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生的幸福指数是什么标准?

作者:不详  时间:2011/12/23 16:42:30  来源:zhangruyou 转发  人气:2290

                               成都将拟定中小学生幸福指数评价体系
  本报讯(记者 陈昌君)11月27日,全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经验交流会在青白江召开。记者从会上获悉,为推动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成都将拟定中小学生幸福指数评价体系,同时还将打造心理健康教育数字化平台。记者还从会上了解到,教育部将在年底前出台减轻义务教育段学生的负担的意见。
  据成都市教育局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现在的中小学生非常累、非常苦,我们将搜集影响中小学生心理的各种量标,制定中小学生幸福指数评价体系,减少中小学生的厌学情绪。”
  观点一:中国孩子幸福指数过低的原因是什么
  为推动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成都将拟定中小学生幸福指数评价体系,同时还将打造心理健康教育数字化平台。有关负责人表示,现在的中小学生非常累、非常苦,制定评价体系为减少学生厌学情绪。(11月 28日《成都晚报》)
  中小学生的幸福指数过低,这是不争的事实。从拯救孩子幸福的角度看,制订“幸福指数评价体系”,似乎能够让孩子变得幸福起来,但显然,这根本不是治本之策,至多让孩子“被幸福”。
  中国孩子幸福指数过低的原因是什么?有网络据此发起一项网络调查。其中四成多网友认为学业压力是中国孩子不幸福的主要原因,位居第二的是“父母急功近利的教育方式”,有23.8% 的网友投票。其实,用不着调查,我们也知道,学业负担过重,就是孩子不幸福的源泉。要让孩子幸福起来,必须减负。减负,我们喊了好多年,然而,负担依然沉重。面对如山似的作业,孩子如何能够幸福起来?
  现在的学生活得很累很苦,而家长和老师也深知这一点,可为了孩子的前途,他们只能狠下心来,逼学生读书,在应试教育的制度下,学生就得为分数而读书。分数,一个难以逾越的鸿沟,无论谁,都难以轻松一笑而过。
  不能说,制订“幸福指数评价体系”毫无意义,但至多让学生和教师知道孩子有多不幸福,如果将此变成考核学校的政绩,到时候,势必发生“幸福变异”,显然,这与真正的幸福无关,是“被幸福”。素质教育轰轰烈烈,应试教育扎扎实实,这是教育的现实。在唯分是举的年代,凭一个“幸福指数评价体系”,就能够减少学生厌学情绪,显然不现实。
  一个人的幸福很重要,学生年代的幸福对一个人的一生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现实背景下,让学生变得幸福起来,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要把孩子的学业负担真正减下来,改革考试制度,让教育公平起来,素质教育真正实施,如此,才能治本,孩子才会真正幸福,至于有没有“幸福指数评价体系”,根本就无关紧要。
  观点二:学生“幸福指数”能扳过“考试分数”?
  为推动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成都将拟定中小学生幸福指数评价体系,同时还将打造心理健康教育数字化平台。有关负责人表示,现在的中小学生非常累、非常苦,制定评价体系为减少学生厌学情绪。(11月28日《成都晚报》)
  尽管有人会说,如今的中小学生们,不仅不愁衣食,来自长辈的过度溺爱,更是把他们整天泡在了蜜糖罐子里。人家已然是最幸福群体之一,你还去担心人家的幸福指数,实在有些杞人忧天,自作多情。然而,认为“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就是幸福爆棚,恐怕本身也是自以为是。现实的情形恰恰是,无论是看得见的课业压力,还是看不见的精神和心理压力,中小学生的幸福感,其实早已被挤占、侵蚀得没了立锥之地。当小小年纪的时间便被安排得超负荷,不仅平日里睡觉时间难以保证,就连周末也因各种兴趣班挤占而无暇喘息时,幸福对于孩子们来说,还真是不折不扣的“奢侈品”。这个时候,中小学生幸福指数评价体系的拟定,倒是显得难能可贵。
  不过,能有中小学生幸福指数评价体系,固然令人欣慰,但是,假如认为制订了评价体系,就能增进中小学生的幸福感,显然是过分乐观了。首先,中小学生的幸福指数,既然依旧由教育部门制定,那么,它究竟会站在孩子们的立场上,还是会成为应试教育视角的翻版,其实多少令人担忧;此外,即便中小学生的幸福指数真的体现了孩子们的幸福感,但这个幸福指数究竟能多大程度上撼动应试教育体系,又能从“唯分数论”的教育理念中为孩子们争回多少本该归属于幸福感的地盘,也同样需要打上个问号。
  一言以蔽之,只要教育的评判标准继续一成不变,恐怕中小学生的幸福指数,充其量只能是个“指数”而已。
  观点三:欠孩子一个幸福的童年该怎么还?
