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一菲谈读书
作者:董一菲| 时间:2011/7/15 9:10:38 来源:yuan8533转发 人气:2089
我讲的题目是《读书》,听众有专家、教师及各行各业的人士,其中主要是中小学生,这个讲稿是我徒弟史世锋根据录音整理的,在这里向他致谢。
读书
一位教育家:“一个人的阅读史就是一个人精神的成长史。”这句话充满哲理,一个人的精神成长,是多么神圣、多么微妙、多么复杂、多么精彩的一种精神活动,一种灵魂的成长,但它来自于什么?来自于读书。我们应该对阅读心存尊敬。人类最美的姿态其实是读书的姿态。
世界各国的读书情况怎么样呢?我们知道世界读书日的主题是一句发人深省的话——“今天,你读书了吗?”这是一种亲切的问候,更是一种深沉的鞭策。我们可以一同来看世界各国对读书的态度,有人说美国人没有文化,还有人说美国的年轻人连美国的地图都不清楚,其实不然,美国的各界总统上任的第一件事就是倡导“读书,读书,在读书”,也包括现任总统奥巴马。众所周知,法国以浪漫著称,巴黎是浪漫之都,法国人就是浪漫的代名词,那么法国是不是除了卢浮宫之外,就是没有书香气了呢? 当然不是。记得法国的一位文化部长曾经浪漫的说:“我们这些年轻人读书,不仅要读出一个作家的风格,熟知一个作家的各类作品,而且要闻出书中的味道。”这是一种法国式的表述,这个表达既浪漫又激动人心。俄罗斯民族是一个伟大的民族,他们生活在高纬度地区。我比较喜欢作家迟子建,在我的博客里给孩子寒假推荐的书就是迟子建获得茅盾文学奖的小说《额尔古纳河的右岸》,迟子建是黑土地的作家,生活在中国的最北端的一个小村庄,作为漠河北极村成长的孩子,他对俄罗斯的文化阐释的非常到位,他说:“这个民族因为有广袤的土地,有严寒的气候,造就了这个民族艰难的跋涉,于是这个民族”。的文学便有了别样的色彩。”比如肖洛霍夫的《静静的顿河》,这篇小说体现了自然之美,顿河两岸独特的风光,哥萨特骑兵的那种剽悍、勇敢。这个民族是个伟大的民族,是超越苦难的民族,这个民族也是一个爱读书的民族。我没有到过俄罗斯,但是“秀才不出门,全知天下闻”,我读了一些书,发现这个民族是全世界迄今为止最爱读书的民族,俄罗斯目前的经济文化并不发达,但他们是最富有的民族。因为他们爱读书,在冰岛就更可爱了,冰岛的女孩子出嫁,最高贵的嫁妆就是书。在今天,中国的孩子们已经没有了自由读书的时间,因为过多时间的读书都是一种功利性的读书。有这样一个因果链条,这个链条是一个畸形的因果链条:读书是为了的高分,得高分是为了考上好大学,考上好大学是为了有一份好工作,有一份好工作是为了有一个好的生存条件。这本身无可非议,但是这并不是读书的全部目的。正因如此,中国目前少有大家,钱学森临终前,对温家宝总理说了一句暮鼓晨钟的话,他说“我们这么一个国家,一个有13亿人口的国家,太缺少大家了”,在各种领域都缺少大家,缺少大家有很多原因,有教育的体制,读书的目的等。如果有一天,我们都可以自由的读书,有自由的精神空间,独立的思考空间,恐怕我们这个民族腾飞的速度会更快。
一、为什么要读书?
