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事实说话才有说服力——兼谈《少年中国说》的“说”
《少年中国说》的爱国名句“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广为传诵,成为一百年前的新世纪宣言。其“长我少年之志气” 的爱国主义教化意义被人称道,是无可厚非的。但从写作手法角度来看,这篇文章的说服力就不强了。
备课资料把题目中的“说”诠释为“古代的一种文体,相当于现代的议论文”。从议论文的写法角度来看,此文开篇从外国人的看法“老年中国”起笔,针锋相对提出了自己的“少年中国”一说,接着用“老年的劣势”与“少年的优势”作类比,得出“强大少年”的主张,最后激情磅礴发号召,琅琅上口且文采斐然,文字读来很“畅”“爽”,等冷静下来细想细看细找寻,这篇议论文的事实论据在哪里呢?根本找不到。写议论文怎么不让事实说话?不让正确的事理说话?从论据的典型性来看,只是将“老年”的劣势与“少年”的优势相比较,也未免失之偏颇,常言道“少不更事”有时也不无道理嘛。既然是对比,就应采用正反两方面相结合的“两点论”“全面论”来缜密之。否则,就成了一面之词(这正是写议论文使用论据之大忌),怎能令人信服?真有“我梁启超就是这样认为的,信不信你也得信!”的主观霸权主义嫌疑。事实上,当时的中国正值“老态龙钟”,而梁启超等人领导的戊戌变法失败的事实,恰恰证明了“少年中国”的脆弱。结合写作背景,了解历史的人谁能否认这一事实呢?可见,从托物言志的角度看,该文是一篇矫情之作,感情冲动为强抒情而不顾及事实和讲理了。
语文教科书上的课文无非是写作的例子,思想教育意义是语文教学的辅助渗透内容,而《少年中国说》的政治意义大于了文学写作借鉴意义,因此,建议将该文从语文教材拿入政治教材。
从全文的写作内容和表达形式来看,把“说”理解为“演说”更为合理,因为这是一篇演说词,从大的范围来说是一篇散文,有作者见解的哲理散文。本文的写作借鉴是文采性,运用了对比、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这也正是演讲词的语言特点。
(共885字)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