”),长大又是才子,但写过“黄色诗词”《香奁体》而 “名声不佳”。可是柳宗元和杜牧诗文的成就和地位应该是无可争议的吧?那他们怎么会写出连“起承转合”都没有的诗来?你可能会说,这两位大师级的诗人是例 外,他们那样写总有其道理,只是我辈水平低不能理解罢了。看来已经成名的人总是占便宜的,自古已然。但是且慢!我以为也说不准,因为幸好柳宗元和杜牧都早 出生几百年,否则碰到这今天的这些点评家恐怕照样要倒霉!
  以上粗略统计一下,《唐诗三百首》中五绝29首,七绝49首,合计78 首中,明显不能用“起承转合”来套的就有16首,占20﹪多。剩下的52首中真正像王昌龄《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这首不在《唐诗三百首》内)那样标准的起承转合模式微乎其微,因为这剩下的52首,究竟哪些句子是真可以算作“起、承、转、合”,实 在是说不清道不明的。
  以上为了方便,只是举《唐诗三百首》里的例子。唐朝以后的近体诗名作也同样不曾遵循“起承转合”的清规戒律。为节省篇幅,只举宋朝著名诗人杨万里的《七绝•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为例: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四句中,不知“转”在哪里?“合”在何处?
  真要套用写近体诗都该有“起承转合”之说,那杨万里这首七绝只能算“半拉子工程”了!因为它只有“起-承-承”而既不曾“转”,又“忘记”了“结”(合),那让某些高考试官来评,是不是最多只能给50分了?
  最后想补充说明的:应该承认,“起承转合”这种对于诗文章法的总结确实能概括出许多文章和诗词结构的特点或者说创作经验,所以,作为经验之一,甚至是重要 的“之一”,是有参考价值的,尤其是对于初学者。但是把它程式化了,已经不可取。如果进一步地把它经典化,乃至神圣化了,那就不仅不可取,至少是迂腐。若 再作为“衡文”或“评诗”的标准,那几乎是罪恶了!八股文难道不是总结了大量好文章章法的产物?但是程式化了,绝对化了,乃至法制化了,不就成了思想文化 发展的极大障碍?所以,看到许多高考语文试题仍然拿符合“起承转合”的诗文让考生按此格式分析,而指导高考复习的中学语文老师也只好沿用“起承转合”来指 导学生作文章分析,不禁令人怀疑:他们是在培养创造性的人才吗?

文章评论

共有 3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

  • chenxingde 于11-29 12:52发表评论: 第3楼
  • 董先生的近体诗佳作或有关的论文不知能让鄙人拜读否?
  • chenxingde 于11-29 11:55发表评论: 第2楼
  • 谢谢董先生的赐评!因为我们都是在讨论问题,所以有人回复我很高兴。
    不过,希望您能以更全面和有力的论证与我辩难,证明“所有合格的近体诗都必须符合起承转合的标准”。可惜您只举出杜
  • 董敏de街群 于10-18 19:14发表评论: 第1楼
  • 其实是你自己机械地看问题了,你太抠字。“承”,可以理解成拓展。“转”,可以理解成深入。“合”是照应全文。你理解杜牧的诗么?《秋夕》只有到“天阶夜色凉如水”,才指出宫女的凄凉,前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