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城》:寻找人间未被污染的人性美
平凡的人物,平凡的梦,平凡的坎坷,却表现了不平凡的美,这就是沈从文的湘西小说《边城》向我们所展示的一切。
《边城》,是一幅民性淳朴的地域风俗画,画中生活着“一群未曾被近代文明污染”的“善良的人”:碧溪沮渡口的老船夫及他的孙女翠翠,山城茶峒的掌水码头船总的两个儿子天宝和傩送,当他们被一件普通人事牵连在一处时,各人都有自己的一分哀乐;沈从文通过对男女之爱情、祖孙之亲情、兄弟之手足情等的描述,为这些人哀乐背后的“爱”字作了一个恰如其分的说明,从而使作品也更生动地表现了边城人民健康、优美、质朴的人情美与人性美。学习它,意在让学生去感知湘西那秀丽的风光,那纯朴的民风,那正直朴素的人性美,从而放手让学生去寻找爱,去寻找人世间的真善美。
在教师向学生讲述大致小说情节之前,可先试着选读小说《边城》中的几段描写湘西秀丽风光及纯朴民风的原文,一方面让学生对小说发生的环境有一个美的感性的认识,同时也可以激发学生课外阅读文学作品的兴趣;接着向学生讲述小说中的故事,引领学生在爱这个主题下去把小说中几种异样的情感。
学生在听完小说“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了”的结局之后,都会陷入沉思,在这个时候,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去思索:是什么让你们陷入了这样的沉思?——学生们会在情感的推动下大胆地讲出自己的看法:有的为老船夫的死去而感到伤心,有的为大老的牺牲而感到难过,有的为翠翠的执着而深深震撼,更多的是在替傩送和翠翠的明天而忧虑;在这个时候,教师可以进一步启发学生思考:这些感人事情的背后,在人的情感世界里,你们发现了一些什么能让你们思索的东西?——学生不难把握小说向我们展现的主要是翠翠与傩送的男女之情、老船夫与翠翠的祖孙之情及大老与傩送的兄弟之情,尽管每个人表达爱的方式不一样——傩送的唱歌,翠翠梦中虎耳草的采摘,老船夫的试探,大老的退出——但是在这爱情、亲情的背后,更多的是让人感到一股爱的力量在流动,一股真善美的力量在小说中的每个人心底涌动——老船夫那古道心肠,是如此热心;傩送那古老的传情方式,是如此的质朴而又真实;大老面对亲情与爱情的选择,作出的退让是如此的豁达;翠翠在爷爷死后依然独自守候在那渡口,等待着“明天”,她对爱情的态度是如此的执着……
“这都让人不禁潸然泪下,那么同学们,当你们把眼光再转回到现实生活中的时候,当你用小说中人物处理事情的方式,对待人的态度来审视这社会时候,你又会发现什么呢?”这个时候,教师可以因势利导地让学生在接触了小说中的人生景象之后,把目光转回到身边,对身边的现实社会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对人生或生命能做出更深一层的理解,这也是学生在学了课文之后最后的“得”了。
身处于繁华的大都市中的我们,眼前是那林立的高楼,是那琳琅的商品,是那穿梭的人流,是那怡人的乐园,这一切都令人目不暇接,让人心醉神迷;到处都是市场经济,到处都是交易,到处都是虚假的面具;在一个这样的社会中,那种人与人之间最诚挚的爱,那股由世间最清纯的情感流露所汇成的“真善美”的涓涓细流,已让学生们日益感到生疏——从这个角度讲,《边城》是现实主义的,又是浪漫主义的,它让我们返璞归真,它让我们去重新拾取那曾被我们丢失的“记忆”;而《边城》中的生活,在现在的社会中却又成了一种理想化的现实,正如作者沈从文在他的《从文小说习作选代序》中说:
这世界上或有想在沙基或水面上建造崇楼杰阁的人,那可不是我。我只想造希腊小庙。选山地作基础,用坚硬石头堆砌它。精致,结实,匀称,形体虽小而不纤巧,是我的理想的建筑。这庙里供奉的是“人性”。
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这也正是处于现代社会中的我们所要寻找的。
文章评论
共有 1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
爱可以使人们获得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