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戏曲的虚实相生之美》说课稿

作者:不详  时间:2011/4/19 18:25:52  来源:pangpang2 转发  人气:2609
  各位领导、老师们:
  你们好!
  今天我要进行说课的课题是《中国戏曲的虚实相生之美》。下面,我将从教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及教学过程、板书六个方面展开。
  一、教材分析
  《中国戏曲的虚实相生之美》选自职高语文第二册,第四单元的第二十课,本单元的单元主题是漫步艺术殿堂,旨在通过音乐、绘画,雕塑,建筑,戏曲等艺术形式,培养学生欣赏领略艺术世界神奇的魅力的能力,从而拥抱艺术,享受生活。
  本课是一篇论述中国戏曲美学特征的文艺学论文,中国戏曲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三大戏曲之一,它讲究舞台表演的虚拟性,有所谓“三五步行遍天下,六七人百万雄兵”的说法。作者在写作中,先是提出了“中国戏曲具有虚拟特征:这一总观点,然后分层次从演员的唱、念、做、打等方面展开论述。最后指出戏曲也存在不足,需要革新,全文层次清晰,重点突出,举例丰富,语言流畅
  二、教学目标及依据。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结合教材,本着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自主全面主动发展的原则,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①知识与能力目标:把握层次,理清全文思路,理解文章内容
  ②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扩展,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欣赏戏曲神奇魅力,拥抱艺术,享受生活
  三、重点与难点。
  本节教学重点是:理解虚和实之间的关系
  难点是:虚实是如何启发观众想象的,创造美的。
  学情分析
  职高一年级的学生,有自己独立的见解和朦胧的情感体验。但主动学习
  能力差,学习习惯差,需要教师充分调动他们的情绪,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所以本节课的
  四、教法学法与教学手段是:
  1、教学方法:我主要采用(知识迁移法、建立模型法、分组讨论法、、教师导学法、学生自学法)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这样既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分析和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2、学习方法
  古人主张:“授人鱼,不如授人以渔”,在全面推进课程改革的今天,课堂上不仅要传授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为他们今后继续教育或终身教育打下基础,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注意渗透学生学法指导,如:(自学法、实验探究法、知识迁移法、模型法、类比法、动手动脑)
  3、教学手段:运用多媒体、板书
  本文安排一课时完成,朗读课文、字词等预习放到早自习完成。
  五、教学程序设计
  为了完成本节的教学目标,整个教学过程我设置了五个环节:
  第一环节:(3分钟)
  l导入
  播放多媒体视频《中央电视台春晚戏曲联唱》节目,吸引学生关注,激发兴趣,(激发求知欲),“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求知欲同样是学生积极思维、探索知识的内在动力。
  第二环节:(20分钟)
  2新课学习:整体初读,感悟课文
  1.提出三个问题供在通读课文时思考。
  (1)本文主要阐述什么问题?
  (2)虚与实之间的关系可以作怎样的概括?
  (3)本文分几个层次来论述的?
  以上三个问题的设置,答案都在课文中,通过学生的阅读和查找概括,学生对文章内容有了清晰的了解,对文章的思路有了明确的认识,这是对文本把握的第一步,也是最基本的一步。
  3课文感悟:再读课文,信息筛选
  教师举出一些艺术上的实例,让学生在分别观看每个视频时,采用分组讨论的方式,何者为虚,何者为实。引导学生明确虚实相生,产生无限想象空间,这种想象空间就是美,深化主题
  播放视频:戏曲《梁祝-十八里相送》 《三岔口》《谁说女子不如男?》
  第三环节:知识迁移,拓展延伸(15分钟)
  出示多媒体名画3幅,引导学生进一步体味虚实相生的妙处,领略的魅力
  第四环节:课堂小结:(2分钟)
  为了体现课程改革的新理念——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我改变传统的教师总结学生被动听教学模式,为学生小结教师适时引导补充,这样,既强化了学生所学的知识,又培养了学生归纳和概括能力。
  第五环节:布置作业:(2分钟)
  (1)看越剧《梁祝》中“十八相送”的唱词,请同学们为演员设计一下舞台动作。
  (2)欣赏一段戏曲,记下它的戏曲名称、主要人物及故事情节,并写写自己发现了其中哪些体现着虚实相生之美
  第五环节:
  教学体会
  总之,本节课我是在培养学生各方面素质的前提下设计的。教学中采用(实验探究法、、知识迁移法、建立模型法、分组讨论法、问题讨论法、教师导学法、学生自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运用实验、电教媒体等教学手段,把学生探索知识、培养学生兴趣和能力、渗透学生学习方法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目的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六、板书设计: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