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家乡历史文化资源,激发学生诵读古诗文的兴趣

作者:杨明勇|  时间:2005/4/22 11:36:09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2119

  题乌江亭
  唐~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
  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
  卷土重来未可知。
  上课的预备铃响了,我向教室走去,班长兼语文课代表陈未阳已经站在黑板前带领全班同学进行“一日一诗”的诵读活动了。我规定每节课的预备铃到正式铃之间的三分钟是诵读古诗文的时间。今天朗读背诵的是唐朝有“小李杜”称号之一的杜牧的《题乌江亭》。我对这首诗的印象太深了,我不禁跟着朗读起来“……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同学们,你们知道这首诗中的乌江亭在哪儿吗?”一起读完后我问道。
  “不知道。”
  “其实啊,乌江亭离我们这儿真的很近,从我们学校出发,也就一个小时左右的车程。”
  “啊,真的这么近?”
  “老师,杜牧是唐朝人,他诗中的乌江亭会离我们就这么近?”
  学生们身上固有的好奇心一下子被牵了出来。
  “唐朝大诗人杜牧题诗的乌江亭竟然离我们这么近,你们是不是觉得很有趣?”
  “那当然喽,杨老师,快告诉我们乌江亭在哪儿?”学生们顿时来了兴趣。
  “乌江亭不但在我们的附近,而且我还去过呢,想不想听一听?”
  “想!”学生们异口同声。
  我便向学生们讲起了我去乌江亭的故事。
  那是一个星期日的午饭之后,我一人在家没事可干,就骑上摩托车出去转转。不多时,到了江浦县城,我这人不大喜欢喧闹,于是穿过江浦县城,继续向下随意骑行。摩托车在一段不宽的柏油马路上轻快地奔驰着,路的两边是高大茂盛的杨树,天气晴朗,气温适宜,风儿清新,让我仿佛回到了童年家乡村前的马路上,好是遐意。这条马路的尽头是江浦乌江镇,镇中一座桥,过桥就是安徽和县的乌江镇了。一镇跨两省,到挺有趣。出乌江镇左侧有一路口,路边一指路牌上标着“乌江亭”三字。项羽自刎的地方!我一阵惊喜,直奔乌江亭而去。
  学生们听得津津有味。
  乌江亭公园并不大,在一略高于四周的土坡之上,有一座祠堂式建筑,就是霸王祠。在庄严肃穆的亨殿门上有副当代草圣,我们南京人的骄傲——林散之先生创作并书写的楹联,上联是:“犹听叱咤之声,外黄未坑,能存乳念,壮哉心鄙秦皇帝。”下联是:“忍见风云变色,虞姬自刎,专为报恩,败已头抛吕马童。”上下联分别讲了项羽的两个故事,到底是四个什么样的故事,今天没有时间,如果你们对项羽感兴趣,课后可以去查查项羽的有关资料。我迈进了大门,入门之后是个院子,院子左边几间房里陈列着介绍项羽一身作战经历的图文资料,右厢几间房内摆放着叙述项羽一身几件重大事情的蜡像,正殿中央供奉着一尊巨大的项羽塑像,四周墙壁大理石上雕刻着历代文人才子咏叹项羽的诗词,书写者多是当代有名的书法家,如启功、赵朴初等。其中有一块大理石上雕刻的就是这首杜牧的《题乌江亭》,书写者是毛泽东。笔势奔放有力,诗句感慨万千。
  “其实啊,霸王项羽在我们家乡留下了许多故事,六合大厂乃至浦口地区的很多地名都与项羽有关。你们知道吗?”我试探着问。
  “老师,我们南钢这块叫卸甲甸,听爷爷说,是项羽脱铠甲的地方。”
  “我知道我知道,南钢厂区里面有座山,叫霸王山,这霸王指的就是项羽,我爸爸的车间就在霸王山边上。”
  “老师,我外婆家在六合龙袍乡,听外婆讲,好象这龙袍与一个失败的大王有关。”
  “六合还有个乡叫玉带乡,爸爸带我到那里去钓过鱼。”
  ……
  正是一石击起千层浪,孩子们你一言我一语,都争着表明自己知道的多,大多数孩子讲的是对的,因为这些故事中包含的地名就是他们的家乡,其中也有个别孩子讲的不准确,但是,他们的表现欲、参与欲却展示得淋漓尽致。
  “同学们,你们想不想听听霸王项羽的故事?”我趁热打铁。
  “想!”学生们众口一致,兴趣正浓。
  我就把楚汉相争的故事大致地讲给他们听,项羽失败时一路丢盔弃甲败退到乌江,后人就将项羽解玉带,脱龙袍,卸铠甲等地方分别叫做玉带乡、龙袍乡、卸甲甸……
