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摩写作指导课:一个人与一座城市

作者:不详  时间:2011/9/5 23:21:21  来源:款款独步转发  人气:645
  文学理论家谢有顺在接受专访时,曾直言“作家们正在对具体、准确、日常的现实丧失基本的感受力,感觉迟钝,或者找不到具有生活质感的细节来表达感受”,“他们忙于讲故事,却忽略了世界的另一种丰富性——声音、色彩、气味,他们面临着知识增加、感觉退化的困境。这是心灵世界日渐贫乏的一种象征”。至于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谢有顺认为是作家普遍失去了写作耐心。他们“不会看,不会听,不会闻。他们已经习惯了用头脑写作,而不去想有时也是要用耳朵写作、用鼻子写作、用眼睛写作”。
  是的,心灵的贫乏乃时代之弊,而感受力的枯竭同样值得警惕。谢有顺说的是当前中国作家的写作困境,但对我们的中学写作教学也不无启发。什么时候开始,是什么原因让学生主动放弃了表达的热情与能力?我们又该如何补上这必要的一课呢?其实,语文教材中不乏经典之例,这些是极好的教学资源,我们来研习几例。
  细读郁达夫《故都的秋》,作者显然表现了秋之诗意,但开头一段却这么说:“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
  艺术性散文并不是科学小品,它的生命是审美的,而审美的特点就是作者主观的感情,特有的与众不同的感情。秋天的“静”,秋天的“清”,历来诗人墨客都有所表现,但郁达夫所欣赏的秋天的“悲凉”却是独到的,是他此时此地的独特的“我”的表现。文章正是作者认识水平、审美情趣和人格修养的外化。
  优秀的文字总能为我们提供一种生气勃勃的生命体验,靠的就是这种超越常人的感受能力。史铁生如此展现他的地坛:
  “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疾行而去;瓢虫爬得不耐烦了,累了,祈祷一会儿便支开翅膀,忽悠一下升空了;树干上留着一只蝉蜕,寂寞如一间空屋;露水在草叶上滚动,聚集,压弯了草叶,轰然坠地,摔开万道金光。”“满园子都是草木竞相生长弄出的响动,窸窸窣窣窸窸窣窣片刻不息。”这都是真实的记录,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
  永恒与瞬间、古老与新鲜、沉静与涌动、博大与纤细,作者的感官像触角一样敏锐地深入到事物的所有缝隙里,个人化的体验形成的境界,给人强烈震撼,使我们真切体会到,作家的眼睛是生动的,鼻子耳朵是灵敏的,舌头皮肤的感应是鲜明的。观察力、体验力对于作者来说,是一种很重要的心理驱动,甚至就是写作的根本,它直接关系着生活体验的效率与程度。
  就是那些不起眼的细节,也充满诱惑和意味,透着生命的活力,那里面永远有新的内容,是我们创造的源泉。一个能表达自己、善于表达自己的人首先就要学会捕捉和感受。《高老夫子》中,鲁迅写道:“不多久,每一个桌角上都点起一枝细瘦的洋烛来,他们四人便入座了。”对此,曹文轩先生有精辟的议论:“描写洋烛的颜色,这不新鲜;描写洋烛的亮光,这也不新鲜。新鲜的是描写洋烛的样子:细瘦的。这是一个很有耐心的人的观察。”在这里,鲁迅显得耐心备至、沉着备至、冷静备至。他的目光细读着一个个小小的点或局部,看出了匆匆目光不能看到的情状以及意味。
  优秀小说中那“个人化”的一点一滴,文中展示的那个独特的“我”,才能将形象镂刻在读者的记忆里。生活的感受力,对于一个热爱写作的人来说是不可忽略的前提。现在的许多学生作文为何单调乏味?很大的原因是他们的感官世界越来越封闭了。如何唤醒学生的感觉系统正是写作教学重要的一部分。
  在2010年12月的古城绍兴,语文报社和绍兴市教育教学研究院联合举办了“高效写作课堂”研讨会,其中谢澹老师的写作指导课“一个人与一座城市”给了我们不少启示。手头没有教学实录,下面是笔者对教学过程的要点回顾:
  1.教师出示两篇学生习作《水中的女子,水中的绍兴》《相片里的城》,请学生交流各自的看法:你喜不喜欢这文章,为什么?
  2.学生交流后,教师引导:许多文字泛泛而谈。因为笔下的绍兴是人们普通的认识,缺乏作者的感知,关键是“我”的体会不足。
  3.如果以“一个人与一座城市”为话题,写一写你的绍兴城,如何才能写得细切?教师展示了3个片段,内容分别为老舍、郁达夫和史铁生笔下的北平,请学生揣摩。
  4.学生交流:作家们是如何写那座城市的?这3篇文章有什么共同点?