“今天,你读书了吗?”我希望大家把这个亲切的问候语作为自己的座右铭。读书是一种习惯,而不是那你有时间才去读书,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是挤出来的,今天你不读书,就意味着你这一生不会有时间读书。当代著名哲学家周国平曾说:“只有成为读者,才可能成为学者。”那么为什要读书呢?这里我简单的例举了几点,它肯定是不全面的,它们之间也会有交叉,例举出来,只是为了给大家提供思考的角度。
第一读书可以增加知识和开阔眼界。方才说“秀才不出门,全知天下闻”,秀才怎么知道“天下闻”?因为读书。举个例子,浙江有一个县级城市绍兴,我们未必亲自去过,但是爱读书的人就会知道,绍兴有大禹陵,大禹陵需要跪拜和祭奠的,那是中国民族的人文祖先;如果你喜欢读书,你还会知道,这里有明末大画家徐渭的故居,徐渭的画作之中表达了一种明末遗老对汉民族文化热烈的爱,他画的“螃蟹要横行”中有对清统治者的抵制,他画的“葡萄藤”有愤怒,因为有他的爱憎,这就是徐渭。我们还可以想起很多,这里有咸亨酒店,有孔乙己;这里有鉴湖女侠秋瑾的故居;这里有沈园,陆游和唐琬在这里相遇,于是便有了“红酥手,黄藤酒,满城春色宫墙柳”……这就是绍兴,因为读书,当我们翻阅地图时,绍兴给我们留下的记忆还很多。
第二读书可以增加智慧和勇气。越是大的学问家,越是学养深厚的人,他的智慧也就越是高。这让我想起了北宋的苏东坡,在他四十七岁时,因为莫名其妙的乌台诗案,他就被贬到了黄州,做团练副使,同学们知道这显然是一个虚职,一个四十七岁的人能做什么呢?苏东坡在这里用很短的时间,完成了自己的精神突围。人生不如意十八九,面对人生的苦难和坎坷,什么样的人最有智慧?读书人。从这个意义上说,苏东坡是一个天生乐观的人,在林语堂的《苏东坡传记》中这样写到“苏东坡是中国古代少有的快乐天才”,苏东坡为什么快乐?那是因为他在黄州这个生命的驿站,打点了自己的精神,很快完成了精神的突围。原因在于他的三样法宝:儒学、道学、佛学,正是这样的三大精神支柱,“三足鼎立”支撑了苏东坡的,于是他会说“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他会说“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于是乐观的苏轼,会写他的《自题小像》,一个敢于对自己幽默的人是大智慧的人,一个敢于对自己幽默的人也自然乐观的人,“试问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问我一生的功业是什么?那就是被贬黄州,然后向南,再向南,一路贬去。
第三读书可以增加人生的乐趣。生活中,我们常说这是一个有趣的人,这是一个无趣的人,有趣的人懂得“风花雪月”的美,懂得什么时候欣赏花朵,懂得什么时候欣赏漫天的飞雪,“清风明月”对有趣的人而言,那是意趣盎然的,对一个粗糙、干枯的心灵来说,自然是无趣的。我个人觉得在现在作家当中,最有趣的当属王小波,有一种说法,“男大学生生读王小波,女大学生读周国平”,我认为这应当是一种互文的说法,男女大学生不读王小波,不读周国平,人的文化结构就有所缺失。王小波是一个十分有趣的人,读读他的《红拂夜奔》吧,乐在其中。读书吧,它可以丰盈你的人生,让我们的生活不同于别人。我们常说生命的长度我们不能把握,因为就算长,也是有限的,而生命的厚度可以无限, 它来自于什么?来自于读书。
