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州快哉亭记》教学设计探究

作者:不详  时间:2011/7/10 15:56:39  来源:李里1992转发  人气:2184
  教学目标:
  1. 分析本“记”中的情理之“快”,体悟山水“记”体散文“寄情山水,言志载道”的特色。
  2. 比照品读并探讨“记”体散文中的个性特征。
  3. 体味山水游记散文融情、景、事、理与一体的写法。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国古代散文发展到唐宋,可以说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期,名家辈出,佳作如林,其特点之一就是“体多独创”。首先表现在对各种表现手法的综合运用富于开拓性,许多唐宋古文大家通过自己长期大胆的创作实践对各种体裁(记、序、论、书等)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义法”(写作手法),对后世散文的影响很大。其次表现在个人风格自成体貌,彼此并不依傍凭借。今天,我们在学习写作现代散文时仍可以从中得到借鉴。
  比如:在写作目的上,唐宋散文大家都认为文章应“有补于世”(王安石),学者不应“弃百事不关心”(欧阳修),为文艺而文艺。力主“文以载道”(韩愈)“文以明道”(柳宗元)和“适用”,苏轼就公开表明他与苏辙“为文至多,而未尝敢有作文之意”。
  这也就是我们今天所提倡的:要写出“言之有物”,有现实针对性的文章来。
  二、归纳总结“记”体山水散文的共性特征。
  他们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即使是寻常的写景记游,也往往含有“功利”的目的。
  我们学过许多优秀的“记”体散文,基本上都不是以纯粹的叙事、写景为作文目的的。大多是“寄情山水”,来“言志载道”的。
  问:请大家结合学过的“记” 体散文举例说说它们分别记了什么游?写了什么景?言了什么“志”?或明了什么理?
  三、研读《黄州快哉亭记》第三段,分析情理之“快”的主旨,进一步体悟山水游记体散文“寄情山水,言志载道”的特色。
  上一节课,我们已经围绕着文章的文眼(中心词)“快哉”通过品读关键语句的方法,初步了解了作者苏辙到底为什么如此“快哉”?(联系上下文语境分析这些语句表达的主要思想感情及其在行文中的作用,学会将这些关键语句整合起来理解文章的整体命意即写作主旨。)
  问:作者的“快哉”有哪几个方面的原因?
  文眼: 快哉
  答:西望……此其所以为快哉者也
  —— 建亭览观江流胜景 —— 苏轼 睹“景”之快哉
  至于……亦足以称快世俗
  —— 古人流风足以怀想 —— 世俗 怀“古”之快哉
  将蓬户瓮牖,无所不快
  —— 张君自放山水之间 —— 怀民 示“人”之快哉
  按照上面总结的“记”体山水散文的特点,文章不会仅仅停留在描写快哉之景和人的快哉之感上,从哲学上说,人们的感性体会总会上升到理性思考,《快哉亭记》也不例外。苏辙在第3段里继续进行了他关于“快哉”的思考。
  问:面对同样的美景,为什么被贬的张怀民和苏轼能“蓬户瓮牖,无所不快”?而许多“骚人思士”却“悲伤憔悴而不能胜”呢?决定人生快与不快的关键因素是什么?
  结:同学们的结论和苏辙的不谋而合,大家在第3段中画出作者的结论,然后齐读出来。
  问:用直译的方法翻译这段话。(落实:其中 适)
  结: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将何适而非快!
  —— 士自得不以物伤性 —— 苏辙 思“理”之快哉
  (山水游记中的议论往往起到画龙点睛,揭示主题或深化主题的作用,也可用来抒发感情。)
  问:在得出结论前作者先引用了宋玉关于“快哉”的典故,想说明什么问题?对表达“快哉”的主题思想和文章结构有何作用?
  先研读典故:   朗读    词句释疑
  四、比照品读并探讨:两篇“记”体散文又分别有怎样的个性特征?
  问:对比《小石城山记》和《黄州快哉亭记》的主旨,紧扣文本谈谈两人在被贬谪的相同境遇下,
  对待山水有什么不同的态度?
  五、如前所析,山水亭台“记”体散文皆有“法度”可寻,常常“融情、景、事、理与一体”。
  我们当于此等处加意揣摩,以求尽得为文之法。
  1. 阅读下面的“记”,理清全文的思路,说说文章是怎样扣着“广雅文化长廊”来写景、叙事、议论和抒情的。
  2. 展示学生学习山水游记散文写法的习作。并请同学评析。(略)   
  六、课后探究作业:
  苏轼在山东密州任上写过一篇《超然台记》,所记“超然台”之名是由他的弟弟子由所题;元丰六年,苏辙写了《黄州快哉亭记》,所记“快哉亭”之名却是由他的兄长子瞻所题。“超然”和“快哉”都含有“自乐其乐”的意味,“超然则乐”“坦然则快”,苏氏兄弟俩借此描述了自己的人生情景,阐释了自己对人生的看法,使得两记成为亭台杂记中著名的“兄弟篇”而流传后世。
  请同学们课后品读这篇散文,看看它们在内容和写法上有哪些共同特征以及个性特色。
  附:板书 
  《黄州快哉亭记》拓展练习
  山水亭台“记”体散文皆有“法度”可寻,常常“融情、景、事、理与一体”。
  阅读下面的“记”,理清全文的思路,说说文章是怎样扣着“广雅文化长廊”来写景、叙事、议论和抒情的。
  山水亭台“记”体散文皆有“法度”可寻,常常“融情、景、事、理与一体”。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