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的错误,揪心的伤痛

作者:白祥志  时间:2011/9/6 14:56:09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770
  美丽的错误,揪心的伤痛
  ——郑愁予诗《错误》赏析
  甘肃省兰州市榆中县恩玲中学  白祥志   邮编730100
  内容摘要:郑愁予的《错误》,是一首思念情人之作,诗歌表现了表现了漂泊的游子与所爱的女子之间刻骨铭心的相思之情。诗人采用虚实相生、相映成辉的形式巧妙构思,曲折婉转的表达主题,显得美丽而哀婉。在这首诗中,诗人不仅写女子的痛苦相思,而且深刻的写出了游子内心深处的浓重伤感。这种虚实结合、互相映衬的手法使这首小诗显得更富有魅力。
  关键词:  相思   虚实 映衬
  郑愁予,台湾诗坛名家,饮誉海内外,著有诗集《梦土地》、《衣钵》、《窗外的女奴》等。他的诗歌既浸润着浓厚的中国古典诗歌色彩,具有曲折动人,情意绵绵,欲语还羞的婉约情韵,又不乏现代手法的借用,包容并蓄。正如杨牧所说:“自从现代了以后,中国也有些外国诗人,用生疏恶劣的中国文学写他们的‘现代感觉’,但郑愁予是中国的中国诗人。……”
  《错误》一诗写于一九五四年,是郑愁予的早期名作。这是一首思念情人之作,表现了漂泊的游子与所爱的女子之间刻骨铭心的相思之情。诗人采用虚实相生、相映成辉的形式巧妙构思,曲折婉转的表达主题,显得美丽而哀婉。在这首诗中,诗人不仅写女子的痛苦相思,而且深刻的写出了游子内心深处的浓重伤感。这种虚实结合、互相映衬的手法使这首小诗显得更富有魅力。
  诗人在第一节中写道:“我打江南走过,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般的开落。”
  “我打江南走过”,诗人采用实写手法。六个字的短句暗示过客之匆匆,作者以简洁的语言,让我们想到那时一定是在杏花江南春雨的时节,烟雨蒙蒙、如诗如画。在这样一个充满诗意的日子里,漂泊流浪的他遇见了一位如莲花般美丽纯洁的姑娘,从而产生了一份美丽而神圣的爱情。
  然而美丽的爱情也是令人遗憾的爱情,尽管已经产生了这段爱情,可是他毕竟只是“打江南走过”呵!当他飘然走过的时候,剩下的就只有痴痴的等待和无尽的相思。
  漂泊的游子只能满怀深深地愧疚说:“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般的开落。”
  游子深深知道,那位女子已经把自己视作生命的唯一,无论春花秋月,还是夏雨冬雪,等待的、相思的都是自己。正如莲花的开落,莲花开放了又憔悴了,爱人的心也一天天由希望到失望,爱人的容颜也一天天在老去。
  我们可以想象,那位苦苦等待的女子,内心该有多么痛苦,她等待的完全是没有结局的缥缈的爱,虽然相爱却不能相聚,明知不能相聚却又不能放下心头。就这样爱着那个人,苦苦等候,痴痴相思,也许这本身就是一种错误。
  我们在为女子容颜憔悴满怀叹息的时候,也不能忘记游子的感受。“一种相思,两处闲愁”,他打江南走过,却不能和自己深爱的人儿在一起,甚至不能再见一面心上人,这种痛苦怎能释怀?游子踽踽独行,风尘仆仆,身心疲惫。达达的马蹄,传达的是沉重的叹息,悲伤的情怀。然而,诗人将游子的痛苦并没有进行渲染,一笔带过之后,转而从游子的想像角度浓墨重彩抒写女子的柔情与期待。这种转折形成一种体验上的刻板效应:多少年来,读者注意到的都是女子的痴情,很少有人重视游子的内心感受。这不能不让我们这些读者为没能感受到诗人这种用心而惭愧。也不能不让我们深深佩服作者写作水平的高超。
  古人表达男子相思之感的诗文并不少,直接抒情的如张衡的《四愁诗》。诗中表现作者对他“所爱的人”的满腔热忱与怀恋。诗中写道:“我所思兮在太山,……侧身东望涕沾翰。……路远莫致倚逍遥,何为怀忧心烦劳?” 将诗句翻译过来就是,“我日夜思念的人啊,她远在东方海边的泰山之巅,我多想前往泰山找到她,与她欢聚,却无奈泰山脚下的梁父山太艰险了,想到这残酷的现实,我总是侧身向东遥望着,心里思念着我的心上人,伤心的泪涕夺眶而出,湿透了我的衣襟。” “一思”既已,“二思”“三思”“四思”源源不断,连翩而至,可见诗人对所爱女子是何等痴迷!