第四读书可使你拥有人生的底气。人生的底气是什么?在这里我们把它解释为人生的境界,哲学家冯友兰曾将人生的境界分为四种,最大的境界是宇宙的境界,这里宇宙的境界是个什么样的概念?它是空间的概念,又是时间的概念。在空间的概念上我们可以说它是无尽的,在时间的概念上我们可以说它是无涯的。我看过一篇评论,说在唐代的诗人当中最具有宇宙境界的诗人是诗仙李白,他的《将进酒》的开篇,相信同学们都熟悉,“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这里“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是一个寥廓的空间概念,“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就是一个时间概念,当我们心中同时有了时间、空间的坐标轴,且都是无限的,这时,我们就拥有的大的人生境界,我们称之为宇宙的境界,至上的境界,无穷的境界。这种境界从何而来?读书。
第五读书可以使你认识你自己。希腊神话中的太阳神——阿波罗,他的神庙的门楣上刻着一个人类的座右铭:人们啊,认识你自己。人们最难认识的不是别人,而是我们自己。所以文学要完成的认识人类这么一个目的,哲学也是同向的,直指人的心灵,直指人的价值。这就是人们要认识自己,人类要认识自己,只有认识自己,才能发现自己,才能成为一个最好的自己。我们活着的目的是什么?知道自己是谁,最大限度的发展自己,这是我们人生一个终极目标吧。读书可以帮助我们认识自己,人类认识自己有多大的力量,这让我想起了希腊神话中的俄狄浦斯王,大家都熟悉的一个故事,他来到特拜城,特拜城里正在闹妖怪,这个妖怪出了一个谜语,没有人能猜到它的谜底。谜语是一个动物它早晨用四条腿走路,中午用两条腿走路,晚上用三条腿走路。这个谜底就是“人”,俄狄浦斯当时就猜到了,之后的故事更有趣,这个怪物羞愧难当,跳到悬崖之下,轰然死去。一个谜语,猜到了,怪物就要死,还如此惨烈,这个希腊神话告诉我们一个什么样的道理,当人们认识到自己的时候,这个力量是最强大的力量。当我们认识到自己的时候,我们就是上帝了。于是哲学家尼采宣布“上帝死了”,当我们会心于“上帝死了”的时候,人就成为大写的人。关于读书使人精神成长,刚才我们也谈到了“一个人的阅读史就是一个人精神的成长史”,在此,我就不赘述了。
二、怎样读书
下面我们谈一谈怎样读书。读书的方式大致有两种:一个就是“精”,牛嚼式;一个就是“博”,鲸吞式。读书要做到牛嚼和鲸吞的结合。光牛嚼是远远不够的,人生短暂,一本书读上几年,几本书就是一生啊,古人读书很苦“皓首穷经”“青灯黄卷”,如果这样,书其实可以不读了,这样就把书读死了,读死书,不如不读。第二个问题一定要泛读,要广博,这种方式就是鲸吞,如鲸鱼一次吞吐几吨水,鱼虾俱进,不分类,不筛选。鲸吞的方式就是强调我们的泛读。其实古人也谈过,这是一种“我注六经”的方式,“六经”就是大家熟悉的《诗》《书》《礼》《乐》《易》《春秋》,我注六经,就是将书读厚,一定要读厚,反复加注释,加体会,加生命体验,这就是牛嚼的方式,反之,就是“六经注我”的方式,什么叫“六经注我”?这是非常自主的读书,构建自己的读书家园,然后选取对自己有利的东西。我们不用“皓首穷经”,而将书读薄,融入自己的生命当中,融入到自己的知识体系当中,所以说这两种方式需要结合。古人读书讲求四到:眼到、口到、心到、手到。胡适先生非常推崇四到,同学们知道胡适一生获得过多少个博士头衔?三十五个,当然很多是荣誉性质,他就特别好读书,读书讲求四到。眼到,自然不用说了。口到,中国文化传统应该说是“诗书”文化,中国文学史是一部不折不扣的诗史,从《诗经》《楚辞》开始,正宗的文学就是诗,词都不行,词叫“诗余”,其实口到于中国文化,和汉字魅力有关系,因为汉字是一个表意系统的文字,汉字是单音节的文字,单音节的文字有音韵的美感。汉字之美,美到什么程度? 仓颉造字“天雨粟,夜鬼哭”,六个字有多么美丽,多么神秘,这也是我们民族的审美,这也是我们农耕文明最朴素美的表现。