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慢》:“黍离”之悲叹古今

作者:黄忠|  时间:2005/4/10 16:39:08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1957

 

    扬州慢原词:
    淳熙丙申正日,予过维扬。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入其城则四壁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姜夔一生,以游士终老,但白石词并不仅仅是游士生涯的反映,更多的是家国之思,辛酸之泪。清代刘熙载云:“姜白石词幽韵冷香,令人挹之无尽。拟诸形容,在乐则琴,在花则梅也。”此句用于形容《扬州慢》,也颇为恰当。
    《扬州慢》写于南宋淳熙三年(1176年)冬至日,距金主完颜亮南侵已十五年。姜夔路过扬州,目睹了经战火蹂躏的扬州的萧条景象,抚今追昔,感慨不已,因作此曲,以寄托对扬州昔日繁华的怀念和对今日山河残破的哀思。词声悲凉,确有“黍离”之悲。
    扬州从来是个美丽的地方,“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在扬州”“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嘹唳塞鸿经楚泽,浅深红树见扬州”……这是何等美好的景致。
    《扬州慢》则给我们展示了另一个完全不同的扬州,“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入其城则四壁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多么凄凉的景色,多么萧瑟的氛围。这就是战后的扬州。
    这首词在艺术表现上的一个显著特点是情景交融,“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把扬州的凄凉描写得淋漓尽致。战事虽已过去多年,但扬州昔日的繁华早已消尽了,留下的只有这青青荠麦,废池乔木。草木含悲,可以想见扬州人的痛心。这句与杜甫的"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有异曲同工之妙。清人陈廷焯特别欣赏这段描写,他说“写兵燹后情景逼真。‘犹厌言兵’四字,包括无限伤乱语,他人累千百言,亦无此韵味”(《白雨斋词话》卷二) 。“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由所见转写所闻所感,气氛的渲染也愈加浓烈。日落黄昏,悠然而起的清角之声,打破了黄昏的沉寂,这是用音响来衬托寂静。"渐"字是有意放慢了节奏的,使人能更充分地咀嚼其中的愁苦滋味。“清角吹寒”四字,“寒”字下得很妙,寒意本来是天气给人的触觉感受,但作者不言天寒,而说“吹寒”,把角声的凄清与天气联系在一起,突出人为的感情色彩,似乎是角声把寒意散布在这座空城里,双耳所闻是清角悲吟,身体所感是寒气逼人,再联系双眼所见的“荠麦青青”与“废池乔木”,这一切交织在一起,就突出了“黍离”之悲。
    本词的另一特点是化用典故。词人多处化用杜牧的诗句:娉娉袅袅十三馀,豆蔻梢头二月初,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杜牧笔下的扬州无处不透着美,然而纵是“豆蔻词工”,亦难赋深情。原因何在?因为扬州已“繁华落尽成一梦”,荒败颓圮成了“空城”。作者化用杜牧诗句的意图也就明朗了:今昔对比,催人泪下,令人不由想起李白的"宫女如花满春殿,至今唯有鹧鸪飞。”
    虚实结合,也是本词的特点。词的下阙,采用了虚拟的手法。词人设想:杜牧如果重游扬州,面对今日的萧条,也会感到触目惊心。纵使他才华横溢,怕也“难赋深情”。“算而今重到须惊”的“算”字,“纵豆蔻词工”的“纵”字,“念桥边红药”的“念”字,都是虚拟和加强语气的字眼,特别是结束处的虚拟,更耐人寻味。冬至之日,本来不是红芍红花开的季节,但纵使冬去春回,来日红药花开,又有谁来欣赏它呢?花开依旧,人事已非,花开也只是徒增感伤而已。
    本词风格幽韵冷香,其动情处,令人不觉泪下。全词不呆滞,不厚腻,张炎云:“姜白石词清气盘空,如野云孤飞,去留无迹。”确有见的。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