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研教改不再是“雾里看花,水中望月”——李家河民族中学语文教研组“五三五”课改模式经验介绍
作者:蔡术林 时间:2011/10/8 12:02:45 来源:蔡术林原创 人气:1508
“教学改革,成在教师,败在校长。”崔其升校长一语道破学校管理者掌握
着教育改革成败的玄机。
虽然没有要求每个人都必须用这种模式教学,但学校从硬件设施到软件管
理,对“五三五”课改模式教学,均一路绿灯。这无疑给体验课改的老师和学生注入了一支强力的“兴奋剂”。
1、思想转变及时
学校启动课改后,通过“派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对大批老师进行培训,这种方式及时转变了老师们的教育理念,在短短的半年时间内,“五三五”课改之风就吹遍了校园的每个角落。
2、人文管理暖心
学校设有五个教研组,每个教研组的校本教研课题,均以“五三五”教学模式为主,不同的学科有不同的管理方案和实施方案。语文教研组由教科处负责,教科处全程参与课改活动,每编一次导学、每用一次导学案、每上一次课改研讨课,教科处均要认真审核,并悉心指导,认真总结。这种讲求实效的人文化管理,让参与课改的老师感到无比温暖。
二、创造性的课堂,是课改的保鲜剂
教无定法,但教育者的教学理念却会影响学生的一生。“五三五”优质高效课堂模式的教学理念是:相信学生、解放学生、关爱学生、利用学生、发展学生。从导学案的五部分到教学的三大模块,再到课堂教学的五个环节,无一不渗透着这一具有创造性、人文性、科学性、可操作性的教学理念。
正是这种创造性和可操作性,让语文教研教改不再走过场而成为老师们“雾里看花、水中望月”的笑谈。相反,越来越多的老师自觉地投身于这具有创造性、实效性的教改中来,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更新,在更新中进步——体验着课前的辛酸,课中的享受,课后的欣慰。
三、丰富化的体验,是课改的五味瓶
1、课前导学案的编写——辛酸
传统的教案一课时也许只需要半个小时,而编一份两课时的导学案却至少要两个小时,因为它要求吃透文本材料(包括课标、教材、两册、辅助资料),要了解学情,要体现学习目标,重点及难点,“深”要有度,“宽”要有边。要体现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做好知识的衔接。要体现学科思想方法的渗透,要体现教材的整合。要体现问题的“度与精”。这些细致的高要求,注定了老师在编写导学案时要潜心阅读、细致推敲,一坐就是几个小时。更何况,一般都要打印出来,(因为是给学生看的,马虎不得)花费的时间会更多,其中的感受呀,岂止是“辛酸”二字了得。
不过编得熟练了,还是有规律可循的:固定的五个部分可以不动,只是在这
五个部分里灵活地设计内容。目标可以空缺,让学生根据单元目标和课文的题目自己生成“学习目标”,“学法指导”也不是每次都要写,只是接触到不同类型的课文或深奥难懂的课文,要琢磨一些可行的自学方法供学生参考、使用。“自学导航”在语文教学中,可以是课文阅读步骤,不一定是问题或习题。“探究提升”中可以是学生提出的问题,如果学生已经把重要的问题提出来了,就不必再设计探究提升的问题了。不过,拓展延伸是很有必要的,因为语文“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特点要求:语文教学最终要回归到现实生活中来。目标测评也不一定要找面面俱到的习题做,一道小练笔、一次小仿写再好不过了,因为语文教学的根本点是表达。
2、课中导学案的使用——幸福
如果导学案编写得好,在课堂上,老师就只要走动、欣赏、体验幸福了。
语文教学中,一份导学案用两个课时完成,一节课预习,一节课展示、反馈。学生预习时,按“学法指导”上的提示,完成“自学导航”和“探究提升”这两个部分。隐性的还要完成质疑、释疑的过程。
在预习过程中,自主学习有几种形式:先“独学”,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
