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湖南高考作文题解读
2004年湖南卷作文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目前,我国18岁以下未成年人已达3.67亿,在每个孩子的背后,是一双双深情关注的眼睛。家长对孩子教育的重视,超过了以往任何一个时代。中国的家庭教育,也有了长足的进步,现代教育意识向家庭的渗透,家长与孩子民主平等关系的建立,家长们春风化雨般的言传身教……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中国目前的家庭教育,也存在不少问题。
家庭教育对青少年的成长无疑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你对家庭教育,一定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请以“家庭教育”为话题,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注意】①所写内容必须在规定的话题之内。②除诗歌之外,其他文体不限。③不得抄袭。
高考湖南卷的作文题有以下几个特点。
合时合事,针对性强。家庭教育是人们关心的热点问题。我们对下列家庭凶杀案例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浙江金华17岁的中学生徐力弑母;湖南衡阳一初三学生李毅(化名)毒翻全家;贵州安顺两名16岁孪生姐妹将6瓶鼠药放进稀饭,毒死亲生父母……这些个案是怎样造成的,它们与我们的学校教育、家庭教育有没有关系,有什么样的关系,很值得我们思考。马加爵事件发生后,中共中央国务院及时颁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意见第五部分就是“重视和发展家庭教育”。可见,“家庭教育”话题直面时代特征,从中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不超出中学生所熟悉的生活范围,切中中学生成长发展过程中所应有的关注点。
开放有节,限制有度。上世纪末的几年多是“材料作文”,对考生作文的“命意”限制较大,2000年全国卷作文“答案是丰富多彩的”可谓“门户洞开”,写作空间广阔了,认识多元化了,创造性思维也似乎拓展了,但是,“宿构”的方便之门也打开了。随后两年的“诚信”“心灵的选择”,也缺乏有效限制,“宿构”“套作”之文泛滥,其后果必然是影响评价控制的可信度,影响选拔的准确度,影响扎扎实实的作文训练,滋生考生投机取巧的心理。去年全国卷的话题"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从粗放说理趋向于具体评价,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立意限制。今年的湖南作文命题既对命意的多向角度作出了提示,又在“家庭”“教育”,“中国”“目前”,以及“家庭教育”与“青少年的成长”关系上,作出了限制。这对一些教师在高考作文训练时不注重审题立意的训练,对一些考生指望新瓶装旧酒,再次敲响了警钟。
有利高校选拔,有利中学教学。高考作文不仅仅是在测试考生的表达能力、表现手法、写作技巧,还在衡量考生的认识水平、思想境界、修养程度等思想素质。如此,才有利于高校选拔人才。好的作文命题当引导中学生关心社会变革,关注社会热点,把握时代脉搏,紧跟时代步伐;引导中学生关注人生价值,人生发展,人格塑造;当牵引中学作文教学进行审题立意布局谋篇训练,牵引中学生着意具体问题具体评判的思维能力的提高和思想认识的积累。值得欣慰的是,今年的湖南作文命题和多数省市的作文命题一样,在两个“有利于”的命题原则上又靠近了一步。
要写好“家庭教育”这道话题作文,首先必须仔细阅读材料,准确把握命题意图。今年湖南的作文题去掉了前面的材料部分,直接通过引导语引出话题,便于考生迅速立意构思。引导语先交代了未成年人的人数之多,社会关注之切,为考生作文提供了一个广阔的思维背景。接着告诉考生,题中的“家庭教育”是狭义的家庭教育,而且是中国当前的家庭教育。引导语接下来说:“家庭教育对青少年的成长无疑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这里提醒考生,写家庭教育,应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联系起来。引导语最后说“你对家庭教育,一定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这就提示考生,写家庭教育一定要建立在自己的感受与思考上。考生如果不仔细阅读材料(审题),准确把握命题意图,就难以写出真正符合命题要求的文章来。
然后要围绕命题进行多角度审视,寻找最佳切入点。写“家庭教育”这个话题,考生既可以写它成功的方面,也可以写它存在的问题;既可以侧重写自己受到的家庭教育,也可以着眼社会写家庭教育中存在的某种普遍现象;既可以侧重写自己的感受,也可以侧重写自己的思考。此外,还有不少角度可供选择,如:有人把未成年人身上出现的一些问题统统归咎于家庭教育,也有人认为未成年人本身也有值得扪心自问的地方;有人认为,家庭教育对未成年人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也有人认为,相对于社会,家庭教育的作用是有限的;有人认为,在家庭中,未成年人就是被教育者,也有人认为,在现代教育理念中,家长和孩子并不是一个简单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关系……面对这么多的选择,考生如能结合自身经历或者从对相关问题的深切感受入手,至少在内容和立意上不会失太多的分;如果能结合社会热点,比如马加爵事件、当前青少年过度沉迷网络等问题,文章可能更有分量。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