中国的诗书是用来诵的,是用来吟的,所以《诗经》是“弦诗三百”“舞诗三百”“诵诗三百”,这些都跟读书“口到”有关系。另一个是心到,心到十分重要,读书要有数量的问题,更要有质量的问题,读书要有一种自由精神,有一种批判精神。批判精神和自由精神来自什么?来自于心灵。“尽信书不如无书”,读一本书我们要有批判精神,要去粗取精,为我所用。鲁迅被称为中华民族的“民族魂”,在他去世的时候,郁达夫愤懑的说:“没有产生伟大人物的民族是一个悲哀的民族,产生一个伟大人物,却不知爱护的民族是可怜的生物群落。”我们可以感到这种悲愤的力量,我们这个民族少有深刻反思力的大家,鲁迅是一个,但他没有得到充分的认可和保护。德意志民族为什么伟大?因为那片热土上,产生了无数哲学家,这片热土因有了无数哲学家对这个民族的有力反思,才会有清洁精神,一种有力批判的反思精神。读书不可“掉书袋”,要融入我们最庄严的思考、最凝重的思考、最崇高的思考,这一切来自我们独特的心灵,是经过我们心灵的过滤和淘洗。
我们生活在中华的盛世,盛世修史,我们每一个人都读了大量的文化史书,我们有没有自己独特的思考,鲁迅先生有,他读五千年的文化,读出了两个字:“吃人”。这个表述是偏激的,但是不偏激,无以深刻,为此他在《狂人日记》中说“救救孩子们!” “救救孩子们!”这个口号,从五四时代响起,穿越了百年的中华风云,至今回荡在我们心中。我作为一名老师,也以此为自己的座右铭,只有敬畏,不敢怠慢。鲁迅作为我们民族忧思的人,他的《自题小像》“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暗故园,寄意寒星全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这是一个赤子的情怀。人仅有情感是不够的,还需要思想,需要力量。思想力量来自于什么?来自于反思性的批判阅读。“手到”指的是摘抄,指的是点评,指的是写评论,写文章,通俗而言“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大家都是讲求著作等身的,当然也不是所有的大家都是著作等身。比如《飘》的作者,凭一部《飘》横绝美国文学百代风华,一部足矣。我指的是多产的作家,讲求著作等身。只要你养成了好的习惯,你的前途就不可限量,你们的未来是那么漫长,你们的未来是那么灿烂!虽不一定能做一个著作等身的作家,可以让我们从今天开始做一个摘抄本等身的“学者”,或者说做一个摘抄本等身的“读者”,今天的读者就是明天的学者。余秋雨如果没有十年的读书,就不会成就今天的余秋雨。文革十年,当他人都在喧闹时,他回到家乡余姚,读书,甚至到天一阁去借书,这样一读就是十年,历经十年的艰难困苦,余秋雨以一部《文化苦旅》横空出世,唤醒了整个民族的散文,他将哲学、美学、历史当然包括自己的思考溶于一炉,成就了余秋雨式的散文。这样例子不胜枚举,这就是怎么读书。
读书应该读出什么?我们首先要读出情感来,其次要读出美来,再次要读出理来,最后要读出趣来,这四点是并列的,并无主次之序。所谓读出情感,我想在这里列举一个同学们都感兴趣的作家——金庸,金庸作为武侠小说的大家,这里我们要知道武侠小说与武打小说是有区别的,孔庆东作为研究武侠小说的知名教授,他说“武侠与武打是有区别的,因为侠是一种精神”,我们民族自古就有侠的精神,从墨子开始就有,墨子被称为中国文化的第一个侠客,他一身夜行衣,长得也很“墨”,故称墨子,墨子应该是侠的思想源头。司马迁也被称为侠之大者,他写过《游侠列传》,他干脆就被称为“司马大侠”,金庸也被称为“金庸大侠”。千古文人侠客梦,那一个文人心中没有一把剑呢。当一个文人价值没有实现时,我们称之为“书剑飘零”。