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认知的苏轼
作者:金外七年级(1)班 姚临风 时间:2010/10/18 11:32:13 来源:聪明的猪原创 人气:4137
但了解苏轼,却是因为看了百家讲坛《走进苏轼》,崇敬之情油然而生。于是我有了愿望,提起笔来,写一写我所认知的苏东坡。
通过《百家讲坛》和无所不能的“百度”,我了解了苏轼的生平,而我对苏轼诗词的懵懂认识,也因此有了提高。
一、东坡生平
苏轼是中国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苏轼的仕途失意,命运多舛,生活上颠沛坎坷。文学上开一代词风之先,在诗词文赋上有辉煌成就。同时具有旁通书法绘画、知音律、喜平话、懂园林艺术、精金石的旷世才华。
他与黄庭坚(诗)合称“苏黄”,与辛弃疾(词)合称“苏辛”,与欧阳修(散文)合称“欧苏”,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苏洵、苏辙、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书黄庭坚,米芾,蔡襄合称“宋书法四大家”。
苏轼出身于一个比较清寒的文人家庭,从幼年起就受到良好的文学熏陶,尤其是在父亲苏洵由发奋读书而入仕的影响下,早年便“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宋仁宗嘉祐二年(l057 年)苏轼中进土,年方21岁,嘉祐六年,授大理寺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厅公事,由此,踏上了一条颠沛坎坷的仕途生涯。宋神宗年间,苏轼因莫须有的“乌台诗案”而被捕入狱,一时亲友惊散,家人震恐。苏轼在狱中遭受诟辱折磨,有时感到难免一死,曾写两首诗与弟弟诀别,有“是处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独伤神”的诗句。后经苏辙等人营救才免罪释放,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元封三年正月到黄州,苏轼一住就是五年,在这里他生计困难,在友人的帮助下,开了几十亩荒地,掘井筑屋,躬耕其中,号“东坡居士”。
从“乌台诗案”到流放黄州是苏轼人生的重要转折,政治上失意彷徨,精神上孤独苦闷。但是生性旷达的诗人在老庄佛禅和山水之乐中求得解脱,并写了千古传唱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赤壁赋》和《后赤壁赋》这样充满哲学意味、凝聚人生思考的名篇佳作。
等到宋哲宗即位,新党失势,旧党执政,苏轼被召还朝任翰林学士等职;多年的地方官生涯使他看到新法的某些好处,并在实际中实施,当旧党要废除一切新法时,他又挺身而出主张对新法“参用所长”,因而被诬为“王安石第二”,受到排挤。及至哲宗亲政后,新党再度上台,又以诗人曾依附旧党为名将年近六旬的诗人贬至岭南惠州,再贬至海南儋州。公元1100年,徽宗即位,苏轼终于遇赦北归,次年7月客死常州。去世前两个月,诗人在《自题金山画像》中写到“心似已灰之本,身如不系之舟,问余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颇有几分英雄末路、美人迟暮的空漠之意和苍凉之感。
二、走进苏轼
苏轼的一生可谓经历坎坷,然而,逆境的磨砺却成就了一代文豪。不同时期,苏轼对人生的认知与感悟也是不同的,从他的诗词中,我看到了丰富多彩而又一脉相承的苏东坡。
我喜欢苏东坡的词,更甚于他的诗。也许是诗的格律过于严格了,我觉得并不足以充分体现东坡居士的文采与思想。至于他的文章,《前赤壁赋》与《后赤壁赋》,都是极好的,妈妈也每每逼着我看,限于古文的水平以及的我的耐心,我至今对东坡的理解,来自他的诗词。
我所认知的第一个东坡先生是:
豪迈的苏轼——持铁板,唱“大江东去”
在他的诗词中,我最喜欢的,也觉得是最能体现东坡先生的风格的,当属《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豪情涌动如滚滚长江奔泻千里;“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与先生胸中无限豪情相互呼应。追忆千古风流人物,周瑜年方少年便建功立业,而东坡子叹已是满头花发,却仍然无所建树,不由心生落寞之意。然而,最后一句“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却表达出了英雄志士虽壮志难酬,却豁达淡泊的情怀!这时的东坡居士,宛若一位关西大汉,持铁板,击节律,唱“大江东去。”
东坡写的《定风波.密州出猎》,也表现出相同的情怀,“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一位蒙古汉子的刚毅、勇敢,跃然纸上。
我所认知的第二位东坡先生是:
柔情的苏轼——丝竹声起,吟“不思量,自难忘”
当我以豪放派的词人来定义苏东坡时,他的另一首词《江城子》的“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却道出了东坡居士侠骨柔肠的另一面。这是苏轼在一次梦中梦见自己过世十年的妻子后写的,词中一开始“不思量”看似无情,“自难忘”却表达出了与妻子生死契阔,而一日不得去怀的深深的悼念之情。全词并无“一日不见,如隔三秋”的缠绵与缱绻,看似平淡无奇,却淡而弥久,久而弥笃,充分体现出了东坡先生“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的艺术风格,令我感慨而唏嘘不已。
由于好奇心,我找了他的另一些词来看,半懂不懂,囫囵吞枣。他的另一首词《卜算子》,写于“乌台诗案”之后,还有《临江仙》写于黄冈,都写得凄婉动人,表现出东坡先生婉约的另一面。
我认为,贯穿始终的东坡先生是:
豁达的苏轼——有酒盈樽,歌“一蓑烟雨任平生。”
从诗词中,我看到了不同的东坡先生,或豪迈,或婉约。到底哪一个是真正的苏轼呢?是仗剑出游的真的猛士,还是儿女情长的多情种子?是忧国忧民的国之栋梁,还是纵情山水的文人隐士?这些混合的气质,能体现在一个人身上吗?
在我看来,先生的诗词中,一脉相承的是先生淡薄名利,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这其中,最能体现先生的哲学思想的,是《定风波》。我最喜欢的两句是:“一蓑烟雨任平生,也无风雨也无晴。”先生的一生,可谓坎坷,乃至于他希望自己的儿子最好是“鲁且钝”。但即便如此,东坡先生并未因此而否定人生,而是力求自我超越,始终保持着顽强乐观的信念。
在《水调歌头》中,“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也同样淋漓尽致地表达出先生的豁达情怀以及对天下人的美好诚挚的祝福之情。
苏轼这种淡泊名利,超然物外的品格,深深打动了我。作为中国文学史上最杰出的作家之一,苏轼一生当中尽管有失望,有牢骚,有悲愤,却始终在追求着人生的价值和自我的价值。这都取决于他那高尚正直的人格,忧国忧民的精神,乐观开朗的胸襟,随遇而安的生活态度。而这一切,都倾注在了他终身不懈的文学创作活动之中。
我敬佩他,更要以先生为榜样,“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以天下兴亡为己任,奋发图强,努力读书。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