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轶事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通用 / 高中素材 / 高中其他素材
  • 文件类型: doc
  • 资源大小: 34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09/12/14 18:45:58
  • 资源来源: 会员原创
  • 下载情况: 本月:1 总计:108
  • 下载点数: 1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约6240字。
  苏轼轶事
  1.蜀有彭老山,东坡生则童①,死则青。(宋•张端义《贵耳集》)
  【注释】①童:山岭、土地无草木。
  【故事意译】
  四川有一座彭老山,苏轼出生的时候,山上的草木就都枯死了。等到苏轼去世以后,山上又变得草木茂盛。
  2.初赴制举①之召到都下,是时同召试者甚多。相国韩魏公语客曰:“二苏在此,而诸人亦敢与之较试,何也?”此语既传,于是不试而去者,十盖八九矣。(宋•李廌(音制)《师友谈记》)
  【注释】①制举:科举取士制度之一。除地方贡举外,由皇帝亲自诏试于殿廷称为“制举科”。
  【故事意译】
  当初,苏轼兄弟参加制举考试,来到京城。当时一同被召应试的人很多。魏国公韩琦对客人说道:“二苏在此,其他人居然还敢和他们一起比试,是什么缘故?”这句话传出去之后,没有参加考试就离开的人,几乎占了十之八九。
  3.元丰间,苏子瞻系御史狱。神宗本无意深罪子瞻,时相①进呈曰:“轼有不臣意。”上改容曰:“轼虽有罪,不应至此。”时相举轼《桧(音桂)诗》②云:“‘根到九泉无曲处,世间唯有蛰龙知。’陛下飞龙在天,轼以为不知己,而求地下蛰龙③,非不臣而何?”上曰:“诗人之词,安可如此论?彼自咏桧,何预朕事?”时相语塞。章子厚④亦从旁解之,遂薄其罪。子厚尝以语余⑤,且以丑言诋时相,曰:“人之害物,无所忌惮,有如是也!”(宋•叶梦得《石林诗话》)
  【注释】①时相:指王珪。见前欧阳修轶事注。“乌台诗案”中,王珪是迫害苏轼的人之一。②《桧诗》:指苏轼的《王复秀才所居双桧》一诗。③蛰龙:蛰伏的龙。比喻隐匿的志士。④章子厚:章惇,字子厚,建州浦城(今属福建)人。在“乌台诗案”中,章惇曾经救助过苏轼。但在哲宗亲政、章惇担任宰相时,苏轼受到章惇的迫害。⑤余:即《石林诗话》作者叶梦得。
  【故事意译】
  元丰年间,苏轼被捕入狱。宋神宗本来没有打算要深入追究苏轼的罪过,当时的宰相王珪却对皇上进言道:“苏轼有不臣之心。”皇上变色道:“苏轼虽然有罪,但不至于如此。”王珪就举出苏轼咏桧树的一首诗说道:“苏轼的诗中说:‘根到九泉无曲处,世间唯有蛰龙知。’陛下您是真龙天子,苏轼却认为您不了解他,而去寻求地下蛰伏的龙,这不是叛逆皇上之心吗?”皇上说道:“诗人的言词,怎么可以这么来解释呢?他只不过在吟咏桧树,跟朕有什么关系?”王珪无话可说。大臣章惇也在一旁替苏轼辩解,于是就减轻了苏轼的罪名。章惇曾经跟我说过这件事,并且用不好听的话语议论王珪道:“一个人要迫害别人,竟然到了如此肆无忌惮的地步!”
  4.苏子瞻自湖州以言语讥讪下狱①。吴充方为相,一日问上:“魏武②何如人?”上曰:“何足道!”充曰:“陛下以尧、舜为法,薄魏武固宜。然魏武猜忌如此,犹能容祢(音弥)衡③,陛下不能容一苏轼何也?”上惊曰:“朕无他意,只欲召他对狱,考覈④(音合)是非耳!行将放出也。”(宋•吕希哲《吕氏杂记》)
  【注释】①宋神宗元丰二年,苏轼到任湖州后不久,被指控作诗讽刺朝廷罪名,被捕下狱,此案震动朝野,史称“乌台诗案”。②魏武:指魏武帝曹操。③祢衡:字正平,东汉人,少有才辨,但矫时傲物,曹操尝召为鼓吏,欲以辱之。祢衡击鼓骂曹。曹操怒其狂傲,欲杀之,又恐天下人说自己不能容物。于是就把祢衡送到刘表那里去。祢衡后来被江夏太守黄祖所杀。④考覈:审核查问。
  【故事意译】
  苏轼在湖州的时候,因为被指控作诗讥讽朝政而入狱。当时吴充刚刚当上宰相,有一天就问皇上(宋神宗):“皇上认为魏武帝曹操是个什么样的人?”皇上说道:“这个人何足道!”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