这里我想起了屈原,“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的屈原,他为什么戴着高高的帽子,佩着长长的宝剑,因为他想要脱离世俗大地,来到精神的天空,那高高的帽子与白云蓝天接壤,长长的宝剑,则可以代表他侠客的梦想。还是回到金庸,金庸的小说用对联怎么说,“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我们先说说他有关爱情之作,《笑傲江湖》中的任盈盈和令狐冲的爱情,是一种什么样的爱情?你可以找无数词语加以概括和描述。再说杨过和小龙女,《神雕侠侣》中的情侣,这是天聋地哑的爱情,天聋地哑的爱情又是什么样的爱情?杨过独臂,小龙女整天在古墓中,睡在古墓中的一根绳子上,这个爱情非常飘忽,非常美好。还有郭靖与黄蓉的爱情,见于《射雕英雄传》,憨憨的郭靖,刁钻、顽皮、八面玲珑的黄蓉,她做一道菜能叫“君子好逑”,这样的女孩,这样的男孩,是天地间最理想的绝配。因为我们读了书,我们对于情感,对于“花之月”“雪之夕”,就有了读后的深刻认识与感悟
。第二个问题就是关于美的问题,最近我读了一本书,这本书的名字叫《小说二十四美》,实际这里“小说二十四美”是一种仿制的说法,最早见于司空图的《诗的二十四品》,一千个读者眼里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千个读者心中会有一千个安娜卡列尼娜,这是一定的。那么小说都有什么样的美?雄浑之美,“大江东去”那种感觉,入俗之美,俗事美丽,俗事温馨,我们表达世俗的温暖,那是一种美丽,还有健举之美,小说的结尾言有尽意无穷,我举一个散文的结尾,如大家熟悉的《岳阳楼记》的结尾“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叙写洞庭之美,全在此一句啊!还有起伏之美、犷悍之美、复合之美、流动之美 、荡逸之美、委婉之美、神肖之美、不隔之美、洗练之美、悲怆之美、氤氲之美、蕴藉之美、怪异之美、谐谑之美、真切之美、映衬之美、辐射之美、朴素之美、缜密之美、逶迤之美、超拔之美,这里我就不逐一解释了,大家可以借阅这本书来读读。
读书还要读出理趣来,我这里有几部名著当中的一些话,大家看看当中蕴含的哲理。比如盲诗人荷马在《荷马史诗》中说“神要是公然去跟人作对,那任何人都难以对付的。”这里他强调了神性的伟大,同学们会认为这是迷信了,其实不然,每个人身上都有神性、人性和兽性,当你的神性大于韧性和兽性,你就是战无不胜的。再如《哈姆雷特》中说“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人的一生都在做这么一道题,每个人来到人世间的必做题,就是解决生存还是毁灭的问题。《简•爱》里的一段话“你以为我贫穷、相貌平平,就没有感情吗?我向你发誓,如果上帝赋予我美貌和财富,我会让你无法离开我,就像我现在无法离开你一样。虽然上帝没有这么做,可我们在精神上依然是平等的。”这是非常著名的一段台词,简爱没有骄人的美貌,没有傲人的财富,简爱拥有人的尊严,于是简爱永远是简爱,吸引着无数女子——世界各地的不同民族、不同肤色、不同时代的女子自强自尊,可以说是探索不息。还有《安娜•卡列尼娜》“幸福的家庭是相同的,不幸的家庭各有个的不同。”这是列夫•托尔斯泰在这部小说中最为精彩的一笔。再如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喧嚣与骚动》其中的一句“钟声又鸣响了……一声又一声,静谧而安详,即使在女人做新娘的那个好月份里,钟声也总带有秋天的味道。”不同的乐器表达不同的情感,所以在边塞诗当中,王昌龄会说“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琵琶唱响、弹奏的是异域情调,是西北风光,是那一片瀚海阑干。