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朗读在阳光中歌唱——记一次作文评讲课

作者:王进悦|  时间:2005/4/21 11:24:15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2967
  学情分析:
  这是一次很糟糕的作文,几乎找不到几篇优秀的范文。大部分学生的作文是敷衍与应付差事而已。其中的病句和错别字比比皆是,显而易见的低级错误随处可见。我的备课写了好几页,可这堂评讲课是一推再推,态度问题是没有能力问题好解决的,当学生无所谓的时候,正是教师手足无措的时候。我在等待。
  教师心历路程:
  怎样让学生领悟呢?是苦口婆心地劝导,还是条分缕析地讲解?是温和大度地宽容,还是诲人不倦地严历?根据经验只有与学生产生共振而且共鸣,才能让学生心灵深处释放出思想的火花,让学生自己去懂。写作需要一个契机,所谓懂,也需要一个契机。懂或是不懂,实际是一个沟通,有的沟通很容易达到,有的沟通方法不对路时却永远不可能达成。我猜想我的说教会在阳光中如灰尘样飘散得不知所终,学生的心田仍是不落尘埃一片单纯的干净,犹如这三月的阳光――纯净而明亮,温暖而生机勃勃。
  窗外春光正好,太阳正晴。每一个光点都闪烁着生机,蕴藏着希望。拿着这摞満是问题的作文,我想找到一个沟通的桥梁。问题的症结在于学生的混沌和贪玩,如果多一份认真,少一份敷衍,他们的作文会提高几个档次。学生是问题的制造者,我何不把这个球踢还给他们呢?要他们接住这个球那就是朗读--大声地读自己的文章。
  课堂实录:
  这是下午的第二节课,春日的阳光斜射着,教室关不住满院春色,撩人的阳光使教室里的空气充满了诱惑和浮躁。学生看到我抱着作文本,懒洋洋地合上语文书,一幅听天由命的样子看着我。躁动的湖面刹那间风平浪静。可我明白这平静是表面的,每个学生心里正充满着不情愿的洪水。我也合上教案,不动声色地分发了作文本。拿到本子的学生翻开后瞟了一眼分数,胡乱地左右一看又关上了,双手支头等待老师的长篇大论。我让他们安静后笑着说:"读自己的文章吧!"学生稍一错愕,旋又翻开作文读了起来 。犹如一群麻雀呼地一声读书声才一会儿就没了。学生相互之间在做怪相。"再读一遍!大声地,认真地读出声来!"我较为严肃地发出命令。有几个学生"稍稍正坐",声音延续地时间比第一次长了一些。他们在皱眉,在嘟嘴,在莫明其妙地怪笑,在左顾右盼地探寻着什么。我知道他们读出点东西了。
  亮晃晃地阳光随着风的节奏在黑板上方跳舞,有的学生在作文本上动笔修改了。这是我多么希望看到的情景啊。一直以来是老师在一字不苟的给予评价,在"逼迫"学生修改。从学生实际出发,区别不同情况,有针对性的提出不同的教学要求,尽量避免一般性而强调个别性,激发兴趣,不是水到渠成的事吗?
  我发出了第三个要求: "说说你的阅读感受吧"!一支支举起的小手在阳光中清新地犹如雨后春笋。性急的学生迫不急待地说开了。
  "读我自己的作文很难受。我有点喘不过气来。"--"没标点符号呀。""一逗到底嘛"学生们笑道。
  "我不好意思读我自己的作文,句子不通顺,太丑了,读不出来!" "我觉得读我自己的作文是一种折磨"。
  "我为我的作文感到惭愧,我的句子怎么能这样写呢?常常偏离轨道走向死亡线。" "我的作文读起来很好笑,我不敢放声朗读。" "我觉得读自己的文章不仅是一种折磨,还是一种扼杀。让我心酸心疼!" "读我的文章给人的感受就似一堆枯草,像一群苍蝇在嗡嗡地叫。" "像在看一棵被虫子咬坏了的小树,让人惨不忍睹。" "我的文章简直糟糕透了,枯燥无味,错别字多,句子不通顺。" "我的文章没有中心,全是胡乱地在凑数。"
  ……
  教师点评:
  这是我始料不及的,平日里纵使我口吐莲花,也未必能使学生"顽石点头"。读自己的作文竟唤起了学生的情感体验,踊跃的发言使教室里充满了热情,真诚地交流使学生们敞开了心扉。每一个学生的发言都是一次对自己作文的审视和评价,他们的学习热情被调动起来了。在阳光中我们架起了沟通的桥梁。
  建构主义心理学认为:学生学习的过程是主动建构而非被动接受的过程。苏联教育家赞可夫也指出:教学必须触及学生的情感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才能发挥高度有效的功能。这次读自己的文章唤起和诱发了学生对不认真的作业现象的情感体验,让学生真正地感动,以自觉的行动克服不良的行为。
  课堂实录:
  在热烈的气氛中我要让朗读进行到底。"同学之间相互交换朗读吧!"学生一听全都乱成一团,不愿意的护着本子,抢着夺着,无可奈何地叹气,幸灾乐祸地取笑……热闹过后是认真而大声地朗读。
  学生的脸蛋儿上绽放着笑意。朗读的声音在阳光中很响亮,很漂亮,似纯美的歌声在春光中流淌。
  教学反思:
  我想起了尼采的一首诗:
  愿所有的笨重都变成轻盈,所有的肉体都不能变成舞者,所有的精神都成为飞鸟,
  那就是我的全部;
  那就是我不折不扣的全部。
                                                      E-mail:wjy123gkc@tom.com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