谨防人文内涵流失,促进能力持续发展——第六届全国中学语文教学艺术观摩赛观感点滴

作者:江苏省滨海中学 孙亮|  时间:2005/4/22 11:47:16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801
  第六届全国中学语文教学艺术观摩赛暨第十五届全国中学语文教学艺术研讨会于2005年4月初在江苏徐州举行,笔者聆听来自全国各地二十多位教坛精英精彩纷呈的课堂教学,参赛选手们在吃透《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精髓的基础上,以精湛的课堂教学艺术,匠心独运的课堂结构,全面贯彻崭新的教学理念,体现了在教学新生态环境下,着力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导向,教者优化教学情境,由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学三维共同推进,形成了一种师生互动、其乐融融、思维碰撞和气氛和谐教学课堂氛围。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学,感触颇深。
  一、教学三维并进,发挥多元功效
  新课标更为注重人文性的作用,培养和提高师生的“道德修养、审美情趣、思维品质和文化品位,强调共同学习”。在此以前的课程的体系教学中,我们不无遗憾地看到,学生在阅读学习中,很冷淡,淡漠,他们独居在精神孤岛上,不再受到感染,不再有感动,当然也不再有激动、心动、行动,因而我们不能不遗憾地看到语文课堂上的人文精神和主体意识的缺失,而在写作实践中,表现为学生的知识积累不够丰厚,缺少个体的体验,不要说命题讨论,就是让学生选择自己最熟悉,最有话可说的话题来说,真正能说得文情并茂的学生也是寥若晨星。而在本次参赛课中我们处处可以领会到“自主、合作、探究”意识的运用,在参赛课中选手们采用了几种行之有效的探究模式。
  (一)质疑式,教者故谬——学生质疑——带疑自学——尝试讨论——解释澄误;
  (二)讨论式,出示讨论题——针对问题学习——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三)辩论式:学习新课文——两组辩论——辩后小结
  (四)茶馆式:课前预习——七嘴八舌谈见解——教师适当点评;
  (五)小组式:自我尝试练习——小组交流心得——小组代表发言——评出优秀小组;
  (六)采访式:明确采访要求——各人(组)采访——写好采访记录——汇报情况——得出结论;
  (七)主持会式:学生充当节目主持人,教师退居幕后做导演,课堂由学生主持、串连、设问、解答、存疑。
  这样组织下的课堂教学气氛融洽、教学三维审美情感、学习态度、人生价值观共进,除此以外还有一些较为灵活多变的这几种方法的综合运用。语文课堂教学成了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课堂阅读完全成为学生、教师、教材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成为师生之间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教师既是与学生平等的对话者之一,又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成为学生阅读的促进者。教师为学生的阅读实践创设了良好环境,提供了有利条件,充分关注学生的阅读态度的主动性,阅读需求的多样性,阅读心理的独特性,但是与此同时我们又要防止滑入另一泥沼之中,要注重课堂阅读教学的导向性。虽可对文本多元解读。人们常说的“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必须是哈姆雷特,而不是其它别的什么。我们在防止语文课堂单纯性的人文说教灌输的同时,也要防止课堂上出现的无聊的师生戏说,师生调侃,不能把语文课上得热热闹闹,像央视的“正大综艺”,而学生毫无所得,教者要在协调好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功用的同时也要注重该有定性结论的要进行适当的阅读导向引导,不能是让学生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要达到语文课的多元解读和阅读导向和谐统一。
  二、优化问题情境,注重人文熏陶
  问题情境是否优化,直接关系到学生思维兴趣能否激发,四川省成都市石室中学谭红老师教授《我与地坛》,一开始,就注重教学情境的设计,由春节晚会残疾人表演的《千手观音》节目导入,感染学生的情绪,接着一句话切入主题,人生如一盘棋,而有的人一开始拿到的就是残局,该如何面对呢?教者将课前收集的学生预习提出的问题进行归类整理,出示几个有梯度的问题:1、我与地坛到底有着什么样的缘分?2、我思考了一些什么问题:①关于死的问题 ②为什么出生 ③该怎样活。