  张衡对爱人的思念可以说表达的非常直接而热烈,但是在郑愁予笔下,他并没有直接写游子对女子的强烈相思之情,而是从虚处下笔、对面而来。不直接写女子,而从男子的内心感受来写女子,写女子的等待与容颜的憔悴,这就更能表现男女的相思与爱恋,这就是虚实结合的效果。
  诗的第二节描绘的是烟花三月的江南,那位痴情的女子久久思念着心中的爱人,在默默的等待与思念中感受内心的伤痛。然而,所爱的人并没有出现,希望化作失望,痴情女子内心的孤寂只有自己品尝,她的心恰“如小小的寂寞的城”,没有生机、没有活力,只有满腹伤痛。又如“青石的街道向晚”,充满了凄凉与冷清。在那些岁月里,女子“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她将自己内心紧紧封闭,一丝阳光也不能透过。
  但女子内心凄楚的感受、无助的等待,在作者笔下都是游子的想像。从游子一方看,这是虚写,但从女子的角度却是实写,这种虚实结合的手法将男女主人公彼此的思念之情表达的非常完满。我们不能简单认为,这只是女子的苦苦相思,痴心等待。其实这也是游子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惟其如此,才能更加显示彼此爱情的深度。
  爱情从来都是相互的。郑愁予笔下的《错误》虽然是个美丽的错误,是令人遗憾的恋情,但却是千古浪漫的爱情、纯真的爱情。郑愁予从女子的温婉柔美之爱,彻骨相思来写对游子的恋情,正如李白《菩萨蛮》中所写:“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有人在楼上愁,这全是另一方的想像。此诗中,我们也应从反面体会游子苍凉无奈,悲伤没落的情怀。游子对心中所爱女子的思念全都集中在一步一响的马蹄声中。半个世纪以来我们并没有体会到愁予的真正内心。那位游子的凄凉心境,正是“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的感受,然而这位游子内心的悲伤却无人想起,人们关注的都只是深闺寂寞的女子,这不能不说也是一个美丽的错误!
  但从诗歌的表现手法来看,这正是虚实结合相映成辉的体现。
  这种巧妙的虚实结合的手法是作者向中国传统诗歌学习的结果。杜甫《月夜》:“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杜诗题为《月夜》,作者看到的是长安月。如果从自己方面落墨,一入手应该写“今夜长安月,客中只独看”。但他更焦心的不是自己失掉自由、生死未卜的处境,而是妻子对自己的处境如何焦心。所以悄焉动容,神驰千里,通过妻子独自看月的形象描写,进一步表现“忆长安”。雾湿云鬟,月寒玉臂。望月愈久而忆念愈深,甚至会担心她的丈夫是否还活着,怎能不热泪盈眶?而这又完全是作者想象中的情景。
  可以说郑愁予深得杜甫作诗之奥妙,将自己对爱人的思念从虚处来写,对面着笔,达到了“羚羊挂角,无迹可寻”的境界。
  为了将这种写作效果表达的更为完美,诗人说:“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
  诗的结尾,诗人以令人心碎的无奈传达自己的痛苦。“达达的马蹄”如沉重的铁锤深深敲击心头,诗人的伤痛溢于言表。然而,他不能驻足,甚至不能再见一面这位让他魂牵梦绕的爱人,他的瘦马还将继续前行。诗人以无比凄怆的心情说“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我们距离幸福很远很远。因为我仅仅是个过客,就像一阵风,来去无影踪,但是这份爱在彼此的内心世界已经成为永久的美丽的痛苦的思念。这种永远不能实现的梦,真是一种美丽的错误啊!
  此处诗人一反先前想象之语,从自己写起,落在实处,感情一泻千里,正有怆然涕下之感。若从背面来看,诗人此语在女子看来则更是泪雨滂沱了,久久的等待得到的竟是如此的回答!
  表面看,此处为实写,但若落在女子一面则为虚写,男女主人公的爱情悲剧正是通过这种虚实结合互相映衬的手法表现出来的。
  全诗纤丽秀美、朦胧含蓄,如梦如幻,令人回味无穷。苏轼在《赤壁赋》中说,“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错误》便达到了这种境界。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