听到钟声,可以感到人生的苍凉,人生秋的味道。海明威代表“硬汉文学”,关于他的一部最有名的传记叫《从男人到男子汉》,文坛上堪称“男子汉”的作家有两位,都是美国的,一位是海明威,一位是杰克伦敦。海明威在《老人与海》中有一句非常有名的话“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被打败的,你尽可以把他消灭,可就是打不败他。”人生没有失败,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劳伦斯在《儿子与情人》中说“爱情应该给人一种自由感,而不是囚禁感。”爱情的真谛就是给人以自由。雪莱的“如果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我们都耳熟能详了。还有《安徒生童话》“只要你是天鹅蛋就是生在养鸡场也没什么关系。”当我们处在人生的谷底的时候,让我们以此为座右铭吧,只要坚信我们是天鹅蛋,一切都没有关系,就像是耶稣,即使是出生在马圈,他一样是圣人。再比如米兰昆德拉在《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中这样说“我们经历着生活中突然降临的一切,毫无防备,就像演员进入初排。如果生活中的第一次彩排便是生活的本身,那生活有什么价值呢?”告诉我们人生的每一种经历就像初排那么宝贵。还有《荆棘鸟》一个非常凄美的爱情故事,“有一个传说,说的是有那么一只鸟儿,它一生只唱一次,那歌声比世上一切圣灵的歌声都更加优美动听。”荆棘鸟当荆棘穿破了它的胸膛,它的歌声才那么灿烂,为什么这么灿烂?是因为它融入了生命的热血!比如说卢梭的《忏悔录》“我在女人跟前经常失败,就是因为我太爱她们了。”为什么会失败,因为有爱。为什么有了爱会失败?因为爱情使人的智商变成了零,用零智商去解决问题是不可以的。在希腊神话中,智慧女神雅典娜是处女神,一生不谈恋爱,一生不结婚,于是智商很高。在座的中小学的同学,用零智商去学习不可以,用零智商去中考、高考更不可以。《源氏物语》有这样一句话“艳阳高升,原野上的朝露很快便了无痕迹。源氏痛感人生如梦,像朝露一般,愈加万念俱灰。”日本文化是一种物哀的文化,是一种唯美的文化,当源氏看到朝露,看到如此丰美的大地,他感叹到年华易逝,这是日本的文化,也是东方的文化,不同于西方。杰克•伦敦在《马丁•伊登》中说“一个人只要有意志力,就能超越他的环境。”怎么样才能超拔?要靠意志力。《牛虻》的开篇“不管我活着,还是我死去,我都是一只牛虻,快乐地飞来飞去。”这里有一种哀伤,更有一种乐观。还有很多,这里我就不再说了。读书要读出美,读出理,还要读出趣。
说到理,我再补充一点希腊神话。中国文学史、美学史的大家,如近代美学史的双峰宗白华和朱光潜等,他们大都是留学的人,都是学贯中西的大家。现在国学热,孔子学院遍及世界,是东风西渐,但东风西渐的时候,我们也不要忘记学习西方文化经典,西方文化的源头在希腊神话,希腊神话和《圣经》是西方文化的两大支柱。在希腊神话中,有许多的寓意非常美好,我们在这里一同重温一下。在中华语文网我的博客里,有一篇推荐文章《今夜的天空很希腊》,同学们可以看看。希腊神话中有许多深刻的道理,比如小爱神和财神,他们都是瞎子,都是盲人,你说爱神、财神为什么要“盲目”?它苦心告诉我们一个道理:爱情是盲目的,情感是盲目的,而财富也不是根据一个人德行和能力分配的,一个人不是因为你很有德行,很有才学,你就会有更多的财富。