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花雪月总关情,赋到沧桑句便工
作者:凭栏看花 时间:2012/1/12 22:47:35 来源:凭栏看花原创 人气:709
看到知性优雅的人,我们会赞美人家有内涵。
我想,优美的文笔和优雅的气质都来自良好的语文素养。一个人的语文素养从哪里来呢?应该是从书本、音乐、图画中来,从鲜活的生活中来。
在抚育孩子和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对于如何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我很动了一番脑筋,下面说说我的一些做法,请老师同行批评指正。
一、大量背诵
不要以为老生常谈就应该淘汰,其实有些老做法是前人智慧和经验的结晶。古人有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只要求学生大量背诵,不求甚解,时间是最好的催化剂,在几年甚至几十年的消化过程中,诗歌会在不经意间深入骨髓。
老杜的《春望》是我在小学的时候学过的。当时根本读不明白诗人忧国忧民的深切情怀,只是记住了而已。上高中的时候,有一天我很想家,在写日记,突然就悟了,原来诗人因为想家很伤心,看见鲜美的花朵顶着晶莹的露珠,就以为是花在流泪;看见自由的鸟儿掠过天空,很快就消失不见了,就恨自己没有长上翅膀好飞回家去,何况山河破碎,生灵涂炭,怎不黯然神伤!就这样醒悟了诗人的入世情怀。
美妙的诗文如同植物的种子,埋藏在记忆深处,等待一个时机被唤醒。所以和孩子一起背诵诗文吧,种下一些种子,将来才有可能收获果实。
二、勤做摘抄
又是一句老生常谈。以钱钟书智商和文采之高超,也还不动笔墨不读书,可见这是个有效的好办法。但我有自己的认识和体会。
1.分类别太细。千万别太细,太细扼杀兴趣。短期内,把摘抄分两三类就可以。这样利于长期坚持。
2.不要给学生制定统一的规划,这种做法从长远来看不具备可操作性,因为积累贵在坚持,坚持需要兴趣,兴趣源自自然行为。学生爱摘什么就摘什么吧,这样才能体会其中的乐趣。行动出于自己的意志不是最有意义吗?也会最有用的。
三、感悟生活
语文素养的另一大来源便是鲜活的生活体验,这是书本知识所无法代替的。感悟生活也是一种积累,而且是文字积累必需的内化方式,用哲学家的话来说就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不参与生活,不深入生活,知识将在哪里立足呢?
对人类创造的美,最大的赞美便是巧夺天工,夸张而已,天工岂能超越!
教师应引导学生留意生活中的风、花、雪、月,感悟万物的自然之美。越能欣赏自然之美,人的内心世界才会越丰富、越纯真、越高贵。
有一学生爱好摄影,不知哪里来的灵感,用一年的时间,拍摄身边的花,知名的,不知名的,历经春夏秋冬四季,制成的专辑包容了这个世界上所有最美的颜色,美得如梦如幻,看者如醉如痴。这册四季花影,一定值得他终生珍藏回味。
引导学生爱生活、爱美吧,他自会主动积累生活中一切美好的东西,一段文字,一片树叶,一个笑容,一缕轻风,一滴细雨,一朵雪花,都会激起爱的思绪,让人愿意好好珍藏。
四、返归写作
有一天,积累会像山泉,自然地涌出地面,在山间叮咚流响,悦人悦己,悦山悦林。
写作就是这山泉的其中一脉。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缀文者,情动而辞发”。美洋溢在心里,就会想要表达。我在作文讲评时,特别注重引导学生体会,在书本上和生活中积累的东西,是怎样出现在作文中的,是怎样为作文增添风采的。就自己的文章体会写作的技巧,像小蜜蜂,在辛勤的劳作之后品尝积累的甜蜜。
积累与写作,形和影相随。
语文素养的积累是一个风润雨泽的过程,借用单波老师话来说就是:如中药的熏蒸,一点点浸润。
最后请允许我改编一句陆游的诗,来归纳这次作业的中心思想:风花雪月总关情,赋到沧桑句便工。用来暗喻积累之于文采、之于风度情怀是很恰切的。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