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语文考试

作者:徐州高级中学 刘力铭|  时间:2005/4/10 20:35:56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785
  在中国有这么一句话经常被使用,那就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这句话也被广泛应用到了新课程标准中。原因是在其“评价建议”中有如下一些文字:“要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几方面进行评价。”本来嘛,新课程标准是语文教学的重要指导思想和依据,对它进行深入的研究并付诸实践是无可争议的事。可就有这么一些人,总喜欢将其视为考试的“指挥棒”。于是乎课程标准又变成了教学及考试大纲,于是乎便出现了要求一线教师将教案的“教学目标”一项片面地割裂为“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从而“指挥”教学的“新理念”。又于是,我便产生了困惑:在新课标“教学建议”中不是明明写着“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的综合”么?莫非到了考试的时候就要将其割裂开来?这看似是平常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可仔细想想就知道都是考试惹的祸。
  因网络教学大讨论而使我久闻其名的李镇西老师在《“指挥棒”转向以后――对〈语文课程标准〉的一种解读》一文中写到这样一段话:“如果在一线教师中随便做一个调查:‘请问语文素质教育的最大阻力是什么?’我估计答案多半是:‘现行语文考试方式和评价体系。’是呀,考什么就教什么,怎么考就怎么教,几乎成了基层广大语文教师无可奈何的选择。早就有人激愤地说过:‘如果考试不改,就不可能有真正的素质教育!’我认为,把语文素质教育的生命力仅仅寄托在考试改革上,有失偏颇,但这种期待是可以理解的,因为现行考试制度对语文教改的束缚之严重甚至是‘触目惊心’的!因此,一切有志于语文素质教育实践的真诚改革者,有理由呼唤语文考试方式和评价体系的改革。”我想,每个语文教师在看过这段文字之后都会赞同他的观点。但无论从历史还是基于现实的角度考虑,考试制度的改革都是自上而下的,绝非广大基层教师的无可奈何或反对可以改变得了的。既然这样,那么我们基层教师真的在考试的改革方面无计可施?不情愿又不得不以考试来“压迫”学生么?难道“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之语仍能在素质教育的今天成为不刊之论,甚至至理名言么?这值得我们深思。
  在平时与学生的交流和我的观察中,我发现一些学生喜欢看书却怕考语文,尤其怕阅读和写作。为了去除他们的考试恐惧症,我便到图书馆查阅了全校所有初中学生的图书借阅记录。结果占据借阅排行榜前20位的均是科幻、连环画、校园文学等富于幻想、浅显易懂、贴近学生青春期心理的图书,而在借阅排行榜前100位中,经典外国文学占到了15%,中国古典诗词曲类的图书占到了14%,中国古典文学占12%(四大名著仅有《三国演义》和《水浒传》)。虽然文学性质的图书借阅份额很高,但由于青春期心理、浮躁功利的社会读书氛围、网络和所谓“读图时代”的来临等因素的影响,学生的文学阅读,尤其是经典作品阅读受到了相当大的冲击。在力图改变这种现状的同时,我也思考,能不能改革一下语文考试的内容与形式,以适应现代学生的心理要求呢?有些学生热爱诗词的含蓄,有些喜欢小说的曲折;有些喜欢文字的留白,有些喜欢图画的直观;有些喜欢中国的,有些喜欢外国的;有些喜欢古典,有些喜欢现代……这些不都是语文么?而现在的一些语文考试,过分强调技术性操作,以至于一些题目用公式化的“语文解题思路”就能得分,这岂不是对人文和个性的最大忽视?所以我有时就忽发奇想,能否在语文试题中体现共性和个性的结合?比如,将试卷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共性化的必做题,以检测最基本的语文素养,而第二部分必做题依学生的兴趣和特长分为中国的或外国的、诗词的或文章的、古典的或现代的等等。喜欢小说的就做做小说卷,喜欢诗词的就做做诗词卷,喜欢中国古典文学的就做做中国古典文学卷,喜欢外国文学的就做做外国文学卷,喜欢读图的就让他读一读丰子恺先生的漫画,据此写篇作文,可以画画的干脆让他画一篇同题的漫画,这不也是语文么?