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爱国主义教育刍议

作者:广东惠阳高级中学高中部 蔡亚玲|  时间:2005/4/8 16:58:11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744

    当代社会变革激烈,知识爆炸,青年学生思想活跃,心理活动异常丰富,他们中的一些人追星、早恋、精神信仰危机,表现出狂热或颓废的精神状况,过度偏激,自以为是。怎样引导这些人树雄心、立壮志,成为有理想有知识,有作为的一代新人,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一个重要任务,也是我们中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课题。
    我认为,把爱国主义教育贯穿于中学语文教学中,对促进青年学生的思想进步,心理健康不失为一条有力的途径。实践证明,爱国主义教育在受教育者的心理上打下烙印,使其心灵产生强烈感受时,便会产生巨大的精神力量。因此,语文教学中,不仅要进行语文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让课本中的人物与青年学生的心理活动发生碰撞,使他们发出生命的火花,燃烧起他们的青春热血,才会产生教育的思想效应。如学习《过零丁洋》这篇课文,当同学们了解到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在国破家亡的境地下发出“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的感慨,喊出“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汉青”的感人肺腑的话语。无不为文天祥崇高的民族气节所震撼,浩然正气激荡着同学们的心灵。我们语文教师授课时,就要抓住这种时机,感召青年学生奋发向上,努力学习,报效祖国。
    中学语文教材有许多爱国主义题材,需要我们充分挖掘。充分地分析把握人物的心理定势,掌握课文的主题思想,学习人物的闪光之处。如学习《出师表》一课,了解诸葛亮“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这种心理活动的定势,就是要匡扶汉室,实现汉室的一统天下,所以才有他六出祁山,伐魏的坚定不移的行动,至最后“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我们既要认识到他忠君思想的局限,又要学习他鞠躬尽瘁的精神。《岳阳楼记》里范仲淹作为一个封建士大夫尚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博大胸襟。《屈原列传》、《谭嗣同》两篇课文中屈原爱国爱民的情操、谭嗣同坚持维心变法的誓死如归的气慨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讲授这些课文,要结合课文的背景,了解这些历史人物的行为动机,学习他们的高贵品质。学习的同时,让学生写出读后感,使他们的思想感情与文中人物发生共鸣,并为之升华。
    中学阶段是一个人感知和认识事物最快的时期。这个阶段的中学生有自我的价值观念,生理与心理社会性的发展不同步,不平衡;内心世界的体验更丰富更复杂,有的还形成一定的封闭的自我防御机制。他们富于幻想热衷于对自我形象的设计。因此,中学语文教学要注重培养中学生对文学的兴趣,提高他们的文学欣赏能力,这对缓和其内心矛盾冲突,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丰富其内心体验,加强自律会起到积极作用,对其修养、性情、求知、思维方式有良好影响,还可以不断提高自我精神生活的质量,使他们获得充实而美好的精神享受,形成健全的人格。中学生大多喜读课外书。有的学生痴迷于琼瑶小说的浪漫与缠绵,有的学生喜欢三毛散文的孤寂与凄冷,有的同学则喜欢武侠小说,崇拜笑傲江湖行侠仗义的侠客,有的同学喜欢神迷莫测的科幻小说的惊险和刺激。有鉴于此,我们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阅读文质好、品位高,有较高审美价值的作品。如《红楼梦》、《三国演义》、《李自成》、《简爱》、《飘》、《骆驼祥子》等作品,体验作品中人物感情,丰富学生自我的内心体验。增强学生的社会意识,责任感,强化自律。培养勇敢、顽强,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形成良好的心理状态,塑造完美的人格,使学生思想进入一个更高的境界。
    语文教学注重情感教育,目的是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伦理信念和行为习惯。长期坚持下去能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如学习徐宏祖的《游黄山记》,作者写游山的艰险,也表现了不畏艰难,知难而上的决心和勇气。《琐忆》这篇课文使我们在学习鲁迅先生精神品格的同时,自觉地加强自身的修养。《记念刘和珍君》《为了忘却的记念》无不起到对学生进行教育,启发他们砥砺品格的作用。我们语文教师在搞好课堂教学和课外辅导的同时,还应通过家访、个别谈话、导师制等方式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用名人名言激励学生,用校史、用当代人物事迹启发学生,调动学生的爱国热情。要增强教师的角色转换意识,提高自身素质,给学生更多的理解、宽容、尊重、关怀和引导,与学生心心相印。使学生能够走出复杂的人际交往、沉重的心理负担、家庭教育的失误以及身体发育所带来的种种困惑的低谷。使他们适应瞬息万变的社会变化发展,适应越来越快的生活节奏。
    总之,中学语文教学以爱国主义教育为契机,对学生晓之以情,喻之以理。使他们树立远大理想,并把它作为自已的精神支柱和行动指南有重要的意义,让学生学习课文中人物的思想、品格,了解历史,懂得课文所阐发的哲理。对于培养跨世纪的人才,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我们语文教师应以之为已任在教学中一以贯之,为促进精神文明建设作出自已的贡献。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