再比如说希腊神话中关于水仙花由来的一种说法,水仙花是一个自恋的少年,他叫纳西索思,他特别自恋,他一辈子没有爱过别人,谁都不爱,就是爱自己,在那个时代,没有镜子,他无法照见自己,有一天来到河边,在清澈的水中照见自己的容貌,他觉得自己非常爱水中这个少年的容貌,于是他就拥抱了那个水中的自己,拥抱的结果是就坠入水中死去,变成水仙花。“水仙花”的故事告诉我们,人是不能自恋的,自恋就要毁灭。更有趣的爱上纳西索思的是谁?她叫艾柯,艾柯是回声女神,就是说她这一辈子不能说自己的话,只能重复别人的话,而纳西索思又谁都不爱,只会对她说“你怎么这么讨厌”,而艾柯就只能无奈地同样重复,这个爱情说明什么,人世间是不是也会存在这种情况。
再比如玫瑰花的由来,也是希腊神话中说大爱神阿芙洛狄忒,维纳斯,是她罗马神话中的名字,有一天阿芙洛狄忒抱着小爱神——厄洛斯(丘比特是他在罗马神话中的名字),一不小心被小爱神的金箭划伤了自己的玉臂,按照爱神定律,自己就会无可救药的爱上第一眼看到的人,她第一眼看到是谁?美少年阿都尼斯,于是便无可救药的爱上了阿都尼斯,其结果美少年阿都尼斯变得越发愚蠢,他认为他是天下最了不起的人,因为他得到了爱神之爱,他变得狂妄至极,有一天,大爱神坐着白天鹅离开了他,而阿都尼斯特别狂妄,结果死在野猪獠牙之下,于是他变成一朵玫瑰花。玫瑰花是爱情之花,在希腊神话中寓意着那一片伤,没有伤口的血流,血沃大地,就不会开出这样一种花,这种只为爱而凋零的花。希腊神话中还有皮革玛丽翁效应,皮革玛丽翁是一位雕塑家,他为雕刻一个女子,倾注了全部的爱,全部的情,这份痴爱的结果是雕像中的女子变成了人间的女子,这位女子嫁给了雕塑家皮革玛丽翁,这个故事的道理是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我常说顽石点头,这哪里是点头,分明是付出了同样的痴情与爱恋,这就是希腊神话的美丽而飘渺。余光中曾以“今夜的天空很希腊”,进行浪漫的表述。
三、读什么书
要读什么书?要读经典,读东西方经典。
一个人一生能读多少本书?假设一个人能活99岁,从6岁起开始读书,而且一生中每天都要用2小时读书,一个小时的阅读量2万字,一生能读4526本(每本照30万字计算)。而每年的出书量是60—70万册。人生有限,读什么书?面对浩如烟海、形形色色的书籍,我们如何选择这是一个问题。
今天,董老师给大同学们列了一些书目。比如说萧红的《呼兰河传》,据说在现代文学史上排名第九位,因为她是东北的女作家,散文诗一样的小说。还有王小波的《我的精神家园》,王小波特别有趣,特别有智慧,王小波就念道初一,辍学了就到云南插队,他带了一本奥维德写的《变形记》,读了几十遍,把书的很厚。他把云南又圆又大的月亮当作护眼灯了,在月下读书,希望你们去读一读。还要读读罗素,我发现很多中国的现代文学史的杰出人物,都是罗素的崇拜者,比如《再别康桥》的作者徐志摩,所以罗素的《西方哲学史》要读。再比如契诃夫的《契诃夫短篇小说选》,在三大短篇小说巨匠中,契诃夫的短篇小说耐人寻味。屠格涅夫《猎人笔记》让我们了解俄罗斯那片辽阔、丰美的土地,俄罗斯那片土地壮阔,那片土地崇高,那片土地苦难。还有肖洛霍夫《静静的顿河》,我在博客里推荐了这本书。还有叶嘉莹《迦陵谈诗词》,叶嘉莹的书很多,在暑假时我系统的读了,同学们可以选其中的一本读一读。路遥《平凡的世界》获茅盾文学奖,同学们知道茅盾文学奖评到第几届了么?第七届。中国当代文学最高奖项。路遥的《平凡世界》是一部青年人的奋斗史,读了让人振奋,虽然讲的是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事,对当今的孩子仍然有启迪,有教育意义。林语堂《苏东坡传》只有一颗伟大的心灵才能读懂另一个伟大的心灵,苏东坡不是谁都能读懂的,林语堂懂得,请你看看林语堂眼中、心中的苏东坡。李泽厚《美的历程》是当代美学最通俗易懂,最绚烂多彩的作品。周国平《周国平散文》、泰戈尔《泰戈尔诗选》,《泰戈尔诗选》主要可以读《飞鸟集》,要读郑振铎的译本。《世说新语》特别有趣,龙应台是哪的人?台湾的,说中国人更对,台湾属于中国。作为一个有思想的女性作家,她同样接受了欧风美雨的洗礼,中西文化贯通后形成了她深厚的学养。《围城》、《简爱》、《茨威格小说选》、金庸《笑傲江湖》,余华的《活着》让你体味到生的艰难,平庸的人庸常的生活怎么能超拔出温暖。
