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找准切入点,渗透德育教育——浅谈在语文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作者:何埂初中:刘方莲| 时间:2005/4/22 18:20:58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3817
我们的新课标、新教材,它的人文内涵十分的丰富。无论是教材的内容,还是教学目标,以及教学方式,它们都蕴含着十分丰富的德育内容。下面我就在实施新课标、新教材下找准切入点,渗透德育教育谈几点自己探究的感受。
一、挖掘文本内涵,引导学生感悟、体验,从而让学生在精神上受到陶治与洗礼,达成德育教育
文本如一座矿藏,可让我们充分地去挖掘,一定可以挖到金子的。如我在教学《我的信念》这一篇文章时,初读课文,我就想:阅读这篇文章我可以从中吸取什么?思考之后,我认为学习此文,精神食粮远盛于其它。居里夫人献身科学的崇高信念、高尚的人格魅力、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坚定的人生信念是文本的精髓。挖掘出了这些内涵后,能否让这些融入学生思想,如何让这些融入学生的思想,这些就需要教师作精心的设计。在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学生评价居里夫人,交流居里夫人对大家的启示,并发表即兴演讲活动。通过这一感悟、体验,居里夫人的精神在学生心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通过交流演讲,居里夫的精神在学生心中又得到了内化和升华。从而,让学生欣赏文本的过程中,得到了陶冶,美化了情怀,达成了德育教育。
象这样的对文本的内涵的挖掘是必要的,我相信精神食粮远胜其它,并且是学生终身受用的。在新教材中,象这样的精神食粮是丰富的。如人教版七年级第一册文本内容就包含了人生、生命、理想、人生修养、信念等十分丰富的德育教育内容。
二、结合课文内容,积极实践,从而让学生树立切实的理想,树立社会责任感,达成德育教育
在教学《散步》这一课时,我的收获是大大的。作为中华民族传统的美德--尊老爱幼,在充满诱惑的今天,在物欲横流的今天,在人们忙碌奔波的今天,它越来越被忽视、冷落。然而,特别值得关注的是我们的老人们,如果他们没有受到应有的尊重,那该是多大的一个悲哀呀!物质富裕的今天老人们的真实生活又是怎样的呢?在被莫怀戚的《散步》感动之后,我们走向了社会。首先,我们拜访了我们镇上一所“敬老院”。我让同学们带上一颗慰老的爱心上路了,他们以为“敬老院”的老人们一定生活得很幸福。通过到院的一系列参观、访谈,他们看到了真实的状况:老人们基本生活的费用都得不到保障,更别说得到亲人的关爱。他们流泪了。这时我作了积极的引导,因为我们的社会福利体制还不够健全,经济还比较困难,所以会出现这样的状况。没想到,在同学们观后感中几位同学表达了这样的愿望:我要发奋图强,挣了钱,盖一个家一样的福利院。他们要奋斗,要改善这种状况,一种崇高的理想、一种社会责任感油然而生。
找准了德育教育的切入点,确实比空洞的说教效果更好。
三、拓展延伸,接受感染熏陶,从而提高品德修养,达成德育教育
回想我们走过的路,也许我们出生穷乡僻壤,也许我们的父辈也还带着无法根除的小农意识,总之,也许我们的生活环境不能带给我们很好的影响,但可以肯定的说,我们已经脱胎换骨,有了很大的改变,仔细思考一下,可以恍然大悟地说,我们得益于阅读,得益于那一本本好书。
至今,保尔在烈士墓前想到的“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每个人只有一次。这仅有的一次生命应当怎样度过呢?当他回忆往事的时候,能够不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经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进行斗争。’”仍在我们心中回荡;《水浒传》中梁山英雄们“大丈夫生天地间,应以天下为己任,终生不移”仍让我们心潮澎湃,思绪激昂;“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仍时时敲打着我们。在好书、名言、警句中我们渐渐成长。
今天,我们的学生们更需要这些精神食粮,把课内知识作适当的拓展延伸,有机结合,学生定会在和许多高尚的人的谈话中得到最好的教育,从而成为一个高尚的人。记得在教学<<理想>>这一课时,我不仅引导同学积累了书上提供的关于理想的格言,还引导同学们积累了课外的格言。如:“最糟糕的人,就是没有志向的人”(苏联谚语)、“人无志向,等于迷途的盲人”(朝鲜谚语)等等。好些谚语和格言被同学们作为座右铭,这些谚语和格言成了同学们生活的动力,成了他们前进路上的导师。一学期下来,我班就积累了上百条格言、警句和谚语。这些都成了同学们的精神源泉。
新课标下新课程德育教育的内容实在是太丰富了,找准了切入点,就找到了教育“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境界的路。我愿不断探索寻求。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