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愈论“学”

作者:语文组 干方田|  时间:2005/4/14 12:19:27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1597
 
    韩愈(公元768-824年)字退之,河南南阳(今河南盂县)人,祖籍昌黎,人称昌黎先生,著作有《韩昌黎集》。他不仅是“唐宋八大家”之首,唐朝“古文运动”的领袖,著名的思想家,也是唐代著名的教育家。作为教育家,韩愈对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提出了自己非常有见解的观点。今天,我们就借助韩愈的《进学解》,给同学们介绍一点韩愈关于“学”的认识。
    首先,韩愈认为,学习要想进步,必须要勤勉。韩愈在《进学解》中说:“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意思是说,学业的精进在于勤奋刻苦,学业的荒废在于嬉戏游乐;为人行事的成功在于深思熟虑,而败毁在于因循苟且。他说的“勤”,主要是指口勤(多吟诵),手勤(多翻阅),脑勤(多思考、多体会),坚持不懈地学习。他说:“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手不停披百家之编”,“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不绝口地吟诵百家六经文章,不停手地翻阅诸子百家的篇籍,燃上灯来接续日光,勤奋以学,长年不懈。这是他对前人治学经验的总结,也是他自已多年治学和教学的宝贵经验的结晶。
    其次,韩愈认为,学习要做到在博的基础上求精。韩愈在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一方面要“贪多务得,细大不捐”,“俱收并吉,待用无遗”即要“博”;另一方面,韩愈又要求精约,提出“提其要”、“钩其玄”。这就是说,学习时要学会提出纲要,把握住要点,探索其精微之处,融会贯通,领会其精神实质。
    最后,韩愈还认为,要把学习与独创结合起来。他认为“师古圣贤人”,要“师其意不师其辞”。以古人为师,不必拘泥于章句文辞,而是要学习古人文章中的思想、方法。如果只会背诵、模仿“古圣贤人”的陈词滥调,那么到头来只不过是一个“剽贼”罢了。所谓“降而不能乃剽贼”。他赞成吸取前人的优秀成果,又反对沿袭剽窃,主张把学习与独创结合起来。他不赞成“踵常途之促促,窥陈编以盗窃”,那种谨小慎微地追随世俗,没有创见地抄袭窃取一些陈旧书籍,是没有出息的。他赞成要有自己的真知灼见,“抒意立言,自成一家新语”,并且能“闳其中而肆其外”,学问博大精深,形式丰富多彩,风格雄浑豪放。他鼓励创造性人才,“能者非他,能自树立,不因循者是也”。韩愈在文学上的高深造诣,能够造语生新,独具风格,自成一家,就在于他能很好地把学习与独创结合起来。
    韩愈提出的“业精于勤”,“提要钩去”,“含英咀华”,“由统要中”,“师素不师辞”以及“闳中肆外”等学习方法,都是他一生刻苦学习的经验总结,同时也非常符合学习的规律。扬弃他的“崇儒卫道”的精神,实在都可以作为我们学习的参考。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