  教师引导:3篇文章都写了自己与这座城的关系,都有细节,把“我”摆进去了。那么如何写“你”的绍兴呢?你能提出什么问题来促使大家思考吗?
  5.教师用相关问题启发学生的思路。让学生当堂写一段文字。投影中央电视台节目组编导制作相关节目时的6个采访提示:
  a.你是怎样来到这座城市的?关于诞生、迁徙的最初记忆是什么?你曾经住过的房子呢?
  b.你童年的街道是不是还在?当时熟悉的邻居还能认出几个?如今他们过着怎样的生活?
  c.朋友们来到绍兴,你通常会带他们去哪里?
  d.什么地方能代表这城市的容颜?什么样的生活代表了它的性格?
  e.如果让你选择这城市的主旋律,你会选择什么曲子?
  f.如果要重新游历这座城,你会选择什么路线?起点和终点在哪里?
  6.思考问题,学生写作10分钟,当堂朗读。(举例:方言长音给我的亲情与感动,台门生活一景,城河边的古玩街。)
  7.教师总结:比较一下,这次进步在哪里?是不是没有了程式化的简介,没有了旅游手册式的景点介绍,千人一面的绍兴。
  不再是“我们”的绍兴,而是“我”个人的,这就有了动人的力量。补充朗读一篇毕业学生的优秀范文《骨子里的绍兴》。
  显然,谢澹老师的课有自己明确的教学目标,就是要改变学生千篇一律的陈词滥调,要改变他们僵化的思维方式,摆脱旅游手册式的那种“公共话语”。正如上课伊始,谢老师对学生文章的点评:这些文章的不成功在于这城市的种种是被告知的,不是自己感知的。
  怎么“感知”呢?教学的关键就是要帮助学生进入一种合适的写作情境,找到合适的写作路径,从而拓展他们的文思,使他们有话要说。这就关涉到教学内容的开发和具体课堂教学策略的选择了。谢老师要求学生行文不要忘了有个“我”,把“我”摆进去。具体的课堂教学策略是两个:
  1.“我”对这城市的个人化的体验和感悟很重要,因此选择3个经典作品中的3个片段作示范,以期学生能直观地认识到写作中“我”的价值和意义。
  2.借用中央电视台节目组编导的6个采访提示来启发学生,拓展文思。看似信手拈来的几个问题,却掀起了学生情感和记忆的波澜:声音、色彩、气味、场景、事件、人物、民俗、方言、历史、传说、小吃、特产……在学生的记忆中一一苏醒,鲜活起来,生动起来。这就是一种召唤,学生沉睡的心灵由此慢慢苏醒,慢慢进入到积极的言语状态中。
  叶圣陶先生说过:“写作必须剔除那些普普通通的材料,单把的确属于自己的东西写进去,剔除得越干净,的确属于自己的东西成分越多,那越是成功的作品。”可见,写作教学的第一步,就是要唤醒那个“我”,独特的“我”。这堂课的成功之处,就是选择了合适的教学内容和方式,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生活经验,贴近了自我,让学生在真正意义上把写作与生活关联了起来。
  我们平时总是强调要观察生活,贴近生活。诚然,生活是写作的源泉,这是常识。但人只要活着,怎么可以说是没有生活呢?我们写不出文章之时,并没有离开生活啊!原因显然还在于另外一面。许多时候我们“无话可说”,是因为不具备对生活进行“储备”和“提炼”的意识。很多“生活剧情”在大家头脑里沉睡着,没有被唤醒,更没有形成相应的表达,它作为无意义的一瞬被遗忘了,本来可以深入挖掘下去的好题材就这样与我们失之交臂了,这是很可惜的。即使一些本来很有意义的人和事,也会由于缺乏那种艺术感觉带来的创作冲动,使整个构思变得平平淡淡,当然也形不成好作品。谢澹老师在课堂上没有纠缠在一些空泛的写作知识上,也没有一再重申大而无当的作业要求,只在关键处点拨一二,接下去就是学生的领悟与尝试。这是“一个人与一座城市”这堂课给我们的另一个启示。
  写作教学中教师何为?要进行对话、引导和促动,要在学生写作之前和写作过程中用力,这是教学的本质规定。但许多时候,由于种种原因,我们往往做的是“善后”工作。要么评定等级,读几篇高分文章以示表扬;要么提出问题,讲讲不足之处,希望引起学生下次注意。这一次作业的目的是什么,效果如何,往往是一笔糊涂账。这其实暴露的是中学写作课没有东西可教的尴尬。如何走出这种困境,关涉写作教学的目标定位和课程开发,是每一位中学语文教育从业人员必须面对的实际问题,需要我们一堂课一堂课点点滴滴地研讨和积累。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