  由一首古诗,想起一位历史人物,引出家乡的一系列地名,联系起一连串故事,枯燥的古诗文诵读与有趣的历史人物故事及吸引人的家乡历史文化巧妙地联系在一起之后,学生们诵读古诗文的兴趣被极大地激发出来,这一点从他们背诵这首古诗时激昂的表情中显露无疑。
  我顺势鼓励学生们:“其实,像《题乌江亭》这样与我们家乡有联系的古诗非常的多,星期天,可以让你们的家长带你们出去走一走,去寻寻幽、访访古,找找与我们家乡有关的古诗文,在散散心的同时,既游览了家乡的名胜古迹,又学到了知识,难道不是一件一举多得的好事吗?”
  这节课,虽然原定的教学任务只完成了一点点,但是,我觉得是值的。
  过了一段时间,我又提起这件事,询问他们这段时间有没有出去走一走,找一找,问一问。有的学生激动不已,因为他找到了,显得很自豪;有点学生默不作声,因为他还没有去做,看出较自卑。我再次鼓励道:“找到的同学回去再准备准备,没找到的同学没关系,回去再努力,国庆节之后,我们举办一个‘背家乡的诗,讲家乡的故事’的活动,比一比,看一看,谁背得最多,谁讲得最好。”
  国庆节之后的一个星期五的下午,“背家乡的诗,讲家乡的故事”的活动如期举行了。
  学生们表现得非常活跃。平时就很神气的钱名洋第一个讲到:“杨老师,我会背刘禹锡的《石头城》,‘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这首诗中的淮水就是秦淮河,空城就是说当时我们南京的石头城空空的,很荒凉。老师,刘禹锡还写过我们南京夫子庙的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听爸爸讲,现在,我们南京为了更好地开发夫子庙,因为这首诗,还特地把乌衣巷整修了一遍。国庆节的时候,爸爸妈妈带我去了夫子庙,乌衣巷我也找到了,就在夫子庙的秦淮河边,一开始是个军营,因为士兵都穿黑色衣服,所以叫乌衣巷。” 比较沉稳的女孩许杨接着背道:“泊船瓜州 宋•王安石 京口瓜州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背完后,她还讲出了王安石是怎么写下这首诗的:“杨老师,这首诗中的‘钟山’指的就是我们南京的紫金山,王安石在那儿曾经有过一个家。一天,王安石的船停泊在江北的瓜州,王安石立在船头远眺,看到镇江和瓜州隔着一条长江,钟山也只是相隔着几座大山,春风已经吹到了江南,大地又将是一片春光。他看到这里,不由吟出了这首诗。第一遍他写的不是‘春风又绿江南岸’,而是‘春风又到江南岸’,可是又觉得‘到’这个字还不够生动,他又先后改成‘入’和‘过’,整整想了一夜,还是不满意,第二天一早,他又来到船头,忽然看到岸边有一片草地,是那么的青翠碧绿,他终于找到了‘绿’这个字,就这样,‘春风又绿江南岸’成了千古名句。”爱查资料,课外知识非常丰富的蔡辽源也不甘示弱,用他那一贯略显沙哑的声音说:“杨老师,我的家乡在徐州,我们徐州曾经出了一个皇帝,叫刘邦,他写过《大风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这首诗歌是他打败了项羽,当了皇帝,回到家乡徐州时写的。”……
  学生们争先恐后,个个都要展示自己寻幽访古、查找资料的劳动成果。我真正地感受到,学生才真是学习的主人,发展的主体,在众多的学习方式中,自主学习是基础,我们当教师的,不仅要保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要想方设法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学习的主动意识才能得以长久地保持,他们才会乐于去学,主动去学,才会从学中得到乐趣,才能学有所得,越学越爱学。


 

文章评论

共有 2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

  • 夏日 品雨 于12-21 10:05发表评论: 第2楼
  • 蛮好的 谁叫这是我们老班写的呢,嗯 不错
  • 和美国 于01-06 09:33发表评论: 第1楼
  • 无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