附书目:
萧红《呼兰河传》
王小波《我的精神家园》
罗素《西方哲学史》上、下
契诃夫《契诃夫短篇小说选》
屠格涅夫《猎人笔记》
肖洛霍夫《静静的顿河》
叶嘉莹《迦陵谈诗词》
路遥《平凡的世界》
林语堂《苏东坡传》
李泽厚《美的历程》
中国的史书
周国平《周国平散文》
泰戈尔《泰戈尔诗选》
刘义庆《世说新语》
龙应台《龙应台评小说》
钱钟书《围城》
夏洛蒂•勃朗特《简爱》
茨威格《茨威格小说选》
金庸《笑傲江湖》
余华《活着》
四、名人谈读书
说名人谈读书,有很多说法,你们也可以谈谈,下面就写你们谈读书的体会。要说自己的,不要背别人的。现在就想。先说弥尔顿《失乐园》的作者,十四行诗的代表。他说“一本好书是一个艺术大师宝贵的血液,是超越生命之外的生命,是可以铭记和珍藏的血液。”我们可以从中体会浓浓的深情,浓浓的诗情,浓浓的真情。理•李加林说:“好书是什么?是朋友,是爱情,是教堂,是酒店,是我惟一的财富;书又是我的花园,我的花朵,我的蜜蜂,我的鸽子,我的健康和我惟一的医生。”书是一切,在这里作者用短句,非常有表现力。刘向说的更好,《战国策》的编者,《楚辞》的编者,他说:“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如果你还觉得自己愚蠢,赶快找书籍这个良药来疗治吧。能够意识到自己愚蠢实际上离智慧已经不远了,凡是自以为是,以为什么都知道,这实际上说明已经病入膏肓了。余秋雨说:“阅读最大的理由是想摆脱平庸,早一天阅读就一份人生的精彩;迟一天就多一天平庸的困扰。”我现在想听听你们说
学生:我们读书其实是读书中的智慧。
学生:我觉得读书读的挺杂的,但读书能让我找到一份澄明,小时候读书读不懂,只是读一个故事而已,然后大了,就发现作者有许多精妙的构思在里头,还有很多的表达方法,在我现在看来,表达的也更为深刻了。
师:书需要反复读的,说的真好。
学生:我认为书是历史的放映机。
学生:读书吧,书中自有令狐冲,书中自有千金裘。
师: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千盅粟。用的仿辞。
学生:读书是一种思维的乐趣,能让我感受到快乐。
学生:我认为读书是一种思维框架的构架。
学生:有书香的灵魂可以获得永生。
学生:读书在字里行间读出作者的思想,这就是好书。如果是好书,值得我们一生去读。
师:好书可以用一生去读。
学生:读书让我们感动。
学生: 读书应该用生命去读。
师:那位小朋友说一说。
小朋友:我感觉读书可以给我们带来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同学们跟我一起去读这首小诗吧:
在灯下
捧一本书
透过一缕轻舞的茶香
与影响世界历史进程的伟大人物面对面
或促膝谈心
或把酒论道
看荷兰阿姆斯特丹的造船厂中
伪装成学徒的彼得大帝在偷偷学艺
听
德国特利尔的咖啡馆里
依旧回响着马克思来回踱步的脚步声
不亦快哉
今天,还要问的一句话是“今天,你读书了吗?”用苏东坡的一句话来回答,他说“腹有诗书气自华”,愿所有的孩子们都能腹有诗书气自华,都能无悔的对自己说,我每天都在读书。谢谢大家!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