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教师纷纷逃离教育,根源何在?
作者:不详 时间:2010/12/6 13:08:37 来源:网络转载 人气:782
在批“臭老九”的年代,曾经有个真实的笑话:公社领导对一小学教师承诺:“好好干,干好了,把你调到供销社作营业员”。教师和营业员不是一个行业,也没有什么可比性,但是,计划经济时期,物资紧缺,凭票供应,能当上供销社营业员,便有了优先购买商品的便利。相比之下,虽属知识分子的农村小学教师,便被视为不如营业员。
当年,邓公从改革教育体制和尊重人才入手,拉开改革开放的新序幕,不仅为教师正了“臭老九”的名,而且“尊师重教”写入法律,教师随着地位的提高,本应爱岗敬业,忠诚这个神圣的事业。可农村教师却依然要逃离教育,从热爱教育到逃离教育,一些乡村教师做出这样的选择其实也很无奈不能不让人痛心与悲怆。
农村教师一旦形成逃离潮,就意味着农村教育要频临倒退甚至崩溃的危险,这样下去,提高农村居民科学文化素质、培养当地人才,就会成为一句空话。
农村教师是农村未来发展的希望。相对之下,农村的改革与发展更需要人才,只有农村教育水平上去了,才能培养出建设农村的人才。而人才培养的重任就落到了农村教育和教师身上,这是最具潜力最重大的“希望工程”。
某种程度上,尊师重教在农村就该体现在教师的地位和待遇上,只有让他们与其他行业相比有一定的优厚待遇,才称得上对教师的“尊”,对教育的“重”,也由此会产生吸引力。
农村教师逃离教育,实质上城乡差距和行业差距拉大、收入分配畸型造成的。教师职业因有奉献精神而神圣,但奉献的应该是知识,而不是他们应该得到的报酬。教师再神圣也是要养家糊口,也有生活得有尊严的需求。空喊“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而农村教师待遇不仅没得到“优厚”,还比不上其他行业,谁还敢相信“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是真事?
让乡村教师生活得有尊严,才会遏制住他们跳槽的势头。解决这个问题,光靠嘴功讲大道理让人提高觉悟是靠不住的,必须从改革收入分配制度入手,在普遍尊师重教提高教育待遇的情况下,再给农村教师更加优厚的待遇,让农村教师成为人人羡慕的职业。另一方面,还要从更宽的视野去改善农村面貌,比如加大农村各项事业的投入,缩小城乡资源要素的差距,打造充满生机的农村生活环境,才会让农村教师爱岗敬业,也才会留住农村培养出来的人才。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