这不也能提高语文能力么?这不也能培养人文精神么?生活处处有语文,再让语文考试也回归生活,不也挺好么?为何要弄得爱读书却怕考语文呢?如果正式考试这样做太麻烦,就让我们语文老师从平时就这样做,以此来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语文、快乐的学习语文。这不也殊途同归,达到新课标的总目标和学段目标么?而我们的语文考试,是不是还侧重于考语言,忘却了语文不仅仅是语言呢?总之,改改形式和内容,或许就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可喜的是,一些地方的语文考试改革了,加入了一些探究性的题目。比如2004年黄冈中考语文试题:
  阅读下面的三则材料,联系本文(《历练后的飞翔》),写出你探究的结果。
    材料一 母虎抚养幼虎有三个过程。开始,它出去捕食回来,把最嫩的肉用爪子撕成碎片,喂给幼虎吃。后来,它捕食回来,自己把肉吃掉,剩下的骨头扔给幼虎啃。再后来,它捕食回来,自己把肉吃掉,把骨头扔掉,幼虎要吃,它就大吼一声,不让它吃。过几天,幼虎饿得实在受不了,就离开母亲,自己找食吃,且不再回来。
 材料二 孟子曰:“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材料三 曾有这样的一幅漫画:父亲送儿子上大学,衣着时髦的儿子空着手,与别人谈笑风生,而父亲却肩扛手提,佝偻着身子帮儿子排队报名。漫画题为《如此爱心》。
  这使我们有了耳目一新之感。它考察了学生在诸多材料之间以联系的观点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关注自然、关注人类、关注生活、关注心灵。虽然题目的叙述稍有笼统之感,但不失为一道好题。
  可有些地方的探究性试题就值得商榷。比如某地语文试题中有这样一题,让学生写出月亮的几个别称。乍一看,不错。仔细推敲,你会发现这题越看越不像探究性题目。这月亮的别称出现在该年级语文书某单元后的《综合性学习》一栏,这样一考,岂不是向师生传达了《综合性学习》里的东西也要考的信息么?这样一来,又不知有多少老师要求学生背诵《综合性学习》中的知识了。我知道出题者的本意不会如此肤浅,他多是想告诉老师和同学们要关注研究性、综合性学习,切实落实新课标的精神。但这只有探究性形式而无探究性精神的试题和新课标精神是不是还有些距离呢。倘若将这道题目稍微改改,变成“请写出月亮的几个别称,并写出你在日常学习中对其来源的探究过程”,是不是会好些?月亮的别称好写,可探究过程不好编,即便编了出来,其来源若不脚踏实地地做探究性学习,怕也不见得记得牢靠,毕竟“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我想这就真的给各位老师和同学提了个醒了。
  刚刚考完期末考试,我监考英语的时候又生气了。气什么?一气全国重外语学习远远超过对母语汉语的学习,二气外语考听力,语文考试为何不考听力呢?是不是我们的学生听力很好?实际情况我们也都知道。我们的学生有相当一部分不知道如何聆听别人的讲话,听完一段材料之后不知道别人说的什么,或者不能理解别人的观点。这尤其体现在听外国人说话的时候。我曾经给初三的学生做了一次听力测试,听的是外国名人演讲录中的一段。结果是大多数学生听不明白。再想想平日里学习,外语占去了学生太多的时间,而语文却处在尴尬的位置。每想至此,我就会怀疑教育政策的制定者中是不是有歧视母语倾向的人,也会赌气地想有朝一日让外语成为选修,或者语文分数上涨到300分。此时,分数不是又成为母语学习的救命稻草了么?分数重要到了此种地步,担当起了拯救母语的重任,这可不是我想要看到的。
  啰里啰唆地说了很多,既是漫谈也就纵由思绪翻飞,可以无边无际。但语文考试之所考必有限。在这有限的试卷中,如何体现考生的语文素养,则是命题人应仔细揣摩的事。在出题之时,希望命题人不要只想题目,也分一些精力想想考生,想想考生的心灵,如能做好这一点,才真可谓以人为本了。也想呼吁社会,莫让分数承载太多的内涵。

文章评论

共有 1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

  • 学生Y 于08-08 16:28发表评论: 第1楼
  • 没想到会在若干年后看到老师的文章 很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