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的兴趣激发和能力的培养
作者:夏西会 时间:2010/11/13 8:30:33 来源:a619862757 转发 人气:1065
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能力呢?关键的一点就是要遵循语文教学规律,遵循小学生的认识规律,因人而异,因材施教。
在语文教学中,时常会碰到诸如以下一些问题;(1)学生对语文没有兴趣。许多同学不愿上语文课,对写作更是感到头痛。机械反复的抄,背,读,写使得学生失去了学语文的兴趣。(1)教师教学方法的模式化。为了应付统一考试,每讲一课总是采用一套教法,题解,生字新词学习,词法解释,分段,逐段讲解分析,总结段意,写作特点。写作上总是写一件某某的事,一个某某的人,使学生觉得语文课枯燥无味。像“样板戏”一样,模式化,没了兴趣。(3)教师教学的随意化。很多教师没有系统的熟悉教材,碰到什么就讲什么,没有重点,没有系统的训练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学生的知识也零零落落,不知如何运用。这样学生就无法提高成绩。因此要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迫切需要打破语文教学的模式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能力。
一、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所谓兴趣,就是人们爱好某种活动活力求认识某种事物的倾向。许多同学对语文总觉得烦,有事努力了一阵子但效果看不出来。这样,学生就没有兴趣了。学期初,我们对一个班级进行调查,发现近五分之三的同学对学习语文没有兴趣,他们觉得阅读、分析文章、写作、读书等是很“苦”的事。这样他们的语文成绩也就提不高了。如何激发与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呢?首先应对学生进行目的性教育,让学生知道学习语文是学好其他各门学科的基础;其次,在教学中注意以正面引导——鼓励为主、诱发兴趣。教育心理学上说:“人的任,何有一定目的的活动,都有一种要达到目的的愿望。如果由于获得成功而受到鼓励和表扬,就更加强了积极的情绪体验,于是又产生了一种追求得到满足的需要,产生了进一步的冬季和兴趣。”经常以鼓励为主,往往使一些差生也不怕上语文课,甚至“大胆”的发起言来。一次,一个性格内向、从不敢举手发言的同学竟举手要求读了。很显然,他对举手要求读书不再害怕了,到最后便有了兴趣;第三,抓住语言因素,创造形象,激发兴趣。在小学语文课本里,有许多好的范文,学生靠自己是体会不到其中用词造句的准确性的,只有通过教师形象的教学,让学生体会到“读”书的乐趣。如在教学《赶集》时,可以让学生学一学赶集人们的动作、神态,让同学们在哈哈笑的同学,掌握这些动词,并能理解人们当时的心情。《我和狮子》中有一个动词“蹭”,可让学生说说什么时候用“蹭”?怎样才叫“蹭”?做一做,学生会饶有兴致的做出来,牢固地掌握这个词的意思,同时还能体会这个词表达的感情。学生学习起来不感到吃力,便有了兴趣学习这些文字;第四,创设情景,激发兴趣。《十里长街送总理》是一篇很能激发学生情感的文章。我在教这篇文章时,我先播放一段视频,把学生带进一种悲沉的气氛中,一堂课下来,许多同学眼泪包在眼眶里。学生觉得语文学习能使他们与文同悲,与文同乐,他们体会到了学语文的乐趣,第五,运用与实际,激发出兴趣。如学写信,开信封,要求学生把格式写正确,看哪个同学发出的信有效。让他们贴上邮票,寄给父母,亲友,学生兴趣十足,他们仔细的对照范例,慎重的贴上邮票,最后95%的学生都成功了。他们在实际运用中,激发了兴趣,同时兴趣又激发他们掌握了写信开信的发法。
学生兴趣的激发不是一朝一夕的事,然而兴趣有了,则必须去发展她,引起更大的兴趣。这就需要经常设计出最佳目标,经常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但在语文教学中,引起兴趣只是一个前提,一种手段,真正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能力。所以,必须在教学中采取最佳的教学方法和形式,激发学生最大的兴趣,最快,最好地让学生掌握学习和技能。
二、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
学生的能力,一般指的是朗读,默读,背诵,复述的能力,理解和运用词语的能力,分析概括和写作的能力。
教课书中的课文像是教学中的例题,语文教学也是通过一些典型的例子的分析,让学生学到一定的方法,技能,去分析更多的文章,写出一些文章。所以教学的时候可经常地启发学生归纳一些阅读,写出一些文章。所以教学的时候可经常地启发学生归纳一些阅读,写作的归律和方法。这些规律和方法实际上就是一种学习文字的技能。
(一)朗读、默读、背诵、复述能力的培养