  据11月28日《成都晚报》报道,为推动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成都将拟定中小学生幸福指数评价体系,教育部也将在年底前出台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负担的意见。
  “现在的中小学生非常累、非常苦”,这是句大实话。但如何让孩子们不再苦、不再累,大多数人没什么好办法,大人们只能是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我还你一个童年,我就欠你一个成年”,这是很多家长和教师说给孩子的话。没有办法,教育的大环境是这样,人才选拔的模式没有改变,孩子们要想出人头地,再苦再累也要适应这个游戏规则。几岁的孩子,没啥兴趣,偏偏要去学钢琴、学奥数,当然苦。但为了能让孩子上一所好小学,再苦也得学——这就是现实。
  欠孩子一个幸福的童年该怎么还?之前,可能很多人认为,只要给他一个幸福的成年就够了。随着人们视野的拓宽,不少人渐渐认识到,扼杀孩子童年和天性的做法危害多多。于是,人们开始吁求高考改革,不断尝试教改。成都此番拟定中小学生幸福指数评价体系的初衷想必也是如此。
  但是,这种细枝末节上的小修小补,注定无力改变孩子们童年苦和累的现状。你禁止补课,我可以给孩子报各种形式的辅导班;你整肃辅导班,我花钱给孩子请一个好家教。总之,你有政策,我有对策。就算教育部出台减轻中小学生负担的意见,也很难阻止家长们“封杀”孩子童年快乐的冲动,因为“不能让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类似改革的尴尬也正在此:如果教育主管部门认真了,家长很可能指责这是在“胡搞”,应试教育模式未变,搞这些有什么用?如果教育主管部门不认真,那类似的体系、平台打造难免沦为“面子工程”,而且家长们还会认为相关部门诚意不足。
  还给孩子一个幸福的童年,需要勇气,更需要相关部门更多更彻底的谋划和行动。类似“中小学生幸福指数评价体系”之类可以尝试,但千万别成乱折腾。
  观点四:幸福评价体系需教育公平驱动
  笔者期待,学生幸福指数的理想照进教育现实。我也相信,在教育部门的重视下,学生课业负担、心理负荷过重的状况会有所改观。但学校对减负到底会重视到什么程度呢?他们抓减负的热情会超过抓升学率吗?成都真能成为孩子的减负天堂吗?如果不落实减负政策,或者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学校多了,会不会“法不责众”呢?这一点,从教育部“禁补令”形同虚设中就可以得到佐证。笔者以为,幸福评价指数设计再细致、再精确,关键还在落实。如果没有配套措施跟进,再美丽的幸福评价体系,再多的减负令也可能理想丰满现实骨感。为推动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四川省成都市将拟定中小学生幸福指数评价体系,同时还将打造心理健康教育数字化平台。成都市教育局负责人表示,“中小学生非常累、非常苦,我们将搜集影响中小学生心理的各种量标,制定中小学生幸福指数评价体系,减少他们的厌学情绪”(11月28日《成都晚报》)。
  中小学生课业负担沉重,是不争的事实。有调查显示,我国小学生的书包重量平均3.5公斤,初中生书包平均重5.5公斤。有的学生的书包更沉重,还有学生用起了拉杆箱。这既增加了孩子的负担,也影响孩子的身体发育。在沉重课业负担的重压下,他们还有多少幸福与快乐可言?
  在这样的背景下,成都市将制定中小学生幸福指数评价体系,对学生幸福指数进行量化评价,关注学生心理健康,让学生享受幸福学习时光,减少厌学情绪,显示出教育部门对中小学生课业负担的重视与解决问题的决心。其初衷值得肯定。笔者期待,学生幸福指数的理想照进教育现实。我也相信,在教育部门的重视下,学生课业负担、心理负荷过重的状况会有所改观。但学校对减负到底会重视到什么程度呢?他们抓减负的热情会超过抓升学率吗?成都真能成为孩子的减负天堂吗?如果不落实减负政策,或者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学校多了,会不会“法不责众”呢?这一点,从教育部“禁补令”形同虚设中就可以得到佐证。笔者以为,幸福评价指数设计再细致、再精确,关键还在落实。如果没有配套措施跟进,再美丽的幸福评价体系,再多的减负令也可能理想丰满现实骨感。
  其实,教育者对学生课业负担重、心理压力大的危害不是不懂,为孩子减负的办法并非没有。从中央到地方都一直在提倡素质教育,推进减负政策,这几年,有的教育部门也做了一些减负工作,包括改革高考、中考制度,取消小升初的考试环节等。但由于应试教育的土壤仍然存在,一次次的“减负令”的实际效果被应试教育软抵抗消弭得所剩无几。所以,我认为,不仅中小学生幸福指数评价体系设计是一个具有技术含量的问题。相关评价体系、减负指标如何执行,对违规行为如何监督与问责,教育部门都应有周到的制度安排。
  出台一部有关幸福评价与“减负”的规定或许不难;难的是如何落实减负的效果,让学生充分享受幸福的学生时光。正如有教育官员所言:“由于减负牵涉的问题和环节涉及到教育最深层的内核和导向问题,改革起来相对困难。”在优质教育资源尚未大众化、还在依靠考试成绩选拔人才的当下,改变应试教育氛围确实不容易。有中学校长说:“大家把减负的炮口全部对准学校,是弄错了假想敌。减负要成真,全社会都要跟上,对家长这一块也要引导。”诚如斯言,现在,不仅学校与老师不愿“减负”,家长也普遍只关心孩子的学习成绩,身体方面只考虑增加营养,至于孩子的课业负担,即使家长心疼孩子太苦太累,但是为孩子的前途着想,也不愿给孩子“减负”,让孩子过得太“幸福”。尤其在毕业年级,即使老师少布置作业、少补课,家长也会主动给孩子买各种学习资料,送孩子上各种社会培训班。
  因此,要真正为孩子减负,除了严格落实课业负担标准与追责学校的措施以外,还需要建立健全教育监督机制,公平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实现教育的均衡发展,营造公平的教育环境。只有这样,才会让学校与家长体会到减负的好处,不至于让学生的幸福付诸阙如。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