在确定了这些问题情境之后,让学生有选择性的阅读,然后小组讨论,师生交流,学生自由质疑,在师生思维碰撞之时,教者的主体地位凸现,教者恰当的引用泰戈尔名句“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月之静美”,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生死价值观,人的残缺证明了神的完美,从这个意思上说,人人又都是残缺的并阐释它对于我们每个人的普遍意义,要求学生从史领生的人生困境解剖人生精神,从而让学生来谈一谈如何面对人生的波折,并把它概括成为一句话,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交汇圆满的达成了教学任务。优化问题情境的同时,又能更大限度的对学生进行人文美学的熏陶,陕西省西安市铁路第一中学王满利老师讲了一节《我的空中楼阁》,教者引领学生完全是进行一次情感体验,引领一次审美之旅,教者担当一次导游,师生和文本之间形成双向交流,形成了一种对话,教者从美眉——眼睛美——题目;美体——体态美——结构;美饰——衣着美——修辞;美心——情怀美——立意;美韵——气质美——意境等几个方面,对学生进行美的陶冶,但是由于教者对美只是存在于心中,美的根源在于内心的较深层次的美学理论探讨的多了一些,妨碍了学生对文本的解读,学生探讨的问题的积极性受到了一定的挫伤。
  三、构建能力平台,促进持续发展
  新课标教材体系改变了过去语文课堂枯燥的毫无生气的纯机械的技术训练,摒弃了固定的课堂模式,本次中学语文教学艺术观摩中,选手们用生动的语文能力训练,提高了学生学习语文学习兴趣,丰富了学生的精神世界,从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学三维建构学生学习语文的广阔平台,为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可持续发展打下了较为坚实的基础。有关专家们进行了一次试验,对使用和没有使用新课程标准教材的两个实验组学生进行测试,发现两组成绩大致相等,使用新课标新教材的一组学生剖析问题的能力、思维能力、表达能力普遍较强,但基础知识薄弱;没有使用新课标新教材的一组学生正好相反,我们必须认真对待轻视知识的思潮,我们新课改应在保持原有优势的基础上,发展新的增长点,而不是丧失原有优势的基础上,来发展新的增长点,导致和原先学生语文学习成绩扯平。
  语文教师在新课标新教材教学环境中,不能矜持于“传播者”、“播火者”的角色,要有使学生构建广阔的语文学习能力平台,教者要牢固树立“要使学生有一杯水,教师先要有一桶水”的观念,教师要热衷于不断地吸纳,不断的输出,同时还要培养自己把握教材的能力,驾驭课堂的能力和教学反思的能力,有一位教师在讲解李白的《朝发白帝城》解释说:“千里江陵一日还,艄公的撑舵技术是多么的好呀!两岸猿声啼不住,你看当时的环保搞的多好呀”这位老师在鉴赏时实质上就是没有知人论世,如果清楚,李白当时是由于得了处分,不久受到皇帝赦免在这种心境之下而写作此诗的,那么就能较为恰切的理解全诗欢快的基调了,而不会出现上例的笑语。
  徐州市三中袁向萍老师讲授的一节《诉肺腑》,给与会者留下了较好的印象,较好的体现了基础知识和教学三维的和谐协调,体现了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教者在深入挖掘名著深厚的人文底蕴知识之后,特别注重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引导,在学生分角色朗读,学生评读,教者点评基础上重点引导学生分析语言内涵,学生在了解了宝玉的厌恶仕途经济和中国古代爱情表达方式之后,紧扣住宝玉的一句话“你放心……”让学生摹仿该怎样读,并进一步追问,你放心,指放心什么,让学生展开激烈的讨论。这样学生就能透彻的理解宝黛爱情坚实的思想基础。教者提出一个问题:“宝玉说出的一番肺腑之言为何不让黛玉听见,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纷纷发表自己见解,教者归纳指出,红学家们评论此处说,无绮艳处有缠绵之情,让学生说一说缠绵和绮艳的内涵分别指什么。之后教者充满激情的归纳道,此时宝黛执手相看,相顾无言,轰雷掣电,内心震撼,表现了人物内心极为丰富的情感,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和月。知道相思了无益,未妨愁怅为痴狂,宝黛恋情经相知到相疑到成熟,展示了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和情感世界。这样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学三维得到完美的交融。
  在《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理念指导下编排的新教材,十分注重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教学完美结合,教者应在心领神会,灵活掌握,强化人文价值意识的开掘,适应新教材对学生可持续能力发展提出的要求,是今后语文新课改的主要价值指向。

文章评论

共有 1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

  • 野菊花香 于09-27 20:17发表评论: 第1楼
  • 写得好客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