课文1——3遍,生成最初的阅读感受,把握文章的大意,理清文章的脉络,掌握文中的生字、新词,提出自己的问题;再“对学”,相互检查预习情况,解决疑难;最后“群学”,把“独学”和“对学”时没有解决的问题在小组内探讨,然后小组一起完成“探究提升”中的问题或其他小组提出的问题。
展示时,语文课堂一般分为几种形式:小展示——把“自学导航”中的预习情况展示给“对学”的人,可以是习题、可以是朗读、也可以是概括;小组成员把别的小组提出的问题讲解给那组的人听,可以讲解,也可以用纸条解答、还可以写在黑板上。大展示——把“探究提升”的问题根据自己的理解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呈现出来,可以像老师那样讲课、可以用几个关键词解说等,创意无限,展示的方式也是无限的。
在展示课上,老师会为每个学生点滴的进步而惊喜,会为每个学生无限的创意而惊讶,会为每个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快乐而幸福。
3、课后沉寂时的反思——欣慰
“五三五”模式教学,每一堂课都倾注了老师的心血,但因为处在探索之中,每一堂课都有遗憾。于是每节课下来,老师们都会总结反思。正是这种可贵的反思精神,让“五三五”模式真正走进了语文课堂,让每一位参与课改的语文老师不断地成熟、进步,在进步中,我们欣慰。
四、实质性的收获,是课改的指航灯
学生喜欢这样的课堂,他们精力充沛、思想活跃,体验着成长的快乐。本班共有62人,从上周五的问卷调查来看,觉得心情较以前快乐了许多的同学有61人,占总人数的百分之九十八,学习变得更主动、更有积极性的有59人,占总人数的百分之九十五;认为“对学”有助于学习的有54人,占总人数的百分之八十七;认为这种模式一定会成功的有58人,占总人数的百分之九十四;认为对坐有助于学习讨论的有60人,占总人数的百分之九十七。
学生感谢这样的语文课堂,因为他们的综合能力得到了提升,他们精彩的展示获得了肯定,他们从自主的学习方式中感受到了快乐。
课堂上,学生原有的积极性又回来了,他们自学讨论时是那么旁若无人,他们“对学”解惑时是那么聚精会神,他们自主展示时是那么大胆自信……一些在传统课堂上毫不起眼的学生凸显出来,成了课堂的小主人,成了同学们心目中的明星。
一位叫黄光英的学生在作文中写到:我一直喜欢语文课,但是从来没有这样强烈过。在这样的课堂上,那个胆怯呆板的我不见了,出现了一个全新的我——我的心情如此兴奋、我的思维如此活跃、我的表达欲望如此强烈……真的,感谢学校选择了我们作为试点班,感谢课改!
“我们不是高能低分,我们是高能高分”,一位学生如是说。课改才实施半年,学生的成绩就立竿见影,这似乎不可能——更何况这是语文学科。但事实证明:这样的教学模式会让三个层次的学生成绩都能够得到提高:实施课改之前的2010年秋季学期,课改试点班的语文期末考试平均分是82.3分,有7人不及格。2011年春季学期(课改实施半年后),试点班的语文期末考试平均分是86.7分,没有一个同学不及格。也许短期的成绩比对说明不了什么问题,但这些点滴收获是我们实施课改的指航灯——坚定了我们教学的信念,指引了我们教学的方向。
五、操作中的困惑,是课改的催化剂
虽然,我们在探索中不断前进,收获了点滴幸福和喜悦,但课改的高要求不是我们能一蹴而就的,实施过程中的困惑不断呈现,这些困惑像催化剂一样,促使我们不得停下反思、探讨的脚步。
我们正经历的困惑有以下几点:
1、教室在课堂上把较多的时间交给了学生,但由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限,所以很难在规定的时间内达到本课时所要求的学习目标。
2、“对学”的评价机制尚不健全,想要达到“对学”效果有一定的难度。
3、学习目标问题化,解决问题模式化,使课堂的语文味不够浓烈,怎样使“五三五”教学模式下的语文课堂更有语文味,这也是我们要探讨的内容。
健康、快乐地成长也许比成绩更重要,学生的生命是由无数个45分钟组成的,而我们老师如果让学生在每一个45分钟里不快乐,那我们不是让他们的生命不快乐吗?我们没有权利剥夺学生的快乐。
还给学生快乐——从每一个45分钟开始,我们一定会将课改进行到底!
文章评论
共有 3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