朗读就是出声地读,有一般朗读和感情朗读之分。一般朗读的要求是发音正确,不念错字。感情朗读的要求是抑扬顿挫,富有感情。对于大部分同学,应把在理解的基础上读通顺、读流畅作为基本要求。有许多同学读起来疙疙瘩瘩,看一个字读一个字,有的读破句。这说明,他们不能很好地理解其意思。因此,指导朗读要与指导学生思考结合起来。要做到读前有布置,读时有指导,读后有思考。如指导朗读《威尼斯小艇》中的第四节“船夫的驾驶技术特别好”,这段主要写船夫的驾驶技术好。第一句是这一段的中心句,要把重音读出来。“特别”这个词要重点突出,要找出这一段中突出“特别好”的词语,有“极”、“毫不”、“穿”、“非常”、“飞一般”等。这些词语重读,这样,中心也突出了,主要内容也能理解,并未后面的复述、背诵打下了基础。有些文章语句非常优美,但光靠老师讲解,学生是很难理解蕴藏在语言文字中的“美”的,必须靠朗读才能体会。如《燕子》,必须通过有感情地读才能突出中心。第一节燕子的外形,要求用活泼、轻快的语调把春风中飞动的燕子的可爱、优美的外形读出来,再读第二节美丽春天的景象,于是在学生的脑子中留下一个极深的印象——一只活泼可爱的燕子和美丽的春色。有些文章不需整篇指导,只要抓住一点就行,这样就能使学生既有朗读的兴趣,又容易读好。
当然,我们更要注意默读的训练,默读即不出声的读,可边读边思考,教师要注意从出声的朗读过度到不出声的默读。1从出声的到少出声2从一眼看一个词到看一句或看几句话,同时边读边想。3多看适合学生的书报。这样多次,多种训练,即能逐步养成默读的习惯,形成默读的能力。
背诵和复述是相辅相成的,指导学生背诵和复述要一步一步的进行,不能让学生死记硬背,而要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背诵,复述,如背《美丽的小兴安岭》中的春天一节,首先让学生说出这一节写了什么,有哪些景物,板示:“树木,积雪,小溪,小鹿,春水,木排”进行复述,学生很容易背诵,复述出来。后面的几段描写夏,秋,冬的让学生按这个方法去背学生学会了这种方法,提高了背诵复述能力。
(二)理解和运用语句能力的培养有感情地读背,必须要在理解词句的基础上。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毕竟存在差异,这些差异主要表现在词语和句式上,如果学生不能理解某些词句,即使知道了文章的大意,也只是一知半解,只能通读,不能出“情”。现在有些老师把解释抄给学生,让学生去抄、背,这样是起不到作用的,对阅读能力的培养也是不利的。理解词语最常用的方法是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这样,一般能理解出一些意思,虽然不准确,但基本上已理解。词语的意思理解了,理解句子也不难了。
语文出现的缩句,其实是理解长句的方法。如“宋朝的和尚怀丙是当时著名的工程家。这句话较长,缩短了,在理解词句的基础上。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毕竟存在差异,这些差异主要表现在词语和句式上,如果学生不能理解某些词句。即使知道了文章的大意,也只是一知半解,只能读通,不能出情。现在有些老师把解释抄给学生,让学生去抄背,这样是起不到作用的,对阅读能力的培养也是不利的。理解词语最常用的方法是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这样,一般能理解出一些子,多次训练就培养了学生理解用词造句的能力。
三、分析概括能力的培养
分析概括能力,主要是指分段分层,概括段意、主要内容、中心思想的能力。
分段能力的培养,可由浅入深,由简到难。如开始时可找层次简单、脉络清楚的文章进行练习,同时教给方法。在小学阶段,一般分段的方法有:小节归并法,按时间变化分段法,按地点转换分段法,按事物几个方面和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分段法。
概括段意和主要内容能力的培养,主要要在教会方法的基础上多练习。一般的概括段意法有三种:(1)取主要意思;(2)简单讲出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3)层意(句意)归并。
归纳中心可从整体入手,再到部分,最后回到整体。如写人的文章《亮亮》可让学生说说,读了这篇文章后你觉得亮亮是怎么样的一个人?学生很容易说出。老师可指出这个就是作者的写作目的——中心。读文章经常要考虑作者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
作为一个教师,必须学会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重视培养学生的能力。语文教学中,写作能力的培养是最难的,写作兴趣的激发也是不容易的。
写作最难的就是找材料,否则无话可写。要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最好的办法是指导学生学会在生活中找材料。观察生活中的细小的事。学习生活,学校家庭生活,同学与老师之间的事,家里人乃至周围人之间的事,别人的事、物,看到、听到、想到的事都可写。可写的材料多了,学生也就愿意提笔了。
训练培养写作能力,除了在讲读时经常注意指导写法外,主要就是多看、多写。可用写日记的形式训练写作能力。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培养学生能力的前提,学生能力提高了,学习起来就更有兴趣了,所以激发兴趣和培养能力也是相辅相成的。
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必须注意兴趣的激发和能力的培养。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